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外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2

浅谈课外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马创军

武功县武功镇新兴小学

小学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它能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而小学这个时间段也是培养学习兴趣最佳的时候。小学时期养成的学习习惯对于后来的学习和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学习习惯、足够的创新和探究意识可以让学习变得生动起来。创新能力的培养则属于在目前传统教育之外的一个需要我们去探索的一个新的范畴,在学校的课堂中,尽管有着完善的授课体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被限制在了一定的范围之内,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在于它的设置,能够改变基础教育单一的课程结构,增加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小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外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能改变基础教育单一的课程结构,不但可以丰富课外生活,且达到了新课标“在做中学”的课程要求。课外活动的充实性也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劳逸结合是学习的最佳状态,课外实践无疑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课外活动自主性更能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一直是学校教育一直追求着的,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成为了一个难点,在我看来课外活动则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课外活动的设置,顺应了素质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是新的教育教学观,价值观在课程教学领域的具体表现。在课外活动中,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实际,接触社会,能够激起他们革命理想的火花,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缜密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努力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团结互助、爱科学、爱劳动、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等品德。

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得到什么?实践的促进作用是什么?在我看来,课外实践活动既不属于课堂,但是也不脱离课堂。它是以课堂为基础的,带有探究意义的对课堂的丰富。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进行考察和证实,得到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和理解。课堂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就好像学校与社会这二者的联系一样,学校脱离不了社会,知识也要运用于生活。

课外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改变基础教育单一的课程结构。课外活动是相对于课堂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是指除学校有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外由学生开展或参加的各种活动,包括周会、团队活动、科技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卫生活动等等。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许多特点。

     1.广泛性。课堂的狭小天地,也可以不受教学计划、大纲、教材以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是能拓展学生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或者只要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都可以开展。

     2.多样性。课外活动的形式生动活泼,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每个学生都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和参与到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中去,使学生的课外生活呈现多样化。客观上,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既有发展自己身体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需要,又有发展自己认知、能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心理素质的需要。他们除了要求学习求知外,还要求友谊、社交,要求独立自由活动和从事创造活动,要求对美的享受和各种文化娱乐,等等。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可能满足他们的种种需要。

     3.实践性。课外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质是实践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通过自己创造条件或环境,设计、组织或实施活动内容以达到一定的目的,即学生通过动手,通过体验,通过活动去丰富自己,因而课外活动有很强的实践性。

4.自主性。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学生可以充分挥自己在课外活动中主体作用。不同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富于艺术素养,有的长于逻辑思维和数理运算,有的善于阅读欣赏,有的好于科技活动和实验等,这些倾向性,有的因没有表现机会而处于潜在状态或萌芽状态,只要经过适当的引导、培养和勤学多练,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特长,表现出某一方面的特别才能。课外活动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小学生精力旺盛,活动量大,求知欲强。多数学生不满足学校单调的甚至有些枯燥的课堂生活,他们向往和追求一种多维的、多层次的和多色彩的立体生活。正是由于课外活动的丰富多彩满足了他们的求知、发展和实践的需求,诱释出他们青春活力,才使得他们对课外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热情。

课外活动能巩固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丰富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同时,又能使学生将已学到的知识初步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课外活动有助于扩大知识的视野,课堂中的不常见到的现象,也不是单靠课堂知识能解决的问题,它要与社会实际联系,无疑是让学生在小课堂中体验社会,了解社会,为学生走入社会埋下伏笔。同时课外活动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它不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时事知识,而且还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自己去主动了解,并对之产生一定的兴趣,才是引导学习的最佳手段。

然而,对于课外实践活动的标准却也是一个摆在面前的严格的问题,标准太高学生完成不了,标准太低达不到教师预期的目的,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课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关系,显然是密切不可分离的。实践显然不能脱离了课堂,课堂才是实践的基石,实践的目标和指向性要根据课堂目标的指向性来确立。否则实践活动就变成了课外的小游戏,学生们在玩过之后便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实践的目的显然无法达到了。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发展规律,他们的接受能力强,但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容易分心和受到无关的事物的吸引,因此必须要保证基于课堂的实践活动必须充满趣味,才能达到自主性的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景、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验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践活动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养成自主探索求知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小学生好奇、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理解要学习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而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引导学生自觉参加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学生不仅能尝到成功带来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进行实际操作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课外实践活动的必要性体现在小学生发展的各个层面,在我看来实践活动势在必行,了解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将会是今后的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