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用甲骨文字开展识字教学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浅谈利用甲骨文字开展识字教学的策略

臧海民

                 汤阴县文王中学   

摘要:利用甲骨文字开展识字教学,就是依据汉字构字规律及特点进行甲骨文识字教学,使学生喜欢学习甲骨文字字、对甲骨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掌握主动识字、独立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民族自信。

关键词:甲骨文  识字 教学 策略

汉字是表意文字,识字教学一定要符合字理。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组构和演变规律。利用甲骨文字理开展识字教学,就是根据汉字构字的表意性特点,从汉字构字原理上认识汉字各部分组合的内在联系及合理性,从而使学生理解汉字的构形、读音、表义的道理。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们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将甲骨文识字教学形成一个体系,使学生对这种教学体系感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识字教学的现状

我们课题组调查了目前学校对甲骨文的了解,研发甲骨文校本教材,形成甲骨文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后,调研学生甲骨文识字教学中对校本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识字量,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识字兴趣,识字的能力,识字的数量。后来,调查研究字理识字对初中生学生识字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我们总结情况如下。

1.识字教学缺乏情趣当今许多老师更注重文本教学,不舍得花一些时间进行一些趣味性的识字方式,让课堂生动活泼。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字时往往是靠纯正的数笔顺、示范和机械性练习。

2.识字教学落入俗套

汉字是中华民族优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祖国优异文化传统的语言工具,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把学生“识字”当成纯正地识字,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只要求会认识会写汉字,而忽视了语文素养的培养,使识字过程落入俗套。这样虽然能让学生易于记住,却削弱了汉字的艺术美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更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图画美与古代劳动人民造字的智慧所在。

3.不注重开展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忽视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不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有些老师会利用识字卡片教学,但卡片上只有拼音与汉字,学生虽然知道这个汉字怎么写以及在田字格中怎样布局,但不知道这个字的由来,更不能体会其中的含义。

二、利用甲骨文开展识字教学的策略

行为心理学的强化是伴随条件刺激的呈现给予无条件刺激,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消退是已形成的条件反射由于不再受到强化,反应强度趋于减弱乃至该反应不再出现,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过去的识字教学正是行为心理学强化与消退的反应,教师不停地布置学生抄字、默字,强化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每隔一段时间要对前面的生字进行检查,避免学生遗忘。而甲骨文识字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甲骨文教学法促进了学生的感知的发展、注意的发展和语音的发展,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甲骨文作为一门学科在识字教学中应发挥它强大的作用。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利用甲骨文进行教学呢?

1.借甲骨文造字故事,凭添趣味

古时候,人们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创造了汉字。汉字的形象性表现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反映了人们的思维特点。如果能帮助学生理清汉字逻辑,将汉字串联起来,学习会非常容易而有趣。 

比如,以“人”字族为例。将甲骨文中的各种“人”的形象出示给孩子,他们会猜出这个字表达的是“人”。后来选择一个有礼的“人”形象代指人,表达了中国人的文化观念,生而为人,最基本的是讲礼,懂礼。汉字是有画面感的。进而在学习“大”时,学生可以猜一猜,比一比来理解“大”指的是手脚张开的人。“大”是一个可以托付,可以信赖的“人”的形象。“夫”则表现的是孩子到及笄,及冠之年,将头发挽起的发型改变。 

《说文解字》中有540部件,汉字由这些基础部件构成。我们在惊叹古人智慧的同时,理清基础字表现的场景画面,找到多一笔少一笔中隐含的意思变化,成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动力。汉字学习也变得生动有趣了许多。   

2.借甲骨文结构组合,领悟形意

“形旁表义,声旁表声”是我们学习绝大多数汉字的方法。但是深入观察和思考后会发现,同样的表声,为什么用这个声旁而不用另一个声旁?这里一定有什么道理我们没有弄明白。通过观察甲骨文,孩子们会发现,构成字的每一个部件其实都有意思。 

 比如,仍然是“人”字族为例。组合字“驮”的意思也能猜出来,一个人坐在马背上。而在解释了“可”表示可担当,可依靠之后,孩子们发现自己能猜出“骑”字指的是有马鞍之后的骑马。经常这样训练,孩子们见字就不再是简单的记住读音,模糊知道意思就停止了探索。他们会调动自己的观察去思考,这个字究竟是什么场景什么画面?极大的调动孩子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汉字的学习变得高效了许多。   

3.借甲骨文造字变化,理解多义 

孩子们在语义的准确性上,在字义的古今变化上,始终有难以跨越的沟坎,即使查字典也无法将各种字义统一起来。而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孩子们发现每个字的各种义项可以统一在一种场景或者画面中。

比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 坐”意思为“因为”,孩子们怎么想都不明白为什么。在大家看到甲骨文的形象后,就会知道,“坐”是两个人坐在土地公公面前,互相争论谁对谁错。所以“坐”的各种意思就可以由这个画面延伸出来,互说对错就会用上“因为”这样的词。孩子因对组合字的探讨而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因有了画面感而理解各种字义。这个过程伴随孩子们的探索,思考,汉字的学习变得有趣而容易。          

4.借甲骨文结构组合,解决错别 

小学语文的学习,易错字是个老大难的问题,特别是到了三年级,大量的同音字,形近字成了孩子们学习的障碍。那么,将甲骨文引入识字之后,讲清字的原理,回到源头,回到造字初探索易错易混的原因。整个过程开启了孩子们的兴趣探索之路,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比如,甲骨文中“即” 形象表现出吃饭前的样子,“既”指的是吃饭后满足的样子。有了“即”和“既”画面的区别,那么,一拍即合,若即若离,既往不咎,既成事实等词语也就能够理解区别了。 

 5.借甲骨文造字情境,训练表达

 语文的学习,清楚准确的表达是孩子们需要学习的。当孩子们学过甲骨文后,他们发现,古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了相应的字。而今,当我们理解了之后,遇到这样的场景,自然就会选择最恰当的字或词来还原场景,准确表达。 

 如,表示手的动作有那么多,我们只有对字的构成有充分的理解,才会区别使用“抓、握、拿、提、拍、抚摸、拣择……”;有了这种区别体验的意识,孩子们才会细细去品“捡起”和“拣起”的差异,才会真正我手写我心,写出自己的文章。          

6.借甲骨文造字情境,拓宽知识 

在学习甲骨文的过程中,很多历史知识自然带出,极大增加了学习的乐趣。一个字就是一幅生动的画,一个有趣的场景。我们通过对字的构成拆解分析,对字义的理解延伸,使这个字活了,有了生命。 

如,“天”可以拆成“大+一”,指人的头部以上为“天”。“举头三尺有神明”——天老爷;“天花板”,指抬头可触的地方。“天灵盖”“天麻”也是指人头部以上而得名。经由这样的学习,孩子们发现古人起名都含着意思,有着对事物的理解,探索之情油然而生。

总之,我们利用甲骨文字开展识字教学,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

此论文是2021年度河南省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课题《农村中学甲骨文字理识字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1-HJYY-14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          

【2】李山川《字词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