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融合壮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特色美术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构建融合壮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特色美术课

陈嘉玲

南宁市兴宁区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本文采用师生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本地初中美术课程融合壮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情况进行了解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广西民族美术资源、融合壮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意义、现状调查与分析、融合不足的原因和教学方法和总结,研究表明初中美术课程应将当地优质资源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知度和美术素养,增强初中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关键词】广西民族美术资源、初中美术教学、壮族传统文化元素

一、广西民族美术资源

(一)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一直,历史悠久,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据史书记载,它起源于宋代,同时也在2006年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录只猴子那个。壮锦是壮族人民的文化创造之一,它以天然的纺织原料和色料,经过15道工序,通过壮族人民的织锦机制成。壮锦色彩斑斓,图案来自于生活,象征着吉祥幸福,通过图案的表现也体现了壮乡人民对天地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二)壮族铜鼓习俗是广西河池的民俗器物,人们通过使用铜鼓、收藏通过、铸造铜鼓等方式进行相关民俗活动。铜鼓的外形十分精美,有鼓面、鼓腰、鼓胸和鼓足四大部分,鼓面用浮雕的技法呈现,中心以太阳纹为装饰图案,鼓边上铸着壮族图腾——青蛙。在壮族人民心中,铜鼓为“重器”,象征着全力与财富,也是壮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花山岩画位于崇左市宁明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骆越先民的生活、审美、信仰等都通过岩画记录了下来。花山岩画规模庞大,岩画内容以红色的人像为造型,青蛙的姿态记录了当时骆越人民狩猎、祭祀等场景,汇成百米岩画,视觉冲击力极强。花山岩画在201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岩画的空白。

(四)绣球,是常见的吉祥物之一,也是壮乡男女爱情的代表信物。绣球大多为12瓣球面,每瓣球面以红或黄或绿色为底色,每瓣都绣有各式各样的吉祥物,绣球内部包有绿豆、粟米、棉花等谷物种子,体现壮族人民热爱农业,对孕育生命和丰收的追求和向往。

各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造型文化,壮族历史悠久,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除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成果。

二、初中美术课程融合壮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广西初中美术教材(桂美版)融合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应择取优质教学资源与当地资源合理结合利用,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起来,这样既能让教师多方面研究适用的教学信息,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美术的认知度,让学生更进一步懂得美术的分类,提升美术素养。

(二)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在多元文化涌现的社会背景下,难免会使得人们将眼光放在西方文化上,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应利用教学平台,合理利用美术课堂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在长期的教学中激发学生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成为了解、热爱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三)有利于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怀。初中美术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在民族文化越来越重视的今天,教师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结合学生的喜好,不但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增强初中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学会热爱家乡,改变家乡,立志为家乡、为祖国做出贡献。

三、初中美术课堂中融合民族资源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星和访谈两种方式进行。在问卷星发布的问卷调查主要是向学生开放,共74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而访谈方式是对本校美术教师进行,通过数据分析与访谈内容了解初中美术课堂融合民族资源的现状。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60.81%以上的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更感兴趣,但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也有少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外国的文化艺术;在美术课上学生接收到的知识多为画画技能、手工制作及美术理论知识,而地方文化、艺术只占比31.08%,说明教师对地方文化、艺术的课程内容设置或拓展不足;100%的学生对本土民族资源(壮族文化艺术)、工艺等知识都感兴趣,足以说明学生是有非常大的兴趣去了解、学习本土民族文化艺术的,但美术老师在课上经常讲授各民族文化艺术,选择经常的值占比9.46%,选择偶尔和从不却占了90.54%,100%希望美术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渗透本土民族的学习内容(壮族文化艺术),所以教师在设置课程内容的时候应该择取一些当地的美术资源进行融合教授,让学生多多了解本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我对2名初中美术教师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包括:

1、你尝试过将少数民族文化(壮族)元素渗透到课程内容中吗?

2、效果如何?

3、有什么建议?

