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音乐体验,优化小学音乐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关注音乐体验,优化小学音乐课堂

卢楚璇

汕头市澄海岭亭小学 广东省汕头市 515800

内容摘要:《艺术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中,我们可以尝试关注学生的音乐体验,从倾听“美”、用心“唱”、体验“动”、 乐中“学”等四个方面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美的意识,丰富学生音乐体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音乐体验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2022年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给了艺术老师指引的教学方向。艺术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1]”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从艺术体验出发,关注音乐体验,将音乐体验与音乐活动相融合,优化音乐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促成学生提升综合素养能力?

一、关注音乐体验学习的意义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身边的事物。在音乐课中,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需要通过不断地感知、体验活动,从而获取知识、能力[2]。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指出:音乐教育应该是对音响和情感的体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体验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聆听、演唱、音乐创编等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联系自身生活经验,主动参与音乐学习,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3]。小学生虽然年龄小,阅历少,但他们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学习的参与者,孩子的乐感来自于他们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只有让他们经历了才能感受到音乐,体会音乐带来的美。

二、在音乐课堂中音乐体验的探索

在音乐课堂中,创设不同的形式,探究音乐课堂的学习方式,,要尽可能地丰富每一个学生的探究体验,开展音乐体验活动,培养他们“美”、“善”的品格,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促进学生艺术综合素养能力的养成,优化音乐课堂效果。

(一)倾听“美”——丰富情感体验

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给我们带来情绪的感染和精神的愉悦,还具有一定的启迪智慧、完善品格的效应。但是小学生生活阅历少,对生活缺少积累,让他们作为纯粹的观赏者来准确理解和感悟音乐是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之“美”,欣赏音乐之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和兴趣,使音乐课堂变得更有感情色彩,更有亲和力,更有趣味性,这就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我们要做的一件事。

如在学习《暴风雨》这首乐曲时,在学生欣赏乐曲后,提问:你在这段音乐中听到了哪些熟悉的声音呢?你能来模仿一下。于是,同学们表现兴致很高,有的用笔轻轻地敲,有的用挥动塑料袋,有的用动作表演。然后我引导学生用声势的方式模仿表现暴风雨来临时的情景,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乐曲的体验和感受。接着我又让学生探索和选择打击乐器来来模仿雨声、风声、雷声,把自己感受到的暴风雨场面表现出来。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乐器为音乐伴奏,没有乐器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模仿,让学生在音乐体验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美,丰富了音乐体验。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遨游于音乐世界的同时,释放情感并展开想象,创编动作体验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二)用心“唱”——关注情感体验

音乐是感情表达、传递、和感知的艺术,在小学的音乐教室里,音乐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唱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基本的歌唱功底,对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歌唱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心歌唱,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美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充分发挥“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音乐教育功能。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通过逐步递进、层层深入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对学唱的歌曲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音乐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学唱歌曲的情感。比如学习《送别》这首歌的时候,先让同学们听一下《送别》这首歌的旋律,让同学们边听边想问题:从这首旋律里,你有什么感触?你从这段旋律中感受到了什么?是欢乐还是悲伤呢?接着再次聆听旋律并用步伐体验音乐带来的悲伤情感。在学唱旋律时,引导学生感受下行旋律带给人的是一种悲伤的情绪,一边听着音乐,一边画出旋律线条。通过多次听歌,了解创作歌曲的背景,使学生在感受歌曲基调后,能自然地将歌曲的思想感情用歌声表达出来,从而逐步加深了对歌曲情感的体验感受。接着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情感,探究用不同的力度、不同的情绪演绎歌曲。在这首歌教学中围绕“离别”设计了多个聆听、节奏体验、旋律感受、歌词品味、分句演唱、歌曲情感处理等不同的环节中逐步递进,层层深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对歌曲中的离别之情。既增强了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又使音乐课堂的教学得到了优化。

(三)体验“动”—— 丰富音乐体验

德国音乐家卡尔.奥尔夫说过:音乐教育,不要太多的概念,最好的方法应该是通过人体的活动去感受。在音乐课堂中,要重视艺术体验、创设一系列有利于学生体验的音乐活动,如有机融合乐器演奏、音乐游戏、声势律动、即兴表演、、情境剧、歌舞剧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得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地体验音乐,表现歌曲内容,同时也用动作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同时,创造出一系列有利于学生体验当然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动”中学,在优化了课堂效果,丰富了音乐体验的同时,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养成。

在小学音乐课中,创设情境,从速度和音乐特点出发,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进行律动,理解、感受歌曲的内容、节奏、旋律,提升对音乐的体验。如在学习《当我们在一起》这首歌时,请学生表演平时与朋友或同学在一起时喜欢做的游戏并讲一讲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入歌曲的学习。学会歌曲后让学生边做简单的律动游戏边演唱,这样寓学习于游戏之中,体现了“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道理,使学生的音乐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丰富。

(四)乐中“学”——提升音乐感知

对于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要让孩子们能体验到音乐在心里引起的感受,需要借助音乐的多种形式引导孩子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在音乐课堂中,除了关注学生的聆听音乐、学会唱歌等技能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对音乐要素的认识与感知,并与听、唱、奏等音乐实践活动有机相结合,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在音乐体验活动中得到不断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送别》这首歌曲时,让学生跟着音乐的长短、速度做步伐行走,遇到长音时就停下来,并做出与歌曲感情相符的表情或动作。学生在这个音乐活动中体验到了音的长短、速度对歌曲的情感表达的作用。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歌曲的背景、结构,并引导学生画出旋律线,仔细观察四句旋律的线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在学唱旋律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旋律的走向影响了歌曲情感表达,提升了他们对这首作品的感知与理解,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优化课堂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提高音乐素养能力。

《艺术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中,学生学习不止是学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音乐的一种体验、一种审美愉悦的音乐体验。作为一名基层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的音乐体验,努力探索优化教学手段,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的之美,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音乐课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

[1]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基础教育课程,2022(09):2.

[2]徐惠琴.音乐课堂体验式学习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0:29

[3]胡妍妍.叶军.学科育人视域下中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的行动实践[J].中国教师, 20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