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沙盘游戏对提升自我认识、增进人际关系的作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团体沙盘游戏对提升自我认识、增进人际关系的作用分析

黄兰英

广州市南沙区大岗镇中心幼儿园第二分园  广东 广州 510180

摘要:沙盘游戏又被称为箱庭疗法。从卡尔夫提出沙盘游戏以来,历久弥新,不断给心理咨询事业带来新的惊喜。人们已经发现,沙盘对于自我认识的提升和人际交往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效果。本文笔者结合工作所在幼儿园,对大班的幼儿进行全面的团体沙盘游戏,通过沙盘游戏教育,如何提升幼儿自我认识和人际关系,基于此,本文就团体沙盘游戏对提升自我认识、增进人际关系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团体沙盘游戏;自我认识;人际关系;作用;

课题编号:202114395  (名称):沙盘游戏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助力幼小衔接的探索与实践

1 沙盘游戏的起源

1954年,卡尔夫在苏黎世参加了洛温菲尔德的讲座,并受到了启发,这激起了她内心的梦想,即找到一种方法帮助儿童有效地进行精神分析。于是,卡尔夫决定跟随洛温菲尔德去伦敦,学习她的“游戏王国技术”,并得到了卡尔·荣格的鼓励和支持。在此期间,卡尔夫还在温尼科特(卡尔·荣格是他的导师)手下学习了一段时间。一年后,卡尔夫从英国回到瑞士,她开始努力将洛温菲尔德的“游戏王国技巧”与卡尔·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结合起来。同时也致力于将东方人的融合思想融入到更有效的儿童治疗实践中。为了将自己与洛温菲尔德的“游戏王国技术”区分开来,卡尔夫将她的理论和实践命名为“沙盒游戏”。这是今天流行的沙盘疗法的开始。在沙盘游戏中,个体通过操纵沙子和使用提供的微型模具在沙盘中构建一个三维场景;这些模具是个体潜意识的映射,代表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和感受。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会无意识地将自己潜意识层面的心理特征转化到行为中,使其可以被观察、被解读(即潜意识显露)。对于团体沙盘游戏中的其他个体而言,他们参与游戏的过程也是他们潜意识显露的过程。在整个团队中,个体自我的潜意识显露与他人潜意识显露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即任何个体潜意识的显露(积极参与游戏的行为)都会促进其他个体在游戏中潜意识的显露。

2团体沙盘游戏内容规则

2.1 团体沙盘游戏内容

我们开展了24次团体沙盘游戏,在每次沙盘游戏前,教师统一指导:在整个沙盘游戏期间遇见任何问题,都不允许与组员之间交流。这不是心理测试,大家不用考虑游戏中的对与错,只需要把自己想要放的沙具放上,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情表达出来即可,现在让我们开始在沙箱里共同完成一件作品。第一次沙盘游戏的主题是“我最幸福的一件事”,其余23次依次是“我感到自豪的一件事”、“曾经帮助过我的人”、“送给自己最想要的礼物”、“我最棒,你最棒”、“有秩序的幼儿园生活”、“马路上的危险”、“游泳的乐趣和危险”、“有秩序的小学生活”、“我的生命从哪里来”、“生病的人”、“记忆中的美好”、“面对一次挫折”、“我做过的一件好事”、“我的性格优势“、”小学生“、”我是好朋友“、”你说我听,我说你听“、”半年后的我“、”我感到自豪的一件事“、”身边朋友感人的事“、你说我听,我说你听”、“包容你我”和“有朋友更有意义”。在每次摆放的沙具中,从左依次拿自己想要的沙具,每次只能拿一个类型的沙具,每人允许拿5次,中途不能进行任何语言交流,摆放好沙具作品后每组成员依次讲解自己的想法、体验感受。待所有的沙盘完成后由沙盘培训师进行拍照留念,并概述团体沙盘主题意义。

2.2 团体沙盘游戏规则

在进行团体沙盘游戏的时候,提前需要讲清楚游戏规则:1)沙具、沙子、水都是在沙盘里玩的;2)—次拿一个沙具,如果需要加水,一个人可以加一杯水(250ml),加在自己的沙盘里面;3)自己拿的沙具可以自己挪动或拿出沙盘,挪动别人的沙具,别人不同意时,要和他商量,或者在小组里讨论;4)不能伤害自己、他人和故意损坏沙具;5)说明什么时候结束(视具体情况而定);6)不能离开沙盘室,不能扬沙。

3 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状况可能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性适应。个体一方面可以在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建立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自我感和确认感,从而构建起自我概念、增进自我认知。美国社会学家Cooley的镜像理论认为,个体可以通过想象自己是如何被他人看待的知觉决定个体如何感觉自己。因此,无论是研究个体如何提升自我认识或研究如何增进人际交往,都需要将个体置于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人际沟通有助于加深对自我的理解。许多研究表明,沙盘游戏疗法(sandplaytherapy)对提高个体的自我认识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具有显著的效果。然而,沙盘游戏如何提高自我认识和促进人际交往,其背后的机制尚未得到具体探究。沙盘游戏疗法又称箱庭疗法,指来访者自由地从玩具架上挑选玩具模型,在特制的盛有细沙的箱子里表现自我,治疗者以陪伴者的方式全程参与的一种心理疗法。根据参与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沙盘和团体沙盘。研究者认为,相较于个体沙盘,团体沙盘构造的世界更贴近现实中的社会性环境;团体沙盘有独特的“心理场”,团体动力在每一个个体“游戏”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4 团体关系对提升自我认识、促进人际交往的作用

