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教学:从“原点”走向“远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结构化教学:从“原点”走向“远点”

王苏伟

苏州市善耕实验小学校  215031

[摘要]结构化教学具有独特的价值,不仅有助于建模,更有助于引导学生认知知识整体,并且能让学生掌握结构化学习方法。结构化知识是学生结构化学习的抓手,结构化方法是学生结构化学习的载体,结构化的思想、方法是结构化学习的灵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结构,激活知识活性,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迁移、应用等。结构化教学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结构化价值 结构化教学 结构化内容  结构化策略

数学是一门具有结构性特质的科学,数学课程也是一门结构性的课程。数学学科课程由于关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往往将结构化的数学知识解构,形成学生数学学习的章节。传统的教学,往往以“知识点”为媒介、载体,以“课时”作为组织形式,由此造成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碎片化、单子化。结构化教学,就是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散点状态,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的认知,形成完整性的学习结构。通过结构化学习,促进学生数学认知不断进阶。

一、结构化教学的价值

结构化教学具有独特的价值。传统的以知识点为单位的课时教学,往往容易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容易让学生“只知其然,不明就里”等,这样的一种学习是一种肤浅、被动、低阶的学习。结构化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结构化的知识,获得结构化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形成结构化的思维,进行富有深度的、全局性特质的结构思考、探究。

(一)结构化教学有助于建构模型

结构化教学,是一种追根究底、刨根问底的教学。它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比如教学《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从几个方面进行结构化教学,深化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知。首先是从比的类型结构化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比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同类量的比”,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其次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比的不同意义,即“同类量的比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几倍)”“不同类量的比能够产生第三个量,也就是产生一个新的量”;再次从比的内涵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同类量的比的本质就是平均除”“不同类量的比的本质就是包含除”,等等。这样的结构化教学,能让学生对比的意义、作用、功能、来源、定义等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结构化教学,赋予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生长性的意义。

(二)结构化教学有助于整体认识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着眼于某一个知识点的某一个特征、属性、本质等。结构化教学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整体认知。结构化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一个单一的知识点时,能穿透知识表层,而领会数学知识内蕴的思想方法以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千丝万缕的关联。这样的一种思想不仅之于学生学习多边形的面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且之于学生后续学习其他相关的数学知识都具有普适性的意义和作用。结构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性的认知。

二、结构化教学的内容

结构化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具体到小学数学学科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知识的结构化教学,其二是方法的结构化教学,其三是思想的结构化教学。从数学知识到数学方法再到数学思想,是一个逐层递进的层面。当然,在实践中,这样的三个层面的内容不是孤立的、对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实施结构化教学,要以结构化知识为抓手,以结构化的思想方法为载体、为媒介、为灵魂、为脉络等,从而让知识层面、思想方法层面的教学彼相互交融。

(一)结构化知识——结构化教学的抓手。

结构化知识是实施结构化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结构化教学的重要抓手。结构化知识有两种基本形态,其一是结果形态,其二是过程形态。结果形态的结构化知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研究、梳理、总结、勾连;而过程形态的结构化知识则需要教师把握数学知识的源流、关联等。

(二)结构化方法——结构化教学的载体。

结构化的方法是结构化教学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方法的高度,去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比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引导学生学习《角的度量》、引导学生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单位》等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立足于方法视角采用结构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具体的量的单位的表象,如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角的度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其次,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考:测量一个具体的对象怎么办?让学生产生一种“用单位去测量”的内在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导学生将一个个单位“连缀”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测量就是看一个测量对象中包含有多少个测量单位”。由此,测量的“包含除”的内在的方法意义得到了彰显。

三、结构化教学的策略

实施结构化教学,要从知识的整体出发,运用结构化的思维,采用结构化的学习方式,纵横勾连,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由面及体,从而帮助学生勾连知识结构,建构认知结构,完善学习结构。要化零为整、化散为整,让学生的数学认知从模糊走向清晰、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单一走向丰盈、从内隐走向显性等。结构化教学,能有效地拓展、延伸学生的数学视界,进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由点及体,构建知识网络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知识整体出发,让学生从整体性、立体化的视角把握数学知识。比如教学《圆柱和圆锥》时,有意识地将学生已经学习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等融入其中,让学生进行比较,并概括出它们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平面图形也融入其中。通过“平移与旋转”这样的图形变换来沟通知识关联。通过这样的勾连,形成了学生看图形的多维视角。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由点及面、由面及体,学生自主构建了完整的知识网络,学生对图形的认知也逐步走向了深刻。

(二)由静而动,激活知识活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将相关知识串接、整合,更要赋予知识以生长的特质,这就是知识的活性。教师要将数学知识始终纳入开放性的结构之中,让知识不断丰富、发展。比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低年级的老师就应当凸显长方形、正方形的不同特征,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不同表象,形成初步的不同认识。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辨析,“所有的正方形是长方形吗?”通过辨析,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种属性的逻辑关系。显然,长方形的这一知识在学生的不同学段的学习要求是不同的,长方形这一知识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的。到了高年级学段,教师还要致力于引导学生认识“怎样的平行四边形是长方形?”等等。通过辨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学科知识结构,进一步认识知识的发展脉络等。

结构化教学要求教师要从知识整体出发,有效地建构数学内容结构、方法结构和思想结构。教学中,教师要由点及体、由静及动、由隐而显,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应用,激活数学知识的灵性、活性,从知识的“原点”走向数学素养的“远点”。作为教师,要采用“高站位”的方式,从数学“大概念”“高观点”的视角,引导学生进行结构化的数学学习。结构化的数学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结构化的知识,更要求学生形成一种结构化思维,形成一种大的数学观念,即“大数学观”。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2]张勇.数学实验开展的条件性分析[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9(04):34-36.

[3]曹彬.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设计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1(2):38-4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