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3

忠诚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研究

付萌萌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  300000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忠诚度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又是高等技术学院培养学生忠诚度的需要。高等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忠诚度教育,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狭窄,内容片面,环境封闭,方式单一。只有对忠诚教育观念进行创新,对忠诚教育内容进行拓展,对忠诚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对忠诚教育主体进行强化,对忠诚教育环境进行优化,才能走出困境,才能提升实效。将忠诚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课程思政的教学中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以致用,从而在课程中意识到忠诚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忠诚;道德建设

引言

目前,中国社会呈现出蓬勃的朝气,但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道德失范,如忠诚和企业信誉问题,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对忠诚和正直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句话说得好:“一个国家没有了道德,一个人就没有了信誉。”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对公民道德素质进行了全面提升,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并明确提出,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是道德建设的一名参与者,这些论述变成了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忠诚教育的重要理论指导。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学校,应该积极地担当起探索提升大学生忠诚素养的有效路径的重任,为社会的文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高职学生忠诚教育内涵和必要性

(一)忠诚教育的内涵

“忠诚”一词,在《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真心实意,表里如一;在《汉语字典》中,它的解释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他人的尽心竭力”;《牛津字典》对其下了这样的定义:“忠实地或忠实地(对责任、热爱或责任);忠诚于自己的祖国,忠诚于自己的祖国的合法统治者或政府。“忠诚”在我们国家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礼记·杂记》则是说,人生应尽心尽责,言出必行,以“忠孝节义”。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人们在很多方面都提到了“忠诚”这个词。在西方,最早提出“忠诚”概念的是美国学者罗伊斯,也就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哈佛大学的教授,他提出“大我”包括并超越所有“小我”,“对忠之忠”是道德的最高准则,即每一个人都要在其各自的职位上忠实于一个最高的灵性共同体,并且个体与全局相统一,个体要服从全局,全局也要由个体来表现。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忠”一词包含着“信”、“舍己”、“信人”的内涵。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现代公司制度已经变成了最科学、最有效、最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公司制度,而在这种公司制度之下,员工的忠诚度已经变成了一种不可缺少的资源。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忠实”是一个雇员所有的德行中的第一位。在管理学者看来,忠诚度是一种新的组织与人的关系,是一种新的组织结构。中国学者刘聚梅等人提出,忠诚度既是雇员对公司的一种态度,又是雇员对公司和个人的一种诚实守信的道德表现,是公司各项运营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邱庆剑在其著作《忠诚胜于能力》中指出,“忠诚”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如果没有了“忠诚”,其它的品质就会大打折扣。虽然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和对忠诚的认识也各有差异,但是主流的看法大致可以归结为态度型忠诚论、行为型忠诚论和合成型忠诚论。态度型忠诚论的研究者们认为,忠诚度是由员工的知觉、情绪和行为取向构成的,是一种“态度”;行为型忠诚论将员工的忠诚度定义为对公司做出贡献的行为;而合成论则将忠诚度定义为雇员对公司的行为及态度上的忠诚度。

在对以上概念的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上,我认为,在高学校中,学生的忠诚度是一种在之前,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专业的一种态度,体现在对专业的认同、情感与行为趋向等方面,应当归入德育的范围。在高等技术学院中,对学生进行忠诚教育,应当是对他们的态度忠诚和对他们的行为忠诚进行统一的教育,也就是对他们进行忠诚意识的培育、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对他们的忠诚行为与能力进行三个方面的融合,从而使他们的忠诚品质得到健全的发展,并使他们的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二)高职院校开展忠诚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频繁跳槽、多次离职等情况,这既给公司带来了人员和财产上的损失,也催生了对道德价值的不尊重,同时也体现出了大量的大学生忽略道义原则、抛弃操守的不良习惯。在高等技术学院中,对大学生进行忠诚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的基本使命是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这一使命与义务教育、中学的基本知识教育有很大的区别。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忠信意识,培养学生的品德,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实践,可以看出,良好的忠诚对大学生能够对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产生影响,对将来担当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一定的帮助,还可以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起以自己所学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意识。

对大学生进行忠诚度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分工日益细化,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更多的人才。忠诚度被视为员工素质的根本,是人对与工作的“爱”的集中体现,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所以,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忠诚教育,重点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本专业岗位工作的热爱之情、敬业精神,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才华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帮助,使高职教育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忠诚度教育,可以促进其自身成长。95后学校的大学生,自觉程度高,思想活跃,对自身发展需求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也很强。但是对于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却常常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于自己所学习的社会价值、作用及其对自己的影响等方面的认知不足。强化对大学生的忠诚教育,既是大学生从事的先决条件,又可以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在人生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让他们能够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企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起一种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复兴的使命感,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自我的实现。

