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焦裕禄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弘扬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论焦裕禄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弘扬研究

任晓美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河南洛阳  471822

摘要:焦裕禄同志作为一位学习榜样,焦裕禄精神作为一笔精神财富,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焦裕禄精神的学习和弘扬不仅不会过时,反而愈发重要。焦裕禄精神犹如一座屹立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有着丰富的内涵要义和巨大的时代价值。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员领导干部更应继续弘扬焦裕禄精神。

关键词:焦裕禄精神;内涵要义;时代价值;弘扬路径

前言:

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期待越来越高。重提焦裕禄精神,正是因为其有着契合当今时代需求的闪光点。重提不是重复,更不是旧话重谈。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到21世纪新阶段,焦裕禄精神都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可以说,“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永远都不过时”。

1.焦裕禄精神的内涵要义

焦裕禄同志作为一位人民公仆,有着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有着迎难而上的意志品格,有着崇尚科学的求实精神,有着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有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焦裕禄精神内涵丰富,有非常重要的教育启迪意义。

1.1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大公无私是焦裕禄精神的鲜明特征。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我国进入新时代,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的发展,和无数党员干部的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密切相关,焦裕禄更是其中的一员,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优秀品质。兰考当时生活艰苦,国家有救济补助发放,办公室的同志认为焦裕禄家里人口多,生活困难,应该发给他一份。但焦裕禄一次都没接受过,他认为这些都是国家发给群众的,作为干部他不能接受。焦裕禄去世后,只留下了一块常年佩戴的手表,没留下其他任何遗产。

1.2迎难而上的意志品格

迎难而上是焦裕禄精神的重要内容。焦裕禄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立志不改变兰考的面貌,绝不离开兰考。他初到兰考时了解到,当地公社干部存在思想障碍,在自然灾害面前畏首畏尾。焦裕禄在开会时,给干部们念了《愚公移山》,并说共产党和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搬走了“三座大山”,现在我们兰考人民头上还有“三座大山”——风沙、内涝、盐碱,我们领导干部也要不怕苦,不怕难,搬走这“三座大山”。焦裕禄在风沙最大、下雨最大的时候,带领队员一起观察,摸清楚风沙和雨水的流向,跋山涉水,摸清风沙、内涝、盐碱的规律,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

1.3崇尚科学的求实精神

崇尚科学是焦裕禄精神的灵魂所在。焦裕禄刚到兰考,就对兰考人民的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公社现状,对症下药。焦裕禄在兰考进行了大量的、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焦裕禄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要亲自掂出兰考“三害”的全部分量。他带领风沙勘察队,历时四十多天,跋涉1000多公里,对沙荒、沙丘、风口分布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测量记录,对盐碱地进行了普查,绘制了分布图和分类图。在工作期间,焦裕禄时刻谨记要在调查研究中求实,查清了全县的风口和沙丘,并把全县的洼地及淤塞的河道绘图编号[1]

1.4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

亲民爱民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内涵。一心装着人民,关心爱戴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直到生命结束的时刻,心里放不下的还是人民,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儿子”,这是对焦裕禄同志为官为民真实的写照,这是一位伟大公仆的情怀。焦裕禄当官为民做主,心里始终挂念的是解决人民的吃、穿、住等事情,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为人民过上好生活而不辞辛苦、毫无怨言,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焦裕禄总会深入群众并嘘寒问暖,替人民着想,为人民排忧。为什么兰考人民不会忘记这位好县委书记,因为焦裕禄同志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坚持扎根人民,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始终脚踩着兰考的泥土,满腹对人民的深情。

1.5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艰苦奋斗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兰考县委机关建在一片洼地上,盐碱不断从地下浸上来,屋里屋外一直都十分潮湿,在焦裕禄来之前大家就商量着搬迁的事情,有人还提出了装修办公室的计划。焦裕禄知晓后问大家:“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闹革命吗?”他强调一定要勤俭节约,能省则省,把这些资源用到真正该用的地方,奢侈浪费的事情一定不要做,也不能做。他自己带头坐那把烂了洞的藤椅子。在治理“三害”期间,焦裕禄同志反复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

2.焦裕禄精神的时代价值

2.1学习模范、端正工作作风的需要

焦裕禄精神不仅是我国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还是一种模范先锋力量。不同工作领域虽涉及的行业知识、行业规范不尽相同,但是爱岗敬业、认真负责、不畏挫折的态度却是适用于任何一个领域。焦裕禄精神是一种贯穿于各不同行业中,成为端正工作作风的营养剂。良好的工作作风不仅有利于各组织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提高各组织员工的身心素质与思想意识水平,还能为社会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向文明健康的方向前进[2]

