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

罗云华

福建省三明永安市第三中学高中校

摘要:人文精神是一种人性的体现,是诠释人素养高低的主要方式,其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关系着人的生活、生存和发展,主要表现为价值、尊严、命运以及情感表达,也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古诗词都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从古诗词着手,引导学生解读其中的人文精神,以此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中语文;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经过岁月洗礼的沧海遗珠。它们历经千年的流传,才得以让我们在今日有幸见证古时的璀璨文明。历代文人墨客借用诗歌或壮志抒怀或歌颂人间或寓理于物或评判时政,给我们带来了一首首千奇百态的壮美诗篇。这些诗词涉及世间百态,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现代人来说来说,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感受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素养便是学习古诗词的关键。中国古诗词能够激起中华人民的爱国情环也能唤醒人们心中的自豪感。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更应该很好的继承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一、创建多元文化情境

(一)情境导入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通过语言形式来导入人文精神的,其实导入也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环节,如通过音乐、文化背景、经典重读的方式进行导入。一是通过背景音乐进行导入。音乐是艺术形式的一种,也是最具有魅力的,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导入优美的音乐,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还能够对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感情进行表达和传递,学生会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来感受文章内容所蕴含感情的变化。例如,在白居易《琵琶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琵琶曲》,在听曲的过程中感受琵琶弹奏所带来的感情。

(二)文化背景导入

高中学生在思维上比较独立,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要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阅读和预习,探究其文化背景,然后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引导学生梳理其蕴含的文化背景,以此来总结古诗词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例如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一首古诗词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梳理其蕴含的文化背景,让学生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从而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三)经典重读导入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在情感上的需求会增加,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对经典的古诗词进行重读来满足他们抒发内心真实感情的需求。但是需要注意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重读时不能带有功利性,而是要通过重读来感悟人类对价值的追求、对尊严的维护、对命运的斗争以及对感情的塑造。例如,在学习《氓》这篇作品时,首先教师让学生对该作品进行朗读,并分析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让学生明白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然后对该作品进行重读,让学生了解到“氓”是一个性格比较急躁、任性的人,而姑娘是一个体贴、温柔、孝顺的人,然后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他们的感情注定没有结果,但是姑娘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在丈夫的言行举止中毅然决定离开他。通过重读能够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而促进他们人文精神的养成。

二、注重诗歌意象揣摩

中国诗词中蕴含的意境是引领学生学习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而读者进入诗词的世界往往是从揣摩诗歌的意象开始的。意境的形成大多源于意象选取。诗人通过对不同意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在不同时间段的情感。因此,我们在赏析诗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反复揣摩以及体味意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中为我们展现的有傍晚思家的乌鸦,炊烟袅袅的的人家以及奔波劳累的老马,作者将其巧妙构思后概括成为一幅绝美的夕阳画。瞬间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愁绪,那是浪迹天涯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前路的彷徨迷惘。这首曲中的多个名词映射出不同的意象,每一个不同的意象都体现着作者羁旅愁思,作者将他们看似随意的组合在一起,却碰撞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让这首词变得更加难能可贵。所以想要体会诗中的人文精神,揣摩诗歌意象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三、发挥学生想象力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意境感悟的程度和其自身想象力的发挥是成正比的,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是深入感受诗词当中的意象和意境的关键。古诗词大多“言约义丰”,将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赋在词句之中,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感受诗词中的深厚感情。如教学杜甫的《春望》时,因为已经介绍了王维“诗画同源”的艺术风格,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尝试把“诗意图”绘画出来。“诗意图”不在于绘画的精细、精美,主要在于通过想象,将文字审美转化为图画审美,通过这一审美迁移,学生渐渐地就能想象出一幅惨淡的画面:皇城倾颓,草木丛生,有泣泪引恨的露花,有离别生愁的孤鸟,更有一位白发怆然,忧国忧民的诗人,在一片断井颓垣中踟蹰,彷徨,哀愁……于此,学生渐渐明白了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的深刻内涵,才算是真正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与诗人“神遇相交”!

四、加强日常的诵读和积累

从诗歌诵读积累上看,日常积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体会诗歌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历经岁月的洗礼,诗人在表情达意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渐找到了适合他们自己的写法,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用借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理解诗词作家的思想情感的关键就是让学生了解这些意象所包含的文化意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诵读诗词的同时感受是人想要传达的思想。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地进行积累。举个例子,就比如梅花,它在我们固有的印象中是象征高洁与不屈。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便是告诫与不屈的象征。还有古人大多会在送别时折一枝柳枝作为一个念想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情意。这是因为“柳”与“留”同音,折柳就表示的有想要让对方留下的意义。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句中体会出来。此外,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义大多表现为思念亲人的意思。每每涉及便会触发游子的思乡之情。李煜的《虞美人》中就有这么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从以上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日常多多积累,就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以加强日常诵读与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古诗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当代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后盾和储备力量,更要传承其中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师要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传承,通过古诗词洗涤心灵,提高学生素质,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步步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蒙进宁.培育人文精神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J].中外交流,2020,027(030):270.

[2]杜炳卿.古诗词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路径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20(6):14-15.

本文基于永安市立项课题《新高考培根铸魂价值体系下古诗词拓展教学研究》研究成果(YAKT202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