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学视域下3-4岁幼儿绘画兴趣培养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3

 艺术教学视域下3-4岁幼儿绘画兴趣培养策略探究

 ,张晓丹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南幼儿园

摘要:伴随着幼儿园基础美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明确指出应当幼儿园课程建设充分聚焦趣味化游戏活动,对幼儿展开常态化行为管理、科学化身心培育与艺术化素质教育,引导幼儿园的艺术课程向着趣味化、协同化、科学化转变。因此,本文充分聚焦3-4岁幼儿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要求,以游戏化课程建设为导向,以幼儿绘画兴趣培养为核心,在多元结合安吉游戏教育理念、明确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探究与实践原则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幼儿绘画课程变革及兴趣激励实践开展进行了深入的策略性探讨,为学前幼儿的美术课程建设路径设计与游戏化教学实践提供了相关理论参考。

关键词:幼儿;绘画兴趣;问题;策略

一、学前幼儿绘画兴趣引导教学的实践意义

(一)彰显艺术化美育特色,优化审美化教学内容

坚持以素质化、多渠道、实践性美术兴趣教学工作,逐步推进3-4幼儿艺术综合素质的开发与培育进程,不仅能在良好的绘画艺术学习氛围中有机地凸显本园艺术化教学的办园特色,也能在改善相关美术教学内容的同时,有机地培养了儿爱好美术及欣赏、学习、创作美术作品的兴趣,优化审美化教学内容,释放幼儿的艺术天性。

(二)聚焦趣味性艺术教学,促进身心化健康成长

艺术创造教学实践作为活力教学的一种,意味着3-4岁幼儿能够在一种充满趣味性的学习过程中良好的释放自身艺术天性,提升自身学习活力,培养自身综合素质。在强化幼儿的绘画兴趣激励与培养过程中,教师往往可以借助多元化艺术活动,在一种艺术性、系统性与协同性的多元课程的引导与艺术环境的熏陶下,促进幼儿的身心化健康成长,助力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从而逐步实现幼儿艺术素养与身心健康的双向提升与保障。

(三)传承传统性美学艺术,提升创造性美学素养

在推进幼儿绘画兴趣培养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依托于剪纸、陶艺、篆刻等传统美学艺术活动,从而借助多元的课堂艺术活动,激发幼儿绘画兴趣,提升幼儿美学素养。因此,学前绘画趣味性美育课程的改革创新不仅有利于借助多元艺术教育途径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艺术,还对提高学前幼儿审美情趣、强化幼儿手脑结合能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发挥着举足轻重而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可见,绘画兴趣培育课程的创设与开发对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及幼儿创造性美学素养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当充分结合3-6岁幼儿的学习习惯与身心发展特点予以科学引导。

二、学前3-4岁幼儿绘画兴趣培养存在问题

基于园本环境、师资资源、幼儿学习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可知,在学前3-4岁幼儿“美育教学+绘画艺术”趣味化教学实践逐步展开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理论教学不到位,知识性引导不足

绘画作品创作是一门实践性极强,对创作技巧与艺术表现能力要求较高的美学艺术,而教师在引导3-4岁幼儿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却忽视了相关理论性、知识性、技巧性的课程教学,导致幼儿对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文化渊源、创作理念等必要性认知与知识存在严重不足,从而难以认识到绘画艺术的学习对传承相关艺术文化的必要性,难以在培养幼儿们对绘画创作的艺术兴趣的基础上,增强其创作的内在动力。

(二)实践指导不到位,技巧性引导不足

学前幼儿作为美术艺术学习的初学者,往往离不开来自自己的老师最直接的艺术指导,不同幼儿由于自身心理素质、自身天性及智力发展不同,对于绘画制作艺术教学有不同的体验,在接受统一的艺术教育时也会反馈不同的艺术创作收获。而在绘画艺术课程引入学前教育课堂过程中时,却有不少学前教育美术教师无法在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对幼儿们进行具体兴趣指导上的因材施教,推广相关绘画艺术案例教学的我也没有在关注区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幼儿们进行更具体的兴趣化激励与引导,使3-4岁幼儿难以根据自身不同特点去接受绘画艺术创作的熏陶,难以在逐渐培养其自主探索艺术世界的基础上,帮助学前幼儿们培养好一个爱好美术,并欣赏、学习、创作美术作品的兴趣。

(三)资源利用不到位,创新性引导不足

在当下教学资源深度整合并广泛传播的互联网时代,绘画艺术的兴趣培养教学在深入发展过程中,往往积累了大量前人的经验及相关优秀教学素材。然而,部分教师在面对3-4岁幼儿组织相关绘画活动实践时,却没有通过探索各种艺术资源渠道,挖掘出更丰富的绘画教学素材,使得选取的相关绘画教学的趣味范本往往传统性有余而创新性不足,无法体现出紧随时代发展的学前绘画艺术特色,导致教室在整体绘画兴趣培育过程中存在教学资源利用不到位的状况,对绘画兴趣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引导也稍显不足,有待在进一步整合绘画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强化3-4岁幼儿的艺术创新性培养与趣味性激励活动。