尽管个体的一些行为可以直接被自己和他人理解,但仍有相当复杂的行为需要更深入地分析和解读,才能进一步认识自我或了解他人。这一过程主要借助自我观察和团体关系两种机制。自我观察指个体观察和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在自我观察的过程中,个体要与自己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更好地观察和解读自己行为反映出的心理特征。这种观察不仅可以分析和理解自我的潜意识,从而促进自我认识;还可以横向比较、迁移团体中他人显露出的潜意识与自我潜意识,从而加深对其他个体的认识。

团体关系由成员-成员、成员-领导者和成员-整个团体等多种关系组成,包括团体内所有个体之间的各种联结。一方面,团体沙盘游戏允许每一个个体对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行为(即自我显露的潜意识)进行自我解读和分享,并允许其他个体向某个个体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他人显露的潜意识)。在这一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为个体探索自我提供更广泛的思维和启发,同时也帮助不同个体之间加深了解,促进团体成员间的人际交往。另一方面,团体关系包含的团体氛围和团体文化等也会影响潜意识显露与自我认识、了解他人之间的关系。如安全、包容的团体氛围会激发不同个体间的自我表露,从而为认识自己和了解他人提供更多的机会。此外,自我观察和团体关系之间也可能相互作用,个体对自身的观察和解读会影响其在团体关系中的行为表现,而团体关系中的各种因素也可能反过来影响个体观察自我的方式和视角。

在传统的沙盘疗法中,我们习惯于分析制作者的作品,解读其内心世界。但在沙盘研习工作坊中,我们不对作品做象征意义的解读和分析,而是以陪伴者的身份试图去了解制作者的作品,帮助制作者寻找作品中的积极资源。

以“我是你”视角感受制作者心境在研习工作坊中,我们尝试用“我是你”的视角理解制作者的心境。“我是你”视角指从心理学的共情角度,让陪伴者真正做到理解制作者的感受和动机。“我是你”视角不是抛下自己,而是走进对方的内心,同时保持自己的觉知,帮助制作者在制作沙盘的过程中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状态,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更多的资源。

以“它就是它”视角理解沙盘作品当一个沙盘作品呈现后,我们要以“它就是它”的客观视角理解作品,不要给出太多的解释。作品就是一个作品,制作者通过它表达了一些感受。我们也可以透过它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制作者的意图,如“看到这个作品我感觉有些压抑,似乎周围的东西带来了一些困扰”。“它就是它”视角需要我们整体地看待作品,整体地理解和分析作品,可以关注某些触动你的部分,但是要放在整体中去看待它。如对于“身体”主题的沙盘作品,我们可以在作品中寻找自己与身体某个部位的联结,尝试问问自己“我的耳朵是这样的吗?”“看到它感觉怎样”。

5 自我认识和人际关系的多路径模型

团体沙盘游戏中的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了解也是相辅相成的。个体对他人的认识越深刻、全面,其对自我认识也会随之加深;反之亦然。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一个多路径模型(见图1)。该模型可以为团体辅导的初学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如更好地厘清团体关系和个体的区别,对于团体辅导过程中许多来访者的不明定位有一定的帮忙。此外,本模型也为今后来访者发生转变的内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线索,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图1团体沙盘游戏促进自我认识和人际交往的多路径模型图

实践启示如下:第一,幼儿园老师应为幼儿进行团体沙盘游戏时提供一个安全、包容的环境,以促进参与者积极投入、自我表露和分享交流。第二,幼儿园老师应引导来幼儿进行自我观察,这是促进幼儿自我认识和人际交往的关键环节。只有在对自己充分观察和剖析的基础上,幼儿才可能更多地表露自我。第三,团体关系在团体沙盘游戏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幼儿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团体关系促进幼儿实现目标。如为建立幼儿之间的信任,使幼儿感觉到安全、平等。幼儿园老师应为每一位幼儿介绍团体沙盘的原则、流程等。此外,幼儿园老师应该引导幼儿在分享和沟通过程中互相尊重,发表的见解和言论应具有包容性。

结论

综上所述,团体沙盘游戏能有效降低幼儿倦怠水平,增强其情绪管理能力,为保障幼儿教育工作质量提供借鉴。但在研究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保证其专业性,避免其对其无形引导,才能更好的发挥团体沙盘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晟,张丽君,杨洪智,等.临床护士心理弹性在觉知压力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J].护理研究,2019,33(07):1244-1247.

[2]王雪,李玲.工作场所暴力和职业倦怠对共情疲劳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9,34(06):158-161.

[3]李贝贝.中小企业员工情绪管理与职业幸福感的调查[J].全科护理,2021,19(31):4433-4436.

[4]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3(05):677-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