二、高职院校学生忠诚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现状

忠诚度的关键在于,一个人对他所做的事情有一种严肃的态度,以及他在这件事情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和行为。如今,忠诚度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在2010年度,一所高等技术学院的有关调查显示,63.5%的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发展状况、技术含量、社会地位、未来发展趋势等环境因素的理解都比较模糊,他们只知道随波逐流,随大流。因此,当他们步入工作岗位时,很可能会因一时的利欲熏心、价值观偏离、没有忠诚度。通过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忠诚度教育的思考,我们发现大学生忠诚度教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忠诚性是忠诚性在范畴中的具体表现,它包含了对人的行为的忠诚性和对人的态度的忠诚性,并着重于这两种忠诚性的统一。态度忠诚是以行动忠诚为基础,并以此为前提。因此,在培养忠心的同时,也要重视忠心的培养。长期以来,在“德教至上”的儒学教育思想的熏陶下,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人们往往将德育与“忠义”、“诚实”等观念混为一谈,“品德、能力”等因素逐渐被忽视,学校、社会注重素质教育,而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则更多地是对“品德”的认识与意识教育。所以,这样的忠诚教育理念存在着一定的狭隘性,这样培养出来的未来员工,只能是忠诚行为微弱,忠诚度低下,道德整体水平不高。

三、高职院校学生忠诚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创新路径

(一)重视忠诚教育理念的创新

以认同的合理依据为依据,进行忠诚教育,就是要使高等学校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与学校教育、就业企业的目标保持一致,并与价值观念保持一致,使学生在学校、企业的内在环境的适应性、行为贡献性和创新性等方面,都可以表达出他们对组织的使命和目标的认可,从而激发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培养学生的认同感,是进行忠诚教育的合理依据。认同是忠心的基础,一个人对该机构的认同程度越高,他的忠心程度就越高;相反地,认同感越弱,忠诚也就越弱。

(二)创建忠诚教育的文化环境

忠诚教育环境对忠诚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主体产生了影响,在高职院校中,要想要进行忠诚教育,就必须要强化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在人文景观和文化活动中,将忠诚教育的要素植入思政课程其中,利用思政课程政治性的特点来进行传播和增强,充分发挥出精神文化环境在培养学生忠诚品质方面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推进忠诚教育方式的生活化

忠诚教育方法的生活化,指的是要将忠诚教育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意识形态进行生活化,采取生活化的思政课程教育形式,将忠诚的教育贯穿到学生的学习、实践和生活中。因为忠诚教育在目标、内容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公共意识,所以在学校的课堂教育中,应该与社会、企业中出现的忠诚热点问题以及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疑问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运用启发式、问答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思政课程教育的效果。同时,要通过社会调查、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将大学生引导到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中,使封闭的课堂教育与职场、社会等公众的社会交往相结合,将忠诚教育的理论灌输向价值观引导、道德品质培育、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培养方向转化,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获得了真实而充实的忠诚体验。

(四)完善忠诚教育主体的间性实践

要打破“忠信”的困境,应充分利用“忠信”的主体力量。利用“主体性间”理论,对忠诚教育主体性间的实践进行了改进,也就是在忠诚教育的教学中,学生和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使老师的“独白”变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和声”。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要有“我要教”的意识,要从教学的艺术性、自身的学术素质、知识的增加与提高等多个角度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提高思政课程课堂上的“点头率”与“抬头率”,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

同时,高职院校要进行忠诚教育,必须要依托校企合作机制,植入企业文化,启动“专业能力超市”,发挥模拟仿真的专业技能实训基地的作用,以专业实践教育为载体,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岗位上,增强责任意识,体验道德,内化忠诚,并外化于模拟活动,通过反复练习,逐步固化。本文认为,在高等技术学院中,要营造出一种以公司为单位,以企业为单位的技术学院为单位,进行技术学院的忠诚教育。

结语

总之,作为一个具有更高知识水平的人,他们的忠诚度对一个民族的总体道德水平以及一个公司的兴衰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肩负着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使命,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还要加强对忠诚意识的培养,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和谐统一的、全面的人才。

注:忠诚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研究出自院级课题《忠诚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报告 (全文)[EB/0L].http ://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 113722546.htm.

[2][4]乔西亚·罗伊斯,J.忠的哲学[M].纽约: 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出版,1908.

[3]杨艳红.浅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传承与学生事务管理文化创新[J]高校辅导员,2014(4): 12-16.

[5]段立国.蒙田道德教育思想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101- 105.

[6]石明忧,王淑桢.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个性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 115-117.

[7]张军.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忠诚度[J].现代企业教育,2012(21): 112.

[8]弗雷德里克·赖克尔著陈绍锋等译.忠诚法则[M].北京:中信出版2002年.http//www.zhigou.com/merchant/54685/baojia517415.html.

[9]李游.组织忠诚环境:概念、结构及其结果变量的实证研析[D].南吕:江西师范大学,2008.

[10]宋春光.关于高校实习与用人单位合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 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