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刘妹

山东省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生小学 山东 滨州256600

摘要:小学阶段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时期。健康教育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平常,我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容易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推动班级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渗透式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对于事物的理解往往是基于主观意识和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判断,这一阶段学生对于一成不变和缺乏趣味性的教育往往很难提起兴趣,这就导致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效果。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

班主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认知不足是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传统小学班主任不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忽视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同时,尽管一些小学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室,但因为相关专业的师资不足或教师自身水平低下,导致心理健康咨询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这都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的安排和所占比重,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

(二)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方法欠佳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知识教育方法不同,对于班主任的要求也更高。目前班主任出现的问题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教学策略了解不够。造成上述原因的是:首先,学校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管理、评估体系,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规划。其次,部分班主任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够了解,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策略。这也就可能导致教师无法减少学生出现消极情绪的情况,当学生频繁出现不良情绪时教师也无法进行干预,这会逐渐产生一个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家庭及社会没有尽到相应责任

一个孩子的成长一直以来都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共同的努力,原生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些孩子因为父母离异、父母外出工作等原因,导致不能满足对爱的需求,可能会变得性格孤僻,不愿与他人交流,缺乏安全感等。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平时生活中一些不良的行为举止会带给孩子负面的影响。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干扰,社会上滋长的不良风气也会影响到孩子的道德品质。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班主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小学生热情活泼好奇心强,班主任要发挥自身人格魅力,通过渗透式教学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个优秀的小学班主任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和自我调节能力等。班主任作为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人,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规范都会影响到学生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教学和生活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好榜样。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信任感,学生才愿意与教师做朋友,班主任才能更好地融入学生当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也要求班主任自身心理健康,班主任应该看到自身人格魅力对于学生的影响力,从而不断提升自身道德品质修养,去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二)开展集体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塑造,营造一个积极向上、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提升,让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事半功倍。班主任要积极开展活动,也要在教学中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教师可以组织举办“我和我们”主题集体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提出“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集体?谈谈你的感受”等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随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内容是有较多人员聚集的大型商场和旅游景点排队的场景,提出疑问“你认为这些是集体吗?”再向学生揭示集体的概念,集体不是人员简单的相加,而是有共同目标、分工明确的整体。紧接着教师提问“你有感受过集体的温暖吗?”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懂得在集体中可以获得归属感、安全感和自豪感,在集体获得荣誉、受到表彰时可以体验到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感受集体的温暖,引导学生在与他人交流讨论时既能做到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还要能做到注意语言分寸,认真倾听他人的看法。班主任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小组活动,让学生有参与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会关心和鼓励他人,同时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班主任日常教学工作的展开。

(三)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心理辅导活动课首先要贴近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学生喜欢什么、烦恼是什么、最关心什么。例如,在低年龄段主要让学生转换到小学生的身份中来,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中年级的学生要增强集体意识和建立自信心,学会更好地与他人交往;高年级主要让学生学会情绪的调控和提高学生抗压能力,在面对困难和新环境时,能够勇于克服和适应。教师要能够融入学生当中,和学生做朋友,以师生平等为基础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最后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辅导不是简单地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提出要求规范,是自己乐于接受履行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自己认为的规范。班主任还可以通过让学生选择适合的片段进行情景剧的表演,使学生之间达成共识,形成行为规范。

(四)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的不利因素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小学班主任通过家长会、家委会等形式,通过帮助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家长尊重孩子、注重培养孩子的思想品格,关心孩子身心发展状况,多与孩子沟通交流,给孩子营造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教师还可以通过讲座、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既要鼓励也需要批评,与孩子交流时要有耐心,认真倾听,不能给孩子过高的期望,造成心理压力,也不能过于溺爱,会使得孩子承受能力变差。家长还要多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找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因材施教

班主任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让学生家长、学校通过档案了解学生,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心理档案了解自己,找出问题,弥补不足。档案中包括:性格、喜好、特长、兴趣、气质类型、亲子关系、自我认识、能力水平等,尽量涵盖更多学生的个人情况。对于档案的建立班主任应该严谨负责,遵循心理健康专业知识,评价时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做到科学建档,还要注意保护学生隐私,不能滥用档案,不能用档案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最后还要做好档案的保存和整理。

结束语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念,能够更好地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情况制订合理的教学安排,同让也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今后的成长起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鲁永滨.谈小学班主任如何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19(4):45.

[2]赵克勤.谈小学班主任如何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19(32):67

[3]祁兵.“六育”同构,让心育落地生根[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4):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