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深度教学”带入“本原三学课堂”里——以部编版教材《阿Q正传》的群文教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把“深度教学”带入“本原三学课堂”里——以部编版教材《阿Q正传》的群文教学为例

何容芬

增城一中   

摘要“本原三学”课堂模式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全面发展”,这是新时代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深度教学的课堂目标,两者是一脉相承的。两者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两者的相遇,相得益彰,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油然而生,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深度教学的理论为前置研究的设计提供沃土;二、深度教学的有机融合让班级群学根深叶茂;三、深度教学助力教师帮学让本原三学课堂锦上添花。

关键词本原三学;课堂模式;深度教学;前置研学;班级群学;教师帮学;

    深度教学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提升的基本途径,是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它的课堂目标是教会学生会学,让学生拥有深度学习能力,这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我校本原三学课堂改革的目标。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将老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使学生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构建学科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本质,形成具有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本原三学”课堂模式作为深度教学的有效载体,为深度教学助力,同时深度教学也为“本原三学”课堂改革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深度教学的开展可以让课堂教学回归教学本质,让学生与知识生动相遇,实现育人功能,与本原三学课堂是一脉相承的。下面笔者以所听课例部编版教材《阿Q正传》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深度教学的理论为前置研究的设计提供沃土

    2022版新方案和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主线,较好地将课程的价值标准、内容标准、质量标准、教育教学活动标准、评价标准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系列性的变化。语文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学科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深度教学可以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落地。而前置研究作为“本原三学”课堂的实施环节,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效率。它的设计不能局限于学习材料的视角,还需要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因素,通过前置研学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执教者做到:起点低,入口小,思维空间大。用核心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引发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让学生始终处在该问题情境中,或者说处在该情境派生出的、系列的新的问题情境中,始终以饱满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投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的课文内容很丰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时空,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必须依靠有效的前置研学。一个真正有效的前置研究可以让学生行动起来,从而实现“先学后教”和“少教多学”的目标,开启深度教学之门。 

    如曾老师在课例《鲁迅作品中个体与群像群文阅读初探》的前置研学就充分体现了深度教学在前置研学中所起的作用。其前置题目:“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鲁迅对阿Q的评价,阿Q也是不幸的,他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改变自己的人生状态呢?”这是一个简单、开放的问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由浅入深、有层次的顺序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章开沅教授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优秀的教师是一个会提问题的人。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我想,前置研究之所以设计得好,是因为她所提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进行深入的思考,而这比教师的侃侃而谈更见功夫和成效。

二、深度教学的有机融合让班级群学根深叶茂

   前置研究鼓励学生自主研学,而学生的自主研究容易受学习个体水平差异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团队互学和班级群学,就可以有效地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积极性,将大大加强了学习的探究性与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通过小组交流,把自主研究过程中有价值的问题摆出来,再通过全班讨论,寻找解决策略,可以让参与的学生获得成就感;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小组内部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彼此互相点拨一下,基本上能内部解决小组内的问题。广大学生在有话要说,有话能说的情况下,言语的交锋,思维的火花就在碰撞中燃起,质疑——释疑——质疑——释疑的一个你来我往的过程中,学生的难题迎刃而解,本节课90%的问题也解决了。班级群学从形式上看,包括学生的发言、倾听和评价;从规模上看,包括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这是属于课堂的主要环节,更是课堂浪花与鲜花。如曾老师的班级群学环节中,学生展示了三组不同的答案:

    第一组:“读书考秀才、找稳定的工作、押财宝赚钱、打工赚钱、遇贵人……”;

    第二组:他最大的武器是精神胜利法,也是他不幸的根源,如果要治病必须要做到对症下药,于是逐一列出其表现,然后归纳其本质,无药可救;

    第三组学生认为救其根本要从写作意图入手,明确阿Q是国民劣根性的一个缩影,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当时的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想要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阿Q的悲剧还离不开另外一个独特的群体——看客的推波助澜。身边的人是看客,其实阿Q同样是一个典型的看客,他们的组合形成了国民劣根性。

第一组学生从解决阿Q的生存之本入手,侧重的是他的生活状态,从物质上解救,认为是生活所迫导致;第二组学生认为生活只是外在因素,根本的问题是精神缺钙,他有强大的内心,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武器——精神胜利法,由物质上升到精神层面,认为改变精神才是根本;第三组同学补充写作背景,进一步解读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反映当时社会的现状,以阿Q为代表的国民劣根性深入骨髓,他只是一个缩影,但同时也是中国众多悲剧人物的推手之一。第三组同学的展示获得了阵阵的掌声,但不少同学对此其实是不理解的,尤其是国民劣根性与悲剧的推手。“国民劣根性的表现是专制和奴性,具体表现为他遇到比自己强大的就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反之遇到弱小的尼姑类人物,也会跟着其它人一起欺负弱小,反映的是人吃人的社会本质,因而他是悲剧人物,也是推手,一个彻头彻尾的看客。“文以载情”,即课文是作者感情的载体,文章是反映作者情感的体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情溢于言表。《藤野先生》、《祝福》、《药》……一系列的文章都有所体现”。当年鲁迅弃医从文,因为他深知救国的根本是拯救国人的思想,而不是体魄。在文本的解读关键处,教师的及时点拨,使学生及时把眼前的雾团拨开,同时收获了文本深度解读的方法。一个简单的问题探究出来的三种解救途径,体现的是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交锋与碰撞,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明白到分析事物要立足文本从内外因入手,更不能脱离社会背景,因为文章是背景的一种呈现方式,学习能力在不断的展示、探究中得到有效提升,同伴互助增加了同学之间的情感,课堂重难点也得到了落实,整个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真实发生,学得有动力,教学有深度,是一节以学生的学为主的语文课,是深度教学让班级群学的扎根,从而叶茂了。 

三、深度教学助力教师帮学让本原三学课堂锦上添花

深度教学的本质是让教师与学生都有深入的思考,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立的思维,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相互提供信息、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堂,逐步形成正确的认知策略和思维路径,适当的引导、点拨、纠偏和补漏环节还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课堂的“点睛之笔”。例如在班级群学中,学生探讨到的“阿Q是一个‘看客’,而且这种国民劣根性根深蒂固,连根拔起没有?结合鲁迅的相关作品,进一步探讨归纳看客的特点是什么?联系当下,看客是否存在?请结合具体事例阐述。”学生陷入了沉思,随着老师列举生活中似曾相识的例子,他们感受了自身的人性不足,时至今天依然能够找到阿Q的原型,那就是熟悉的自己或身边人,这或许就是鲁迅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的价值所在。在课堂的尾声增添了这一笔,学生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文本,而是观照当下,对自我心灵的叩问,对人性美的呼唤,也使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实践。不同的课型重难点不同,在收束课堂的模式不一样,或许较多的是将学生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化繁为简,但曾老师的提问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尝试。因为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思维,发展智力。

如果说本原三学课堂是基石,那么深度教学的融入就是一股力,当深度教学指向本原三学课堂时,便会产生一股喷薄而出的动力,助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让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现实。基于本原三学课堂,服务本原三学课堂,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课改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愿意积极探索和尝试课堂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本原三学课堂教学模式,把深度教学带入本原三学课堂里,必将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欣欣向荣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深度教学研究》郭元祥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9.10

[2]《浅析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的构建》黄婉莉《新课程(中学)》2010

[3]《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打造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施建鸿《高考》2018

[4]《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黄姝《新课程(中学)》2019

[5]《高中语文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徐小霞 延边大学

[6]《把握课堂节奏提升教学效率——例谈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王丽芳《新课程导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