2.2

立德树人、培育校园文化的需要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提高师生的身心素质是每所学校的必备任务。在新时代条件下,如何将传统民族精神有效地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并提高师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通过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育人作用,对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意识,培养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2.3弘扬经典、塑造时代精神的需要

时代精神作为时代标杆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梦想而奋斗,焦裕禄精神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新时代在孕育新机遇的同时也在对社会进行着各式各样的淘汰,日新月异的环境更增加了社会的动态性与不确定性。因此,现代社会更需要焦裕禄精神中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在机遇与挑战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开创新的历史时代,创造新的历史成就。

2.4严肃党风、培养优秀党员的需要

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焦裕禄是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优秀党员典范。他在兰考工作期间,时时刻刻以为人民谋利益为己任,听党的指挥、服从党的安排、以党的事业为重[3]

3.焦裕禄精神的弘扬路径

3.1借助新媒体弘扬焦裕禄精神

互联网与生活密切相关,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弘扬焦裕禄精神,借助新媒体例如:微信、微博、抖音、学习强国、小红书等当下比较火热的新媒体平台,传播弘扬焦裕禄精神。建立专门宣传焦裕禄事迹和精神的微信公众号,及时传播并推送焦裕禄相关事迹和精神,运用微博超话、贴吧论坛分享、交流并讨论焦裕禄精神,加大抖音平台和学习强国APP的“百灵”版块推送焦裕禄事迹短视频等。总之,借助新媒体对焦裕禄精神进行学习并弘扬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手段,有待进一步发展。

3.2对焦裕禄精神做出与时俱进的诠释

可以将党不同时期的工作侧重点与焦裕禄精神的内涵结合起来,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其做出与时俱进的解释,及时摈弃不合时宜的说法,使其适应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首先,可以呼吁更多专家学者来研究焦裕禄精神,及时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其次,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去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学习,使其接受再教育,进而加大焦裕禄精神的传播范围[4]

3.3转变弘扬焦裕禄精神的观念

转变弘扬焦裕禄精神的观念,是创新弘扬焦裕禄精神的前提。学习焦裕禄精神,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三分热度。首先,要认识到弘扬焦裕禄精神对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年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习到主动的积极学习。其次,要转变学习的立场和态度,认识到学习焦裕禄精神不是为了应付谁、敷衍谁,而是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去学。最后,要转变片面化、单一的学习方式,转为全面系统的学习,借助互联网平台优势,查阅相关资料,通过实地调查、参观、专访等形式,踏踏实实的学习焦裕禄同志的英雄事迹,真真切切的感受焦裕禄精神的巨大力量。

3.4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宣传氛围

营造学习焦裕禄事迹的良好氛围,把焦裕禄精神常态化地融入中小学教育中,融入课堂。通过多种形式,例如,通过办焦裕禄同志专题黑板报、英雄事迹展板,播放焦裕禄事迹的专题纪录片、电影和电视剧片段,举办弘扬焦裕禄精神的演讲活动、征文活动等等。把焦裕禄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学习书籍并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把焦裕禄精神融入党员的学习教育中,融入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加大焦裕禄精神在社区和农村地区人群中的宣传和弘扬,营造人人能学,人人可学的氛围。尤其是在焦裕禄同志诞辰日、逝世日、纪念日等重要的时间点,利用多元化平台,采用多种方式,宣传焦裕禄事迹,传承焦裕禄精神。建立常态化的媒体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焦裕禄精神的宣传环境,让全国所有民众都能更多的了解焦裕禄事迹,更加主动的弘扬焦裕禄精神[5]

结束语:

深入挖掘焦裕禄精神的内涵,使其紧跟时代步伐,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继续发光发热,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所在。新时代的我们,要深刻理解焦裕禄精神的内涵,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焦裕禄精神,做一名无愧于时代、具有坚定信仰、不断奋斗的有志青年。

参考文献:

[1]贾关青.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焦裕禄精神重要论述的价值内涵[J].传承,2021(03):23-28.DOI:10.16743/j.cnki.cn45-1357/d.2021.03.005.

[2]石艳玲,高原,王青.论焦裕禄精神对于新时代政德建设的价值意蕴[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4):28-33.

[3]黄斌.新时代焦裕禄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研究[J].党史博采(下),2021(06):29-31.

[4]马雯.论焦裕禄精神对新时代青年的价值引导[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37(01):27-29.

[5]席建设,王文凯,贾关青.焦裕禄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05):21-23.DOI:10.15875/j.cnki.zgzzswdxxb.2019.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