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实践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刘运斗

陆军工程大学训练基地  江苏徐州221004

摘  要:本文着眼实践课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从尊重“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思辨”、倡导“课堂对话”、秉承“产出导向”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实践课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实践课,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装备操作使用、维护保养、故障判排等实践课是一类以解决现实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实践课的教学是在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重在实践,重在综合。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自参与、全程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发展动手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的平台。但从目前情况看,实践课课堂教学的效果还有待提高,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亟待对实践课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一、尊重“个性发展”,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独立思考”,实践课更是如此,特别是装备维护保养、故障判排课尤为明显。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以前课改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许多老师看似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却仍然没有解决学生学习不投入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依然是课堂的旁观者。许多课堂过于追求“表现”,学生展示时热闹非凡、精彩纷呈,但展示的内容却浮于表面,缺乏深入而系统的思考,更缺乏思维层面的深度发掘,无法在实践中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课堂,仅仅是表面繁荣,热闹过后学生收获不多。为了让课堂从浅层走向深层,我们迫切需要突破现有观念,寻找新方法,那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由此可见,课堂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改革课堂教学,必须找准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才能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向、选用科学的改革策略。如果只是把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归结于教育体制、应试需要、教学方式,则不可能解决根本性问题。教学中要通过认知冲突产生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培养思维能力,并借此引导学生从一个学习任务转向新的学习任务。

诚然,表现是思维的外化,我们无须怀疑表现的价值,也不能排斥课堂活动的形式创新,但“表现源于思维,内容决定形式”,二者不可偏颇。因此,从聚焦学生“表现力”到关注学生“思维力”,实现“表现与思维有机结合,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这是深度课改必须迈过的一道门槛。因为技能培养与知识学习不同,只有“学而时习之”,才能熟能生巧,“不敢用、不愿用”就无法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于心”的境界。

二、引导“学生思辨”,善于提出课堂中的优质问题

问题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否,老师一定要高度重视问题设计,为学生学习提供优质问题。问题设计不只是“消解疑难、呈现知识”,更应该“激发冲突、引导思辨”,这里涉及到思维行为习惯培养的问题。苏格拉底说“教育不在于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老师的责任是点燃学生的思维火把,而不是浇灭学生的思维火花。老师要善于利用问题“惹事”,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产出成果”而不是复原结论,而是“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思维碰撞”。

“一般说来,高层次思维问题易激发思维碰撞,低层次思维问题不利于引发思维碰撞;批判性思维问题易激发思维碰撞,再现性思维问题不利于引发思维碰撞。”所以,我们应该面向高层次思维,特别是工程装备故障判排课。低层次思维问题是指“知识、理解、运用层次的问题”,如记忆性的“结构组成是什么”,描述性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等等。高层次思维是指“分析、综合、评价类的问题”,如对比性的“两种故障判排方式的异同点”,创造性的“基于故障现象分析故障的可能原因”,判断性的“哪一种维护保养方法更为科学”,等等。低层次思维较为肤浅,容易让学生产生思维惰性,而高层次思维需要“与自我对话”并“冲破自我”,利于学生深度思考。同时,我们也要面向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自己去伪存真、认识事物的本质。批判性思维的提问类似“为什么提出这个观点”、“故障排除过程合乎规范吗”、“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等等。这种提问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质疑推理、评估材料,更利于突破学生思维模式,创造性地接受并建构知识。

优质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化,是教学内容的提炼,是学习评价的依据。优质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黏和剂。老师要设计出优质问题,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变“解惑”为“思辨”,变“消事”为“惹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让学生“真动脑、动真脑”,在高层次思维问题解决中发展低层次思维。当然,课堂中的优质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通过有效的“小组讨论”加以解决,达到“问题有冲突、讨论有同伴、行动有规则、提问有差异”的境界。

三、倡导“课堂对话”,基于反馈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上,通过展示,学生的表现力被激活,课堂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于是,展示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词,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走进高效课堂的“金钥匙”。但我认为,更深度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把聚焦点从展示转移到反馈上。

展示强调的是展现、显示,未强调互动特质,我倡导基于反馈的课堂对话,因为没有反馈就难以形成对话。反馈是在沟通过程中信息接收者向信息发出者的回应。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既包括信息发出者的表达与信息接收者的倾听,还包括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发出者的反馈。通过高层次的深度思维对话进行碰撞、共建,实现思维互动与智慧共生。通过交互式反馈创造课堂中真正的生命活力。真正的课堂生命活力不是一问一答式的全体参与、交流互动;不是以表现为本的自编自演、说学逗唱;不是老师讲变成学生讲、老师问变成学生问的知识搬迁,而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充满思维碰撞式的对话。这种围绕问题而展开的交互式反馈则为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搭建了互动平台,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可以说,改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提高反馈质量,交互式反馈具有补充、完善、修正、扩展、提升等多种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问题的再思考、对内容的再丰富、对知识的再加工。最好的参与是思维参与,最好的对话是思维对话。

四、秉承“产出导向”,提升解决问题的实践智慧

实践课上,学生的许多问题,诸如厌学、精神不振等,都是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自己的力量与才能所造成的。要解决学生“看不到学习成果而厌学”这一难题,可以逆向思考,以“产出”为导向,组织课堂活动、搭建交往平台。在实践中,可以实操体会、解决方案、实践作品等产出成果为固着点组织教学行动,让学生在搜集、探究、展示、反馈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启迪思维、提升智慧,并通过获得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让学习者体验到知识收获的成就感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智慧。

苏格拉底认为:只有学生“思维产出”的知识,才可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学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产生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学识,并呈现出来。交往与沟通是教学的核心,但交往与沟通必须以产出成果为目标,否则课堂活动就难以保证有效。

产出即创造,产出即体验。以产出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既可以让学生高效率地接受、内化现成的定论性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求知识、复演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实践课深度改革需要改变传统课堂中单一僵化的模式,“让作业作品化”,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穿插,将理论性内容进行实践性的转化,用实践性的技能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使学生在创造与体验中成功学习、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大学课堂革命的主要任务、重点、难点和突破口[J].中国高教研究,2019,(6)

[2]李芒.“七度”教学观:大学金课的关键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