“枇”里“杷”啦:大班幼儿项目式活动的实践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枇”里“杷”啦:大班幼儿项目式活动的实践策略研究

孙永芳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第一幼儿园  浙江 杭州  311251

【摘要】本文通过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并结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生成了主题项目课程——“枇杷”,并围绕该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以拓展幼儿的知识和经验。以教师和幼儿共同商议确定的项目课程,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了幼儿学习经验。在“枇”里“杷”啦自然体验活动中,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体验,合力操作探索,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我们欣喜地看到幼儿的变化,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思维活跃度提高了、口语表达更加丰富了,也学会了主动地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枇”里“杷”啦;项目式活动;实践

一、“枇”里:准备开始

(一)确立主题——基于幼儿兴趣

幼儿园的植物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一部分,是促进幼儿观察、丰富幼儿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幼儿园日常进行观察与发现的重要场所。

1.发现——枇杷引其“趣”

孩子们在种植园散步,经常停下来看幼儿园里的枇杷树,淡黄色的小花引起他们的兴趣。小朋友们议论纷纷:“这个是什么树呀?上面还有花呢?这个叶子长长的,我外婆家门口好像有一颗这个树”,幼儿的好奇心正被激发,于是我们顺势引导,让幼儿仔细观察枇杷树,与枇杷树来个亲密接触。

回到教室后,孩子们议论纷纷:“枇杷是什么味道的,可以吃吗?”看到幼儿兴趣很大,“枇杷”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对孩子进行教育,符合《指南》要求。既然孩子们对枇杷花这么感兴趣,何不趁机把它利用起来开展项目课程呢?于是,结合大班年龄特点,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我们开展了项目课程活动。

2.价值——枇杷引其“思”

选择“枇杷”为主题来开展项目课程的价值所在:其一,项目课程能提供给幼儿更好的认知学习经验,可以提高幼儿掌握各项技巧的积极性。其二,这是幼儿自主生成的活动,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以幼儿为主体,满足幼儿的需要是《指南》的理念之一。其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还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就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计划预设——课程脉络图

当幼儿引发“枇杷”这个主题后,我们预先设计课程脉络图。课程脉络图可以帮助教师思考课程接下来发展方向,所以该脉络图的设计包括一个中心主题,然后分出相关的、多元的子主题。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预设了幼儿可能会好奇的、感兴趣的问题。经过孩子们的讨论,再由教师梳理审视,最终形成了初步的课程脉络。

(三)积累经验——枇杷知多少

孩子们对枇杷果的成熟充满了期盼,同时也对枇杷树充满了好奇,为了让更多的幼儿了解枇杷、参与进枇杷这个主题,我们通过家长陪伴、教师参与两方面入手,从而帮助孩子们整合、丰富对于枇杷的认知。

  1. 家长陪伴,帮助建立共同经验

项目课程的开展让家长能够有机会参加学校活动,当幼儿在家中热情地描述其在幼儿园进行的项目课程时,家长也会变得对此主题感兴趣,并且愿意与孩子共同探索、学习相关的知识。当家长参与项目课程活动时,幼儿会更有兴趣,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提前下发《枇杷知多少》主题调查表,发动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查找关于枇杷的小秘密,帮助孩子了解枇杷,丰富孩子们对枇杷的认识,让幼儿有了共同的前期经验。

  1. 教师分享,帮助建立共享观点

当幼儿有了共同的经验,建立起一个共同的观点,这会让整个团体有共同参与探索某件事物的欲望。而分享或讨论他们前期探索的经验则有助于幼儿建立新的共享观点。欣赏绘本故事《高高的枇杷树》,从绘本故事中知道枇杷树一身都是宝,强化幼儿对主题的理解,利于幼儿建立共同的观点并且能够彼此交换与主题相关的观点。

二、“杷”啦:发展与探究

(一)解密枇杷——我想知道的

枇杷树是由哪些部位组成的呢?枇杷叶有什么作用?枇杷花什么时候盛开?又在

什么时候凋谢?枇杷果什么时候成熟?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吃上枇杷呢?孩子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查一查、说一说,慢慢对枇杷树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功能作用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户外写生——源于幼儿生活

幼儿初步了解关于枇杷的作用以及枇杷树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功能作用等,对枇杷树更加感兴趣了,可以到户外,用绘画的方式将枇杷树以及枇杷果记录下来。

(三)积极探索——启于幼儿经验

在项目式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与同伴之间会相互讨论、共同观察,解决问题,说出自己对枇杷树的认识。在《寻味枇杷》活动中,大多数幼儿集中在科学领域:枇杷叶子的形状、枇杷花的味道、枇杷果实的外形特征和味道等,教师及时借大多数幼儿的力,可以较好地确定班本项目式活动的主枝干,为活动的开展做基础。

(四)自主探究——枇杷花功效

自主探究是幼儿在项目式活动中分享自己的新经验、新知识、新评价的探究过程。幼儿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各种采访和实地考察,如我们在枇杷树下进行写生、创作等。教师和幼儿必须同时准备好记录的材料,与幼儿在一起参观、记录,教师的角色是幼儿的同伴,一样都是学习者,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收获信息的惊喜,并观察每个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也便于与幼儿一起进行整理总结。

在这个项目式活动的实施中,我们以“幼儿来观察——幼儿来记录——幼儿梳理”的导线,贯穿整个活动。

三、收获:自信·探索·分享

通过开展“枇”里“杷”啦项目式活动,我们欣喜地看到幼儿的变化,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思维活跃度大大提高,口语表达也更加丰富了;同时还学会了主动探索与尝试;学会了欣赏他人,关爱他人;学会了分享快乐,收获成功的喜悦。

(一)变“被动”为“主动”,提升幼儿观察能力

借助枇杷树地观察活动,改变了幼儿在活动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为幼儿提供科学、充足的材料和工具,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探索的愿望与兴趣,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观察活动,保证幼儿在每个活动都有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加入,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提升了孩子的探究能力。项目式活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满足了幼儿好玩的天性、好奇的心理需求,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活动中幼儿眼、手、脑协调并用,各种感官都得到了训练。

()变“枯燥”为“有趣”,丰富幼儿活动内容

幼儿对项目式活动的选择是自主和自由的,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实效性强、丰富生动的探究活动,将所有探索、开发利用枇杷树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出有价值、有特色、易操作的内容,为幼儿奠定了构建观察的基础,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丰富多彩的观察活动,合作与分享的良好品质在孩子身上有着比较明显的体现,凸显了班级的精神风貌,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感受到了喜悦。

(三)变“静态”为“动态”,实现教师多层发展

通过项目式活动的具体实施,为教师有效组织和指导观察活动提供科学、详实的信息和经验,帮助教师提高对活动的认知和研究。一次次的讨论、内容设计,潜移默化的提升了教师的组织能力。教师是活动的观察者、实施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引领孩子更好的发展。

四、实践反思

幼儿从枇杷的开花到结果中,他们通过自主尝试、体验和发现,在探索中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交流中提高了合作、交往能力,在探索中体验观察的快乐。但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幼儿对与他人分工合作、与他人协调解决方法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因此,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每个幼儿的想象力与灵性,还要注重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启示,尽可能使内容丰富多彩,有个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