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爆发后对安塞地方军事武装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1
/ 2

全面抗战爆发后对安塞地方军事武装的影响

冯亚运

陕西延安干部学院 陕西延安  716000

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升级,中华民族的危机不断加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为了挽救处于民族危亡的中国,国共的第二次合作被提上日程,中共又积极联合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社会的各个阶层,为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准备。

壮大自己的抗日队伍成为中共的重要任务,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部都需要扩军,作为距陕甘宁边区最近的地方之一安塞县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扩大赤少队的人员比例、允许妇女加入赤少部组织,1936年又将年龄比例再次调整小到15岁,大到45岁,都可以加入到安塞的地方武装组织中去。

1935年,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的扩军政策,安塞县成为了党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军事武装的后备力量,同年7月,为了整合安塞境内的游击队,安塞将辖区内的一区、二区的游击队进行合编组成安塞游击队。之后陕甘游击队安塞五支队得到整编,其中大部分被编入红二十六军补充营,剩余的队员与安塞游击队合编为安塞一支队。安塞一支队成立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守沿河湾和西川的两个重要地方,作用是为了防止和打击国民党民团由南发动对安塞进攻,整编后的第一支队主要是保卫安塞安定。1936年3月,劳山战役之后,陕甘宁边区政府要求:扩大延安独立营,安塞一支队顺势编入了延安独立营,正式成为陕甘宁边区地方武装的后备兵源点。1937年,国共的统一抗日意愿达成共识,以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为前提,建立并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也实现了自己的革命任务——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从而实现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同时,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动群众,誓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为此安塞发动了响应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群众武装建设,在全民抗战总动员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为积极促成全中华民族的统一抗战路线,陕甘宁边区开展基层群众武装建设。1937年前后,安塞地方军事武装得到全面的发展,积极动员与宣传群众加入武装组织,由于刘志丹、谢子长在安塞县境南北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并不断的扩大陕北根据地,想与陕甘根据地连成一体,以此来发展壮大革命根据地。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民想彻底摆脱地主剥削,改变受压迫的命运就自愿去参加红军和游击队,想用武装力量来保卫自己。在全民的宣传动员下,各有志青年为了保卫革命的胜利成果,都积极响应,以参加红军和游击队为豪。安塞的征兵现场更是父亲送儿子去当兵,媳妇儿送丈夫去参军,兄弟之间更是对于谁能当兵当仁不让,逐渐成为陕甘宁边区民众入伍的普遍现象。安塞地方军事武装的招兵措施是响应陕甘宁边区实行自愿报名和内定兵相结合的制度进行征兵,是将武装力量输送到抗日的前线。仅1937年就有近三百余名安塞人奔赴抗日前线,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即使在解放战争阶段,安塞作为陕甘宁边区武装的后背力量,仍有近1000多名青壮年参军入伍,奔赴到最前线。[[1]]抗战的爆发使得边区人民的爱国热情得到空前的高涨,安塞人民的爱国热情也极为浓厚。

抗日战争开始,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治安指挥部发布《陕甘宁边区抗日自卫军章程》,旨在调动边区民众积极抗击,并明确指出:抗日自卫军是边区内半军事化的民间抗日组织,亦是边区民众抗日的后备力量;其职责是守卫边区,协助保安队或单独剿灭土匪,担负起警戒、侦察和传递消息的职责。开展抗日的训练,并承担有关的军事任务。此抗日自卫队的成员,为边区的劳动农民,其队长及副队长,皆为各民兵之代表,于各民兵之代表会议中推举之,并于各民兵营部检讨委员会之任命。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发生,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为了促进国共两党的联合,国民党当局把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原西北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朱德和彭德怀担任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的正副总指挥。当中央政府将主力调往山西,河北,华北等抗战战线上时,陕甘宁的部队就只剩下了不到一万人,然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就把当地的游击队员和民兵组织重新编入了安全指挥部。在整个中国,为了实现建立起来的抗日民族团结阵线,采取了全民皆兵,全面抗战的军事观念,并以此来反对日本的入侵。

按照《陕甘宁边区抗日自卫军组织条例》,安塞当地的军队也进行了重新编排。安塞当地军队的赤卫军将更名为抗日自卫军,同时,随着安塞南部与子长市管辖下的延安市安塞县北部地区合并后,将原安塞县赤卫军一、二、三3个大队改组为安塞县抗日自卫军大队,也就是民兵大队。在每个地区都要建立一个民兵营,在每个乡镇都要建立一个民兵连。安塞自卫队隶属于陕甘宁边区治安指挥部,隶属于安塞县卫队,其成员的年龄从十六到四十五周岁不等,共有七个自卫队营,三十四个中队,两百多个中队,总人数六千多人。当时基干民兵年龄都在十七到三十五岁之间,都是农民。经过这一次的整顿,整个县城共有三千六百九十名民兵,七百三十名骨干民兵。安塞军队按其所属组织的性质,可划分为武装力量和防卫力量两类。

安塞县武装大队:1937年9月,因为抗日战争,陕甘宁边区政府下令,安塞以南和子长县以北被划为安塞管辖,地方武装也要进行整顿,安塞军区自然改名为安塞县武装大队,设队长1人,教导员1人,副队长1人。安塞县武装大队在此期间的任务是开展对民众的教育、发动、扩充抗日自卫团。至一九三八年十月,为方便对当地的武装力量进行整顿,安塞县的武装力量被并入了陕北独立旅第八团。安塞县武装大队是一支民间的、半军事化的抗战部队,主要任务是在边区执勤、放哨、维持秩序,在战争时期与军方合作,逐步构成了一支由安塞县市长和安塞警卫总署领导的抗战后备部队。

安塞的地方军事武装,在陕甘宁地区的实际情况中,不仅是守卫边区的一支主要的军队,也对医药、教育和工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安塞的游击队被编进了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和第一野战军警四团十一团二营三营,同其余的队伍一道,进行实战演练,消灭了安塞地区的各种匪患,顺利地履行了守卫陕甘宁的重任,并在此后三次战役中取得了三次重大的战果,最后把胡宗南的主力打得溃不成军。在安塞真武洞召开的祝捷大会,是对陕甘宁边区人民群众对国民党的完全打击的一种强烈的信心和力量的充分显示。身为陕北人,我感到非常自豪,希望能通过研究安塞地方军事武装,让后人了解革命年代、革命战争的艰辛,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1]] 中共安塞县委组织部、中共安塞县委党史研究室、安塞县档案局编:《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安塞县组织史资料1927年7月-1987年10月》,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