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记·理解·积累·运用--低年级词语积累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4
/ 2

识记·理解·积累·运用--低年级词语积累之我见

谭礼侠

西安方新小学

摘要:词语积累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前提和保障。如果学生在低年级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在高年级就无法进行阅读和写作,也就难以形成语文综合素养。本文试从字理析词、品析词句、生活体验、表达运用等方面,探讨小学语文词语积累。

关键词:字理 体验 情境 积累 运用

崔峦老师用“花的事业,根的工程”精辟地概括了小学语文的地位和作用。小学语文教育是语言文字最基础的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是植根工程,而词语积累就是这项工程的根基。那么,怎样才能夯实工程的根基呢?

一、字理析词,因义记型

低年级学生掌握词语的心理加工过程,更近于原型加工的方式,其明显优于词语之间抽象的比较分析。字理析词是以汉字音形义的关系为切入点,运用直观的、联想的一些手段对汉字自身的特点和构字规律进行科学的分析。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字理析词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积累词语。下面以词语“渐渐”的教学为例:

师:同学们,“渐”是什么意思呀?

教师先出示课件:水浸染衣服的过程。因为水染湿物品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然后引出“逐渐、慢慢”的意思。“渐渐地”就是“慢慢地”“一点点地” 。

师:这个“渐”字为什么是三点水,为什么是“慢”的意思呢?同学们看我手里的这个红色墨水瓶,将纸浸下去一点后,为什么整张纸都会变成红色的呢?

生:它是被红色墨水慢慢染红的!

师:对!“渐” 的本意就是“浸染”,而“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

通过课件动画,特别是观察教师所做的纸被墨水染红的小实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渐”字为什么是三点水,原来它的本义就表示“浸染”。墨水染红整张纸是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观察活动中,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渐渐”为什么是“慢慢”的意思。

这就是字理析词,它是弘扬汉字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让学生依据字理进行析形、义,因义记型,那么学生对所学的词语就能有意义地进行识记,且经久不忘。虽然这个方法这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些难度,但通过老师深入浅出地教学,或板画或实验演示,孩子们就可以学得有滋有味,化难为易。在他们的眼中,这些词语就像是一幅幅美妙的画卷,甚至还会浮现动态的内心视象,中国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就自然地融入到了学生的心里。

二、品析词句,熟读成诵

1.理解运用促积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板块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有感情地朗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我们应以文本为载体,让“读”占鳌头。在读中感悟文本内涵,激发学生情感,潜移默化地丰富词汇。 

下面以《两只小狮子》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同学们看,勤狮子在练功,那么懒狮子在做什么呢?(出示图片)你能用 “懒狮子(  )晒太阳” 这个句式来说一说吗?

生:惬意、懒散、优哉游哉、悠闲……

师:同学们说的词语都不错。而课文说“懒洋洋地晒太阳”,“懒洋洋”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

教师指导学生表情朗读,表演读。在一次次朗读中,让学生体会“懒洋洋”的意思。

师:你还会说懒洋洋地干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用“懒洋洋”来造句,顺理成章地积累并运用了语言。 

2.熟能生巧善积累。

低年级是学生记忆力的黄金期。通过背诵,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精彩的语言,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词语的内涵、文法的修辞逻辑、文体的异彩纷呈,表达方法的相映成趣……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教师可以在早读之前留出一点时间让孩子背诵古诗文;可以巧妙设计“课前三分钟”环节,引导学生背诵成语、分享名人名言;还可以灵活运用教材的精彩片段,让学生用学过的成语来描述图景;甚至是校园墙壁上悬挂的经典诗文、优秀学生习作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积累语言的素材。这些方法既能让背诵落到实处,又能切实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三、联系生活,内化语言

1.创设情境,唤起生活体验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记忆。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感受“沿”的:

师:下面请大家注意听老师的指令,看谁的反应最快。井边叫井沿,桌子边叫桌沿,那么床边叫——

生:床沿!

师:河边叫——

生:河沿!

师:同学们的反应真快! “沿”的意思就是 “边”。

通过这样的快速反应小游戏,学生对“沿”就有了准确的把握和体会。

2.演练结合,进入角色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角色中体验,在朗读中悟解。通过换位体验,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这种自然而然诱发的情感与文中蕴含的情感相互碰撞就是角色体验,就是生本对话。让学生在表演中走进教材,让学生在表演中充当课文的主人公,设身处地地体验和沉浸式感受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下面以《酸的和甜的》教学片断为例:

【第一步:认读词语】

师:这时,来了一只小猴子,他会怎么做呢?请同学们看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这一段里有一个成语, “迫不及待”( 出示词语卡片),谁能来读读这个新词?

【第二步:理解词语】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串又香又甜的葡萄。哪个小朋友从你的座位上迫不及待地跑上来,摘葡萄吃!

学生们迫不及待地一拥而上摘葡萄。

【第三步:运用词语】

师:同学们能用这个词语来说一句话吗?

案例中,教师有梯度、针对性强地设计词语教学环节。通过表演,学生对“迫不及待”的理解更加具体化、立体化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生活实践的再现,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与创设了“活”的情景,引导学生将刚学到的词语放在恰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和运用,内化语言,有效积累。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在做中想、想中学、学中用,亲身经历了知识获得的过程,让认知价值和趣味价值成为“黄金搭档”,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从而达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四、字词成串,练习表达

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要根据课文生字、词语、词组之间的规律,对词语进行组块教学,让学生形成有整合力的认知结构,同时充分激发童真、童趣。

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的第二课时上课之前,我将前一天认读过的生字词“弱小”“芬芳”“掀”“铃”“倾盆大雨”“托”等以词语串的形式出示在黑板上,先让学生认读,再让学生用黑板上的词说一说课文的大意。这样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灵动的,记忆是深刻的。

又如教授《秋天的图画》一课快结束时,可以这样激发学生:

师:秋天的图画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等小朋友们画上去呢。你想画什么?

学生迅速在纸上画下各自心中的秋景。

师:咱们把这些美丽的景色描写出来吧,大家可以试着用上下面的词语。

教师出示词语卡片:蝴蝶、飘舞、晶莹剔透、各种各样等。

教师安排这样的迁移练习,遵循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借助图片把词语运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并充分利用文本,巧妙地搭建了一个从说到写的过渡平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词语教学原本时枯燥的,而我只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单调的词语里加了一点儿“糖”,添了一些“催化剂”,教学就发生了质的提升,学生学起来兴味盎然,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新的感受,彼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起沉醉于民族文化的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