三、学前3-4岁幼儿绘画兴趣培养策略探究

(一)聚焦环境创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在积极为3-4岁阶段的幼儿创建绘画兴趣发展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幼儿当下在学习行为、习惯及意识等层面的具体特征,基于STEM教育理念与安吉游戏理念中对新颖性活动元素、独立性教学模式、创新性课程开发等方面的理论成果,为幼儿创设感兴趣的绘画环境,多维度给予孩子一些绘画环境创设层面的引导。例如,在幼儿活动环境创设上,乌特·舒尔茨奥斯特曼曾说:“应当让教育回归自然,让孩子在自然中学习、成长,从而获得更加深入的情感教育体验。”因此,聚焦绘画环境创设,教师可对标户外环境景物,以“爱家乡、爱生活、爱自然”为绘画主题,将户外生态自然景物观赏活动与绘画教学相结合,将安吉户外游戏创设理论与多元绘画实践相结合,收集家乡自然的风土人情、山水景物等图片、视频,并将其作为绘画教学素材,积极为幼儿创设绘画教学的自然情境,激发幼儿用画笔描绘自然美景、捕捉家乡美好瞬间,从而在“思政+艺术”思想启蒙过程中,激发幼儿绘画兴趣。

(二)聚焦游戏激励,引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

在引导幼儿培养绘画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刻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游戏思维培养与行为习惯培养的相关要求,坚持以儿童行为习惯培养为主体,以游戏化激励为方向,积极引导幼儿参加各种绘画类游戏活动,使幼儿在参与多元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自动自发培育对绘画艺术的热爱与兴趣。例如,教师在引导幼儿开展绘画教学活动过程中,可通过划分比赛小组,鼓励幼儿主动参与绘画比赛,引导幼儿在绘画竞技与展示过程中释放涂鸦天性,并通过构建绘画作品创意评比空间,引发幼儿对绘画作品展开讨论评价,从而在评比激励空间建构过程中,持续激发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

(三)聚焦核心素养,艺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结合STEM活动创建理论,在对各阶段幼儿展开绘画兴趣培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立足于幼儿包括图文欣赏、语言理解、信息转化、沟通分享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联系多元绘画情景,基于核心素养培育主题与相关情景图片及影像,在环境创设环节中为幼儿创设主题绘画演练空间。例如,在绘画青蛙图案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幼儿的艺术描绘素养与阅读素养、沟通分享素养、图文理解素养相结合,立足于《小蝌蚪找妈妈》故事绘本阅读,以PPT展示的形式借助绘本故事导入绘画主题,在引导幼儿分享绘本阅读中的情节故事后,激发幼儿绘制青蛙图案的兴趣,从而立足于素质化培养的趣味性与智育性角度,充分调动幼儿对艺术绘画活动的个体兴趣,从而在兴趣激发的基础上让孩子在绘画激趣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感可发,实现3-4岁幼儿绘画兴趣衔接引导教学的主体化与优质化。

(四)聚焦常态培养,常态化与协育化相结合

针对幼儿绘画兴趣与习惯养成工作,教师应当充分构建常态协育空间、师生互动空间、生生互动空间,充分结合常态化教育理论,为幼儿的每一个绘画兴趣培养活动提供充分的激励空间与常态化兴趣培养的条件。同时,教师应在幼儿绘画兴趣的常态化引导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阶段地推进幼儿在绘画活动上的行为性适应教育与习惯性养成教育,将3-4岁年龄段幼儿的身心习惯常态化培育与协育化引导紧密结合,联系家校为幼儿创建艺术兴趣培育空间。同时,在各类生活情景中,教师应紧抓生活化兴趣培养契机,从幼儿的活动兴趣入手,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释放幼儿游戏天性,从而充分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引导幼儿聚焦情景观察,从“踩影子”的趣味化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影子形状,用手中的画笔绘制出自己所观察到的影子图案,从而再将绘画活动与游戏活动相融合的过程中,激发幼儿丰富的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提升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

(五)聚焦阶段引导,自主性与激励性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儿童的行为判断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无律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结合幼儿的行为认知概念发展阶段及身心健康成长规律,教师在培育幼儿绘画兴趣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以阶段化教育引导为方针,从不同阶段出发,深入聚焦趣味性绘画活动开展的自主性与自理性,在渗透式与互动式绘画教学过程中提高幼儿的参与感与获得感。以幼儿园常态化绘画活动开展为例,教师可积极针对3-4岁幼儿兴趣培养不同阶段的基础特征,深入展开绘画课程设计:

1.确立行为培养目标:针对3-4岁无律阶段的幼儿,教师应当考虑到幼儿不具备辨别好、恶的能力,以期望告知的形式,聚焦绘画活动引导,让幼儿在鼓励式的绘画游戏活动中明白画什么、如何画,不断确立幼儿的绘画兴趣培养目标,展开阶段化培养。

