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遗文化传播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遗文化传播研究

斯钦都楞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  兴安盟  13740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是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其总目标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乡风文明,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结晶的非遗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非遗文化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记录历史,传播文明,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大众的内在涵养,为文化强国奠定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非遗文化;传播路径

前言: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隐于乡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把金钥匙。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密不可分。

1.非遗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1.1非遗文化价值深厚、资源多样

经过时间与历史的淬炼,非遗文化保留下来的多是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包含面甚广,包括民间工艺、曲艺、舞蹈、民间文学、戏曲、传统节日等。剪纸、核雕、面塑、皮影戏、藏剧、滩头年画等非遗文化大多起源于民间,在乡村一定的范围内流传,但社会关注度不高。为了适应社会竞争需求,发扬非遗文化的社会功能,需要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享受非遗文化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如今,大多数城市的生活模式是快节奏的,面对着许多压力与困难,人们在繁忙之余不免想要停下来,回归乡村,体验乡村慢节奏的生活。没有喧嚣,没有车水马龙,没有“996”的忙碌,人们能在乡村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体验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某些领域的非遗文化越来越受到青年人的关注,在关注的东西前加上时代与历史的痕迹,是当下青年人非常喜爱的方式。经典的敦煌飞天舞、水下洛神舞、唐宫夜宴等非遗文化,都是在演绎中国的优秀文化,物语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非遗文化的价值越来越重要,犹如美酒,需深深品味,才能品出它的深沉与隽永。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让我们每一个人惊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珍宝,传承至今,将继续延续和发展,造福社会,滋润民众。

1.2乡村振兴需要非遗文化的助力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非遗文化彰显着这种独特文化的魅力,世代相传。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德新镇把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深入调查发掘当地的非遗文化,发挥民族特色优势,将非遗文化与民族特色有效结合。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节庆时持续三到四天,像汉族的春节一样,送旧迎新。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在脱贫攻坚道路上,为传统的泼水节加入新鲜元素,使得周边来参加泼水节的人数大幅度增加,拉动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永德县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会亲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在会亲节上,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祈祷幸福安康。该节日把新思想、新理念融入土布、刺绣、蜡染等传统手工艺品以及农产品、花苗长桌宴等元素之中,不断推陈出新,吸引大量外来游客、商家,领略苗族风情,助推乡村振兴。麦秆在农村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很多时候,它们会被当作废料烧掉,但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的人们却将它做成了画,称为麦秆画。麦秆画已作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们认知。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麦秆画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空间,让更多人了解它的绘画技巧、意义内涵,去探究它的社会价值,为乡村振兴助力加油。

2.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非遗文化保护体系建构提供的新思路

2.1发展壮大非遗文化产业,打造农旅融合发展新高地

产业兴则百业兴。农村文化产业兴旺,既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可带动周边产业链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繁荣。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若能以其为基础发展出规模化的文化产业,形成周边产业链条,打造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符号。一方面,能够凭借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力量,为乡村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资金,进一步提升非遗保护质量;另一方面,能打响非遗文化的知名度,使更多的人了解、感知和接受当地非遗文化产品,扩大非遗文化产品影响力。发展乡村非遗产业,一是要形成集聚效应,广泛吸收资金和人员,提高非遗文化产品规模化、协作化生产水平;二是要对非遗特色产品进行推陈出新,打造丰富多彩的非遗周边文化产品,建设特色文化品牌,使其契合现代人的文化消费习惯,将产品推出去;三是积极拓宽非遗文化传播渠道,打通线上线下传播门槛,借助直播带货、开设网店等方式,将非遗文化产品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出去,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品质,积极与头部微信公众号运营者、B站UP主、微博大V等意见领袖对接合作,借助他们的力量把品牌的名声打出去;四是要开发非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景区,将游客引进来。多措并举,不断增强乡村非遗产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2.2引进先进理念和设备,创新非遗储存手段

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措施主要包括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选定有关机构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3]。其中,文字、录音、录像等手段是较为传统的储存方式,需要有专业人员或保真度高的设备进行记录、拍摄,所得资料应由专门机构妥善保存。非遗数字化保护是近年来经过多地探索总结出的一种非遗保存手段。借助数字技术,一方面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较为新颖多元的形式实现对非遗文化信息的有效保护;另一方面能够创设非遗数字化传播平台,在更大的范围内宣传推广非遗文化。从流程上来说,一是要使用专业化录音、录像设备对现存的非遗传承人进行访问录摄,对非遗产品制作过程进行全景拍摄,并建立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或云端系统进行分类存放;二是要引进3D动画、VR动画等技术,全方位、立体化刻画非遗传承人的技法技巧,形成独立的非遗产品电子素材;三是将经过后期处理的非遗电子素材在主题网站、移动App、微信小程序等互联网平台上广泛呈现,设置互动窗口供受众点击,让受众身临其境感知非遗的魅力,扩大非遗影响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国上下持续努力,对于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要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只有两者相互助力,才能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宋俊华.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J].群言,2022(10):21-24.

[2]蒋丽,袁刚.乡村振兴视域下特色小镇公共政策优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21(11):57-62.

[3]向先清.民俗摄影: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民俗记忆[J].柳州师专学报,2010,25(03):18-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