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题材在美术高考及课堂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2
/ 2

乡土题材在美术高考及课堂中的应用

刘亚芳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第四中学   742508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新高考制度不断推进落实的环境下,美术教育教学及考试规则有了一些新变化,从以往的灌输式知识传授逐渐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过渡。鉴于此,美术教师应立足于学生角度设计教学,通过引入乡土类资源题材,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打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美术素养、艺术修为的全面性进步。本文阐述了乡土题材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并就如何正确使用乡土题材提出有关建议。

关键词:乡土题材;高中教育;美术课堂

随着对新教育理念的应用,乡土题材逐渐进入广大师生的视野,并成为美术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课堂中,教师应引领学生注重对乡土资源的探索、鉴赏、感悟,形成高度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调动学生对乡土描绘的积极性,浓厚的民间气息极易引发学生的乡土情缘,有利于学生开拓艺术视野、提高技能水平,实现艺术素养的全面培育。

一、乡土题材对美术高考及课堂教学的意义

(一)是美术高考的总体需求

    新形势下的美术高考与以往相比,在内容和规则上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在考察特长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文化课方面也要求具备一定的解答能力。美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为追求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加强文化学习、深入生活实践是重中之重;另一方面,美术高考也在不断适应新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标准,其中提到文化学习与美术学习要“合二为一”,帮助学生获取最为真挚的艺术体验,是每一名教师的责任。鉴于此,通过引入乡土题材、创新教学内容,确保学生的艺术水平早日符合新高考的有关要求。

(二)是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美术是我国众多艺术种类中的佼佼者,乡土类的资源、题材,也是我国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今天的青少年对乡土文化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认知偏差,这种偏差如不加以修正,将直接影响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建设。通过调查发现,不少学生热衷于外来事物、追求西方文化,对乡土资源缺乏深入了解,美术作品也因此缺乏乡土类要素,长此以往,传统文化势必难以在美术学科中尽情展现,间接影响着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鉴于此,将乡土题材与课堂教学充分融合,引导学生将生活体验对接到美术课堂中,经教师的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促使学生珍惜乡土题材、重视本土文化。

(三)是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助力

    美术课堂中吸纳乡土题材,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手法,它要求师生彼此共同探讨、消化吸收,充分挖掘乡土素材中的资源信息。同时,乡土题材本身就是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再现,久而久之,学生可灵活运用乡土题材,使之成为美术作品的核心与灵魂;教师亦可通过创新教学设计锻炼美术教学思维。

二、乡土题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乡土题材调动学习积极性

高中学生情感思维已然成熟,对事物的认知、看法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加之高中课业负担较重、课程模式固化,无疑会压榨学生的思维变通能力,导致学习积极性呈现衰弱趋势。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学生兴趣意识浓厚、主动意愿强,才能真正激发个人潜力,从而为真正步入美术领域提供帮助。乡土题材的内容和形式较为丰富,不同地区的风俗民情千变万化,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这些信息,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欣赏、回味,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情感认同。

比如教学“人间生活”时,是要求学生走入生活、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感悟人生,为美术艺术创作增添一些人间的“烟火气”。因此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将准备好的课件视频播放一遍,主要展示了东北地区农村过年的景象和习俗,比如大年三十贴窗联、包饺子、点长灯、放鞭炮;正月期间走亲访友、欢聚一堂;大年初四讲究迎财神,接灶王爷回家。通过观看,学生仿佛亲临现场般感受到东北人民的热情、豪迈,被一幕幕感兴趣或非常熟悉的场面所感动。不脱离生活实际的美术创作才是标准的艺术品,学生在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前提下,对民间要素和生活题材又有了新的认知,主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相关素材、整理资料,为后续美术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二)借助乡土题材鼓励户外写生

    学会观察生活、提炼生活信息,是美术生应该掌握的一项绘画技巧,以往的教学过多采用知识讲解—技能教学—创作练习这种相对模式化的套路,而如今的新高考政策和新课标理念,都强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所以美术课堂教学应与时俱进,通过合理安排课程时间,组织学生外出写实、写生,让学生亲身体会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创造力,有利于开辟思路、领会精神。比如教学“画外之意”这部分时,重点是对花、鸟、人物的外形进行实物描绘,教师可展示课件视频,让学生观察乡村地区花卉、鸟类的实际特征;也可带领学生到校园周边寻找素材,观察人物的正、侧、背景[2]。总之,美术教学中的乡土题材不拘泥于特定形式,任何与乡土资源有关的要素,都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和象征,它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做到灵活运用,要求学生通过训练达到身、心、神的全面领会。

(三)立足乡土题材烘托文化氛围

    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美术是艺术类学科的一部分,与其它艺术种类有着一定的契合性,相差明显的要素之间经过整合,可迸发出巨大的艺术能量,让艺术与文化时刻萦绕在学生周边,使之成为提升美术素养的关键所在。比如教学“中国民间美术”这部分时,民间的艺术创作诚可谓包罗万象,可为学生展示不同地域的戏曲特色,如东北戏曲、吉剧、二人转等;西北戏曲的“秦腔”;中原地区的豫剧等。不同的唱法、说词、表演代表着相应的乡土文化,让学生了解戏曲舞台的颜色搭配、场景布置、演员上妆等,为美术课堂的学习活动提供素材来源。

三、结语

综上所述,乡土题材既是美术创作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乡土文化的一大体现,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引入乡土题材,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各地区的风土民情、传统习俗等,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优质素材,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创作兴致、培养美术素养,为学生的成材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鲁海鸣.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课程,2022(36):96-97.

[2]项巧佳,李桂生.新时期乡土题材国画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塑造[J].美术教育研究,2022(12):23-24+27.
本论文系2021年度陇南市教育科学研究专项课题《成县乡土资源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LN【202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