2.深入聚焦榜样鼓励:在幼儿对行为缺少自主判断能力的情况下,一方面,教师应以身作则,在绘画兴趣培养活动落地实施过程中,用自身的专业绘画能力为孩子塑造艺术榜样;一方面,要鼓励幼儿自主参与绘画实践,着眼于其活动参与行为,而非仅仅是绘画理论知识,指引幼儿在绘画活动环节中,能够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描绘出心中的图案,并通过树立绘画实践榜样,强化幼儿的兴趣激励。

(六)聚焦多元结合,手工性与互动性相结合

在学前绘画艺术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园应当从课程准备、课程开展、课后反馈等不同教学环节角度出发,结合3-4岁阶段幼儿对手工制作等活动的爱好与天性,将绘画的趣味性培养与美术手工活动相结合,将幼儿动手操作的乐趣与对绘画对象的立体感知培养相结合,加强“绘画+手工”活动设计,以活动的互动化引导为方向,强化幼儿的绘画创作技巧引导。以我园开展传统“陶艺+绘画”趣味美术课程为例,具体环节设计内容如下:

其一,立足课程准备,创设教学环境。积极建设好开设陶艺课程所需的软硬件设施,保证在课程开展过程中的经费投入,由专人管理陶艺泥工室及相关设备,定期对相关设施设备进行保养,为后续绘画手工活动的开展奠定环境基础。

其二,创建展示平台,加强教师培训。一方面在课堂上为幼儿搭建一个良好的陶艺制作艺术自我展示平台,为幼儿们准备了陶泥、陶艺教学图片、影像课件、陶艺制作工具等课堂教学物件,鼓励幼儿参与艺术课程实践;一方面聘请专业的陶艺师傅和陶艺专家对教师们展开陶艺培训,对相关陶艺文化进行培训讲解,使教师在培训合格后,能够在幼儿教学中有机开展陶艺课程,从而激发幼儿对美术绘画课程的热爱。

其三引导幼儿学习,激发创作兴趣。在播放完与制造陶艺相关的秦俑、汉俑图片、童谣歌曲和陶艺文化的影像资料的课件后,幼儿们的注意力引到图片、影像和歌曲中的共同点上去,让幼儿们自己发现陶艺作品图片的存在。一方面,由教师从立体形状、颜色、大小、寓意等方面向大家介绍图片中的陶艺艺术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大家讲述与陶艺有关的趣味故事,渐渐地以故事描述的方式引起幼儿们对陶艺作品自主创作的兴趣。一方面,教师可将图片观察与绘画临摹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在图纸上绘制想要制作的陶艺图形,鼓励幼儿绘制出自己心中的陶艺作品形象,将图片绘画与后续手工活动的开展紧密关联在一起。

其四结合相关课件,介绍创作技巧。结合相关课件,耐心地向幼儿介绍陶艺艺术创作的步骤。让幼儿在理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了解陶艺制作的炼泥、制胚、上釉、烧窑、彩绘的的全过程。

其五,开展分组创作,举行课堂比赛。采用分组参与游戏和竞技比赛的模式,比比最后谁创作的陶艺作品最好,从而激发幼儿对陶艺艺术教学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幼儿积极正面的艺术竞技精神,并且鼓励幼儿们进行自由创作。同时,由教师引导幼儿根据之前绘制的陶艺图画形象,对陶艺艺术作品轮廓进行基础的艺术加工,从而捏出不同的形状,捏出不同的风格,让幼儿们沉浸在“玩泥巴”的乐趣中,不断提高自身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让幼儿在亲身感受中华优秀文化陶艺的魅力的同时,实现绘画兴趣培养工作与手工美术活动的有机结合。

其六,强化激励表彰,加强成果展示。设立陶艺成品展示台,选取优秀的陶艺作品面向小班幼儿进行全体展示,并借助相关奖品,设立“陶艺小能手”奖项,评选出受表彰幼儿,对幼儿的手工陶艺成果进行正面激励,借助游戏化激励模式,进一步激发其对陶艺制作的热爱,强化幼儿对“绘画+手工”活动的趣味性感知与兴趣引导实效。

四、结语

学前绘画艺术教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传统性与创新性兼备、绘画技巧与手工制作深度融合的艺术教学科目,在其引入幼儿常态化教学课堂过程中,既需要针对相关绘画知识与技巧进行常识性科普,也需要根据3-4岁幼儿不同特点从绘画兴趣激励角度出发进行针对性引导,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整合丰富的绘画教学资源,结合园内多元游戏课程创设与开发,从而逐步实现3-4岁幼儿在绘画教学过程中的兴趣化激励、艺术化引导与主动性参与。

参考文献

[1]熊园园.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绘画兴趣[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5(5):28.

[2]陆敏.巧用游戏化策略培养幼儿绘画兴趣[J].山西教育:教学版,2019(1):18.

[3]高小燕.幼儿绘画兴趣培养的有效策略探究[J].少儿美术,2021(8):29.

[4]张娱.浅谈幼儿绘画兴趣的培养策略[J].数码设计,2019(20):16.

作者简介:张晓丹(1986年),女,中国,上海,本科,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行镇莱阳路3380号高南幼儿园(200135),幼儿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