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

寇丽华

(甘肃省临洮县第二中学  甘肃省  定西市  730500)

摘要:高中语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而语文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具体细分内容。培养高中语文学科素养,不仅是当下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培养新型高素质、具有文化内涵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教师在把握高中语文学科素养的内涵的同时,针对当下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式,结合理论教学与具体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在掌握学科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语言应用,培养学科思维能力,学会审美鉴赏,自觉的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科素养,培养措施

引言: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更高。教师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结合语言应用实践,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应用性,通过具体的语言应用,增强学生对语言结构、规律的把握,形成语文的思维方式,学会批判鉴赏文化作品、文化成果,在对比不同的文化特点中坚定文化自信。

一、如何理解高中语文培养学科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部对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出了更深的要求,不仅需要深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素质,还需要细化到具体学科,培养学科素养。培养高中语文学科素养,即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促进语文知识与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从而为培养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高中语文学科素养就是围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培养,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等四个方面进行的一系列培养和发展。需要在把握语文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在真实的语言应用环境中,加深对汉语语言的理解、增强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形成语文的思维方式、加深语言情感链接、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既富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质量、有文化内涵的新时代人才。

高中语文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语文学科素养,相较于初中教学对基础性知识的重视,高中语文除了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之外更注重对人文素养的提升,通过实际的语言应用和语言文化熏陶,提升文化素养,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实用性人才,发挥语文学科对思想品德修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高中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教育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当下语文教学在学科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握语文学科素养内涵意义的同时针对当下语文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作出调整,促进学科素养的继续发展。

  1. 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目的性过强:高中语文是高考的主要考核科目之一,考核内容广泛且难度高,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应试性,目的性较强,而教学内容也大多围绕考试范围深度讲解,需要记忆背诵的文学内容多,课堂枯燥乏味。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和应试高考的目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尽管高中课堂也会适时开展一些实践交流活动,但形式单一,内容较少,时间较短,只是一种短暂放松学生情绪,缓解应试压力的方式,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不大。
  2. 知识性内容过多,缺乏文学内涵: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教授,还要注重对文学修养的提升。但由于高中语文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仍旧具有一定的应试性,注重学科知识教学,对文化内涵的讲解部分不够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培养的学科人才应试性强,而文化修养不足。高中语文的学科知识涵盖古今中外的文化内容和文学作品,而教师在准备这些教学内容时大多从出题者方面考虑,例如某篇文章某些段落的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又或者像某篇诗歌的某个字妙在哪里等等,对文章的技巧过度关注,而对其背后文化内涵讲解过少。

三、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科素养

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课程改革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高中语文作为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在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及时作出调整,围绕高中语文学科素养的四个方面,通过实际教学促进学科素养的提升。

  1. 针对教学现状,作出调整:发挥高中语文教学在学科素养培养的作用,首先要解决当前教学课堂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把握学科素养的核心内容,在进行必要的知识讲解的同时增加对文化内涵的教学。调整教学重心,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减少应试高考的目的性。语文教学是实用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两者的结合,改变传统教学应付考试的守旧观念。高中语文教学诚然是为高等教育提供学科人才的重要场地,需要通过日常教学应对最终的考核,然而缺乏人文关怀的高素质人才是不完整的,是只会答题的“机器”,并不能适应当下对综合性人才的发展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方式,及时作出教学调整,为促进高素质、有思想的新型人才做好教学准备。
  2. 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素养的基础内容,文字是认识语言、了解语言的前提,尤其是在古代文学方面的学习,包含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在做好文字教学的基础上才能继续文章的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做好文字教学,丰富学生的文字语料库,掌握语言的规律,学会运用语言,打好语言基础,才能继续其他方面的学科素养培养。在日常的高中语文课堂中,注意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运用,做好日常好词好句的积累,并适时开展语言运用小场景,鼓励学生进行语言交流,通过语言运用的具体实践,促进汉语语感的形成,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增强对语言运用的把控能力。
  3. 培养综合思维能力:高中语文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多方面的,既要塑造学生对生活形象和文学形象的思维理解能力,又要培养对生活形象、文学形象的逻辑批判思维,拓展思维能力的深度。比如在进行闻一多诗歌《红烛》的教学时,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结构探究等系列内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反复歌颂的“红烛”是怎样的形象,引导学生思索“红烛”背后蕴含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引导学生对“红烛”所展现的“色、光、泪、灰”四个特征进行体会,感受其所传达的为了拯救祖国、拯救世人而不惜牺牲自我的理想信念,通过综合思考,把握红烛的诗人英雄形象。
  4. 提升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内容、结构、形象的学习和把握,增强对各种文学类型的“美”的体验,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在鉴赏中提升对“美”的表达与创造。在对诗歌《红烛》的鉴赏中,注意引导学生从音乐、结构、画面等三个方面鉴赏诗歌之美,并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与讨论,诗歌中的“三美”是如何表现的。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交流讨论,增强审美鉴赏表达能力。
  5. 营造文化氛围,传承文化:语文的重要课程内容就是通过课文学习理解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内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讲解课本文化知识,还要注意扩展文化内涵,从文化的时代背景出发,展现优秀的文化成果,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以及文化成果的交流讨论,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师在进行文学性的内容教学时,要注意理论内容与实践的相结合,单纯的理论知识无法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相关的音频、视频,同时开展线下文化交流传播会,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对文化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为文化传承提出创新建议。在表达交流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承文化。

总结: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通过长期的教学实现。教师要利用理论和实践以及其他多种方式生动、形象、具体的讲解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和把握,从语言运用、思维方式、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等四个方面,结合具体的语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而促进整体核心素养的形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洪成,高璐.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探析[J].衡水学院学报,2023,25(01):100-107.

[2]颉兵.如何立足高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2022(26):111-113.

[3]汤明花.如何立足高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J].试题与研究,2022(15):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