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劳动习惯培养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大班幼儿劳动习惯培养策略探究

姜宁远

江苏省海安高新区闸西幼儿园226600

摘要: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就具有自我服务的劳动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范围逐渐拓展到家庭劳动、学校劳动以及成人后的企业劳动。在孩子们的早期阶段树立他的劳动意识越来越重要。怎样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其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值得幼儿老师深思。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大班幼儿劳动习惯培养现状进行分析,为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班幼儿、劳动习惯、培养策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孩子通过亲身经历理解,没有劳动就不可能生活。从劳动开始认识世界——只有在这个条件下,人们才能理解和盼望劳动的快乐”。劳动是促进人们走向文明和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劳动创造幸福。每个人都需要劳动,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要从小抓起。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多数幼儿园只重视孩子们的智力开发,从而忽视了劳动培养,孩子们缺乏必要的劳动能力,更缺少了对劳动热情的积极态度,这些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各行各业的持续关注。

作为大班的幼儿来说,其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自我生活能力。这个时间段的幼儿心里最为敏感,塑造条件极大。通过培养他们的劳动行为习惯,树立劳动意识,从而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大班幼儿劳动习惯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对劳动习惯培养的意识不够明确

由于幼儿还处于身体发展阶段,各方面不够成熟,不宜过度劳累,要合理的安排孩子们的劳动时间、内容以及强度。然而,孩子们劳动习惯的培养不能仅仅限制与一些简单的劳务,很多教师认为树立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就是安排他们去完成打扫课堂卫生、整理归纳的零星工作,这明显是不够合理的,劳动的内容及形式过于肤浅和枯燥,无法更好的激发孩子们参与劳动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劳动意识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长期多次训练中稳定下来的行为。所以,孩子们劳动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缺少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老师缺乏积极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认识,这样不利于孩子们劳动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1. 大班幼儿劳动行为的培养不够科学

培养幼儿劳动行为习惯的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二是纠正不良的劳动习惯。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培养,不能只靠幼儿园教师的引导和教育,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但在实际教育中,教师很少向家长了解孩子们在家里参与劳动的状况,仅关注孩子们在学校的表现,这不能保持劳动教育的一致性。在纠正不良劳动习惯的发放上,多数教师采用惩罚措施加以纠正,但惩罚会引起孩子们产生抵触情绪。当孩子们在劳动的过程中,若出现劳动怠惰、交头接耳等现象,教师们通常会采取言语批评、行为制止等措施,强迫幼儿形成劳动行为,但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兴趣以及需求。身为一位幼教,如果只看重孩子们的劳动行为是否规范,就会忽视幼儿的内在积极性,不能促使孩子们主动劳动。从另一角度说,这些惩罚措施即使能够在一定程度改善了孩子们不良的劳动习惯,但在时间时序性上效果较差。同时,根据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在对孩子们发生不良行为习惯中进行惩罚,手段单一且力度过大,为孩子们造成了不良的情绪体验。

劳动行为的培养方法太过单一且不具有创新性,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所以相应的培养措施也应做到“因地制宜”,老师们应通过孩子们的发展状况和性格特点选择相适应的培养措施,而不是沿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否则将很难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1. 家长对劳动习惯的培养不够重视

目前,大多数家长有意识到了孩子们劳动习惯的培养不能缺少家庭的配合,不再把幼儿的教育问题一股脑的抛给教师。经过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家长都重视孩子们劳动行为习惯的培养。但在实际培养的过程中,家长们喜欢用“工作繁忙,抽不出时间”等理由加以搪塞。综上所述,即使家长们重视孩子的劳动习惯教育,但也会因为时间冲突,工作繁忙等原因不能加以教导,所以由家中老人代替。而爷爷奶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认为劳动习惯是幼儿自然习得或者因心疼自己的幼孙幼女,阻止他们进行劳动。这种观念也给教师顺利开展工作带来了阻碍。如果父母仅仅是表面化的重视,就不能达到劳动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大班幼儿劳动习惯培养策略探究

  1. 激发孩子们的劳动意识

当代家庭很容易产生家长过度宠爱的情况,这种社会现象也造成了孩子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习性。一旦将这种习惯带入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环境中,容易让孩子们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孩子们对幼儿园生活产生排斥情绪,进而对家长和老师带来一定的阻碍。基于这种现象,教师们应首先注重对孩子们劳动意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树立热爱劳动的新风气。大班的孩子们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们通常具有无意识的模仿习惯,老师们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特点,增加跟孩子们的沟通交流,同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主动引导孩子们树立劳动意识。

  1. 组织集体劳务活动

要让孩子们树立集体荣誉意识,培养集体劳动的光荣思想。

(1)组织轮流值日工作。每天的值日生按能力大小进行划分,能力较强的为组长。在老师引导下,擦桌子、倒垃圾、打扫课堂卫生等等。午饭时,由当天值日生帮助老师们分碗筷、盛饭菜,用餐结束后协助老师擦桌子、收拾碗筷。

(2)开展每周一次的卫生大扫除。每周四下午,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打扫室内卫生。如擦窗户、图书归档、清洁地板。这样有助于孩子们克服困难,通过多方面协助更好的完成工作。

(3)临时性活动不可或缺。如元旦晚会或六一儿童节,教师们要组织把场地清理干净,将会上使用的桌椅板凳正确归置。秋天组织孩子们扫树叶,冬天与孩子们一起扫雪。

  1. 与家长展开合作

家长能否积极大力支持,对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的展开有着重大意义。孩子们在学校培养的劳动意识、学习的劳动技能、培养的劳动习惯,如果在家庭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和指导,那会使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竹篮打水一场空”。教师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强调劳动教育的内容以及意义,转变家长传统的教育思想,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教师们也可以采集家长的联系方式,制定手册,定期调查幼儿在学校与在家的表现是否一致,家长如实说明孩子在家都付出了怎样的劳动。同时,老师和家长也要相应的给予孩子们鼓励以及引导,指引孩子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1. 利用社区资源加以巩固

除了家庭和学校,社区也存在着充足的可利用资源。比如帮助养老院老人做家务、帮助清洁工阿姨打扫卫生。还可以在五一劳动节这天,组织孩子们去社区进行义务劳动,让孩子们真正参与其中,体会劳动的光荣。幼儿园也可以将社会劳动者“请进”学校,让他们讲解每天劳动的内容和形式,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社区资源和幼儿园整体结合,帮助孩子们实现培养劳动行为习惯的目的。

结束语:

总之,孩子们的劳动习惯培养具有更强的随机性和无意性,劳动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教师们在对幼儿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时,要善于抓住生活细节,长期一贯的坚持。以良好的心态对幼儿提出要求,树立良好的榜样,注重对孩子们的奖励制度。教育给孩子们正确,科学的劳动技能。促进孩子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雪峰.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34):161-162.

[2]冯丽娟."悦生活"课程背景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A3):154-156.

[3]邱霞姿.幼儿园生活中劳动养成教育的融入与实施策略探究[J].教师,2021(27):78-79.

[4]钱晓燕.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的方法探究[J]. 科普童话·原创,202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