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护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常娇娇 ,冯已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101 

摘要:现阶段,高职护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护理人才是我国护理队伍的主力军。新医科的新质性赋予高职护理教育新的内涵,创新新医科高职护理教育符合时代的发展、健康需求的提升及科技的进步,是现有高职护理教育升级版。基于此,本文就护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护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1高职护理教育内涵

探索当前新医科背景下高职护理教育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将现有高职护理教育与新兴的、前沿的学科有效融合,更符合大健康需求及健康中国的建设需求。明确新医科高职护理教育内涵,才能够创新高职护理教育路径,大力发展新医科高职护理教育,培养出高层次、精专业的复合型护理人才(见图1)。具备“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强调服务于全生命周期、健康全过程,并融入高职护理教育各个环节,实现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教育和护理工作,树立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创新型、综合型、科技型高职护理教育新理念;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高职护理专业新结构,围绕立德树人构建高职护理与人工智能、理学、工学、人文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护理专业的多元化;引入医教产研协同育人高职护理教育新模式,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合作办学,培养专业精、层次高、懂科技、引领时代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护理人才;建立完善富有中国特色的、能服务于国际护理工作的护理专业认证制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医科护理新质量;以满足人类健康需求和引领人类文明为目标,引领全球高职护理教育的改革方向,多方面创新改革高职护理教育,建立中国特色高职护理教育新体系。

图 1新医科高职护理教育内涵

2 护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2.1 教学观念落后

在传统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中,一些院校无系统性规划方案,教师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采用传统被动填鸭式教学,忽略了护理人才培养本质,这样的教学理念很难培养出应用型人才,而且还无法给后续教学模式改进、延续提供经验。在这样的教学观念下学生只学会了护理理论知识,而没有掌握现代护理理念精髓,人才培养流于表面。

2.2 实践活动支持缺乏

在传统培养模式中,多数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侧重学术研究或理论传授而忽视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学生实践教学不足。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重点应是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指导理论学习,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的能力,使学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掌握大健康背景下护理理念精髓,清楚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真正做到以所学知识服务患者,以患者为中心,并践行大健康疾病预防、健康宣教的理念。

2.3 社会支持力度不足

目前,部分相关社会机构或医院在护理人才培养实践环节中参与度较低,尚未认识到培养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兼具的护理人才的重要性及自身在护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认为护理人才培养应完全在医学院校,对于各实践环节不积极参与,导致学生护理实践学习缺乏社会体系支持。

3 护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

3.1 对接医疗卫生行业新需求,推进“新医科”护理专业改革

新医科时代,医疗卫生行业需求发生巨大改变,多学科交叉专业的兴起满足了医疗卫生服务多学科整合的需要。全生命周期、健康全过程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了以健康为中心的行业发展新需求。作为医疗行业主力军的护理专业,也要对接行业新需求,推进护理专业改革,以适应当前大健康的需求。推进新医科护理专业改革,培养具有岗位胜任能力的新医科护理人才,应注意4方面:一是转变培养理念,改变操作型护士向创新型、技术型护士人才培养;二是强化护理学科与公共卫生之间的交叉,培养“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医养护结合”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三是强化高职护理专科生(以下简称高职护生)思政教育及传统文化教育,培养高职护生爱国主义和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四是培养高职护生现代化的科技素养与辩证思维,熟悉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成果,具备利用新科技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

3.2 探索基于胜任力的护理专业整合课程体系

加快护理课程向系统整合课程转变,融合护、理、工、文、技等不同知识体系,推动传统的护理课程体系向基于系统的整合课程体系转变。一方面依托“1+X”证书建设“护理+X”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以新型整合的护理课程体系为必修课的主线,引导学生自由选修理、工、文、商科等课程,必修+选修,灵活助推“护理+X”多学科交叉融合。另一方面,升级“人工智能+护理”新医科专业,加快护理信息化建设,满足未来护理智能化需求,适应健康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背景。

3.3 强化协同导向,重塑新医科护理教育组织

3.3.1构建新医科多方管理队伍和优质师资队伍

1)打造一支务实高效、管理科学的新医科党政管理队伍,确保新医科课程体系的顺利运行。2)构建交叉培训体系,打造优质新医科师资队伍。如多学科交叉选拔引进优秀师资;不同学校或校企之间联合集中培训交流;定期送教师往国内外高端医疗机构、企业培训学习等。3)整合和利用不同专业的人才资源,建立专家库、教师资源库等,实现不同学科的人才共享。4)设立人才流动机制,鼓励新医科人才交流和创新。5)开展新医科教学比赛,评选优秀榜样,扩大新医科教育理念的影响力。

3.3.2共建共享资源平台,促进协同育人

整合各教育组织资源,共建共享跨学科护理专业实验室以适应新型科技引领的现代医学。共建共享“互联网+护理”实训室,开展智能化健康护理管理,提高护理服务的效率及质量;加强医学院校与理工院校合作,立足护理专业优势,融合理工院校的学科优势,共建共享多学科交叉实验室,联合培养,合作共赢;校企合作吸纳人工智能、生物、医疗等高科技企业与高校共建共享多元化交叉学科实验室,实现新医科的智能化,满足新医科人才培养的硬件支持;校医合作打造高校临床教学基地、医护实验实训中心等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医教融合。

3.3.3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解决部门协同障碍

新医科高职护理人才的培育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支持,院校、医疗单位、企业应协同合作,多学科联动,破解影响医教协同的体制痛点。教育部已明确提出要落实新医科建设,但尚未出现理论成果,各高校对于新医科建设的动力还不足,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应对新医科建设出台更多的支持措施,为新医科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全国各医学院校应积极响应,群策群力,加强专业之间的交流联动,共同研讨,探究护理行业共识,为新医科高职护理教育的创新建言献策。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新医科建设是对健康中国战略的主动应答,是大健康时代下医学发展的必然,高职护理人才作为我国护理队伍的主力军,应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创新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医科融合课程体系,充分调动各方优势资源,建设优质新医科师资队伍,创新新的教育模式,搭建共享资源平台,实现医教产研融合创新和协同育人,分层化、多元化及动态化培养层次高、专业精的创新型复合型护理人才,以满足当前大健康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竺静,王崇宇.大健康背景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8(01).166-168.

[2]冯华,李昱.健康中国背景下“大护理、精方向、跨界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1(01):171-175.

[3]任秀亚,谢薇,董画千,等.基于大健康背景下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9,10(30):18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