两名教师表示都有尝试过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课堂中使用,如各少数民族的服饰元素、工艺品元素制作及拼贴等,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特别是动手创作的课程,学生们的兴趣持续高涨,直到课程结束,但同时也表示使用壮族元素的次数较少,他们细说了其中的原因:教材对其他民族艺术有更详细的解读,教师使用起来较为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兴趣点掌握不够,认为作为身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学生已经对本土的艺术文化已经了解透彻,对它的兴趣也会减少,所以不愿过多的融入课堂;由于乡村学校的美术教具、绘画工具、制作工具的不足,导致这些课程难以实施,从而选择操作简单、易学的内容进行教学。两名教师提出以下建议:1、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花时间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他们对课程的需求进而优化课程内容。2、教师利用假期进行实地考察,到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馆去观摩学习,与民间艺人学习技能,到当地特色地区进行绘画写生等,在学习过程中择取优质的学习资源加入到日常的教学内容当中。3、利用城区、学校给予的研讨机会和网络上的优质课观摩活动中,多与优秀教师进行沟通学习,优化教学方式,可进一步研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艺术工作坊。

四、初中美术课堂与民族资源融合不足的原因

(一)教学不够重视,学生热情不足。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减轻了学生繁重的作业负担,同时也给予了许多时间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培养,因此教师、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转换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抓住机会。一直以来,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比较重视绘画理论知识与技巧的教学,从而轻视了对美术的创作情感教育的学习,忽略了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也较少地去探索当地资源,不能优化这些资源加入课程内容中,导致知识与实际联系不大,当地少数民族资源也很少能利用上,既浪费了资源,又错失了让学生了解本土地域特色的机会。

(二)信息网络化不断挑战着民族文化的纯洁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各地文化的融合也使得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了其他文化,虽然文化的融合会产生新的文化,但对少数民族的纯洁性也有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许多外国文化涌入中国,青少年们没得到充分的正确引导,出现了向往外来文化、崇拜西方文化、轰轰烈烈过“洋节”,却淡忘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的现象,导致忽视本民族文化、本土资源的结果。

五、针对初中美术不同课型融合壮族文化元素的教学方法

(一)欣赏·评述:运用以语言传递信息、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等,以欣赏、评述为主进行学习,这个课型的课程比较注重课程活动的内化价值,主要是通过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美的形式和内容,提高视觉感受能力,并用语言和文字、讨论和交流等方法,提高审美评价能力。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图片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能初步感知课程内容,收集自己喜欢、感兴趣的相关资料,教师将班级成员进行分组,课堂中的提问与分享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形成“人人有参与”的课堂,课程中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再融入对壮族民间各种美术工艺、雕塑、广西特色建筑的欣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师生谈、生生谈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样不仅优化欣赏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进一步解读壮乡人民的智慧。

(二)造型·表现:运用以直接感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如演示法、练习制作法等,此课型更注重活动的外化作用,强调关注学生情感和思想的传递与表现及造型表达能力。学生学会使用一些的美术语言和组合原理,对绘画技能、技巧进行一定的练习,根据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与课程内容相联系起来,发展美术构思能力和创造能力。课程内容形式可通过实地考察(写生课)、图片欣赏学习、视频播放欣赏等方式感受壮乡的秀丽风景、建筑特色等,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进行综合分析,学生共同合作探讨、教师示范并讲解,让学生发挥自主的作用,运用美术丰富的表现形式种类(中国画、油画、水彩、速写等)进行再现和创作、评价。

(三)设计·应用:运用以语言传递信息、直接感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练习制作法等,设计·应用领域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工艺美术有关门类的基本原理、基本构成方式和制作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懂得基本造型和制作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示范模仿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时间里完成较多的内容。教师课前充分挖掘壮族美术元素,通过对花山岩画图案、壮锦图案、绣球图案等内容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工艺品造型的基础上,根据图案的寓意,进行再设计、再创造,课后学生还可以将这些图案装饰生活用品,美化生活。

(四)综合·探索:此学习领域可分为三个层次的综合,一是融合美术各个领域(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的技能与方法的学习探索;二是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探索;三是美术与社会生活的综合联系。在三个层次中,需要找到其中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程。课程中可运用以欣赏活动、探究活动为主的方法,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并收集相关课程内容,如壮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民俗活动、传统节日等,课上教师运用游戏的方法来举办分享会,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畅”分享活动,学习壮族文化精神,体会浓郁的壮乡风情。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美术课程中融合壮族传统文化资源,不仅可以让教师多方面了解本土少数民族文化,拓宽知识面,利用资源丰富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可以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树立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强爱国爱家情怀。虽然身处少数民族地区,有许多本土资源可以利用,但在课程内容资源的融合方式上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需要教育者总结前人的经验,再进行深一步的探索与推行。

【参考文献】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M].2012.

刘南一.当代广西少数民族美术教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

洪琪,唐杰.美术教育资源[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8.

秦华.地方美术课程资源.[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段宇辉.论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D].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