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封校管理对医学生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3

疫情封校管理对医学生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影响研究

1蔡偌欣,1马亚楠

中国医科大学,辽宁沈阳,110122

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某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的行为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抽样研究,并详细分析疫情封校对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及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行为健康的五个因素,继而从调整认知行为,明确关注对象范围、强化心理指导队伍建设、加强家校合作、鼓励学生追求健康稳定生活方式等五个方面提出干预对策。

关键词:疫情、大学生、心理健康、生活方式

自2020年5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通知:进一步做好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1]大学作为人员密集度高的重点场所,受到全社会的重点关注。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在校内传播和蔓延,2021年5月以来根据各级防控政策要求,高校校园实施封闭式管理。封校后,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范围完全被限制在校园内,导致大学生不得不被动的改变原有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体育锻炼、学习状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学生对新冠疫情存在焦虑、恐惧以及对于未来生活学习的迷茫困惑等都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起伏和波动。在此情况下,本研究以东北地区,某医科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的行为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思政教育工作提出策略和对策,同时为构建大学生身心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建设性和发展性的理论支持,在科研层面能够为突发公共安全时期掌握和调节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东北某医科大学在读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的本科学生。

1.2研究方法:通过“问卷星”统一发放电子调查问卷(表中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心理健康情况--SCL-90自评量表、健康行为方式量表),本次调研,共回收问卷 1196份,经核查筛选出有效问卷1114份 (有效回收率93.15%)。

1.3质量控制:利用问卷星进行填写信息来源可信度高,依从性好。问卷剔除的标准需满足以下任意条件:存在逻辑错误,答题完整度低于70%,整个答题时间低于10分钟,答案能反应出有明显的逻辑错误,属于随意填写。

1.4 数据分析:本研究应用专业版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样本率的差异性分析采用X2检验,本研究设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和讨论

2.1对象的基本情况:

如表1在 1114名调查对象中,男生 476 人 (42.73%), 女生 638人 (57.27%);其中大一 372人 (33.39%)、 大二390 人 (25.01%)、大三 352人 (31.59%)。

表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n=1114人)

年级

n

占比%

大一

372

33.39

大二

290

25.01

大三

352

31.60

性别

n

占比%

476

42.73

638

57.27

2.2 心理测评结果

SCL-90量表中共有10个描述心理健康状态的因子,以2分为标准作为划定心理健康风险等级的基准。出现任意某一因子大于等于2分定义为轻度心理健康风险,3分为中度心理健康风险,4分为重度心理健康风险。在全部1114名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共检出2分以上存在心理健康风险的学生人数376人,占比33.75%,也就是说将近三分之一的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在新冠疫情封校期间存在心理健康风险。

表2. 不同年级性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分布

任一因子分数(大于或等于)

老生(检出人数)

测评人数

占比

新生(检出人数)

测评人数

占比

X2

P值

2分(轻度心理健康问题)

150

742

20.20%

146

372

39.30%

45

0*

96(女)

54(男)

82(女)

64(男)

3分(中度心理健康问题)

41

742

5.50%

33

372

8.90%

4.4

0.03*

26(女)

15(男)

15(女)

18(男)

4分(重度心理健康问题)

1

742

0.013%

5

372

1.30%

6.7

0.009*

1(女)

0(男)

4(女)

1(男)

合计

192

742

25.88%

184

372

49.46%

61

0*

由表2可以看出,年级方面:新生心理问题显著高于老生,p<0.05。新生参加问卷调查共372人,其中检出184名心理问题学生,占比达到49.46%;老生参加问卷调查共742人,检出共192名心理问题学生,占比25.88%,心理问题学生检出率新生几乎是老生的二倍。性别方面:在评分大于等于2分、3分、4分的轻中重度心理问题的各个群体中,女生数量都明显高于男生,女生心理健康风险人数基本能达到男生检出人数的2倍

2.3疫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如表3所示,老生中抑郁、焦虑、以及强迫症状比较明显,而在新生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惧是排在前三位的心理问题。

3不同年级各项异常因子人数分布

项目

躯体化

强迫症

人际关系敏感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其他

合计

老生

12

28

11

37

35

9

10

20

8

22

192

新生

7

20

47

15

26

10

25

11

7

16

184

抑郁:受到疫情影响,很多同学对于返校后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效果都十分担忧,感到情绪低落,担心、沮丧,表现为睡眠不佳、活力丧失,对饮食、娱乐、沟通等基本生活兴趣的减退等,个别严重学生甚至会出现关于死亡的想法和自杀的念头。

焦虑:因为疫情原因,很多同学的安全感缺失,出现失控感和无助感,怀疑自己得病。另一方面,由于开学较晚,学校整体课程安排紧张非常快,加上线上授课网络卡顿,以及和老师互动少,很多学生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

强迫症:一些学生表现为无法摆脱无意义的想法和行为,过分关注周围人和自己的身体症状如咳嗽、发热、担心家人得新冠等,重复洗手、反复消毒等,出现怀疑-焦虑—强迫的循环症状。

人际关系敏感:新生刚入校对新生活、新环境都不熟悉,处于适应阶段。老生存在问题是在家隔离和父母关系存在隔阂,有代沟,认为父母不够理解自己,返校后又大部分时间在寝室学习,寝室同学之间矛盾增加。

2.4疫情对大学生生活方式影响

我们在《健康行为方式量表》中设计了一些调查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的题目,包括获取信息来源、运动方式、人际支持、规律生活、饮食营养、压力缓解等题目。

获取信息来源:在问及“采用什么方式获得疫情资讯”时,有79.55%的学生表示通过网络信息获取疫情咨询,有15.28%通过学校发布的信息,有4.51%通过家人朋友口头传播获得,只有0.71。,只有0.66%的学生表示从不关注疫情信息。这表明大学生对疫情的发展非常关注,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非常强。但是目前的互联网信息来源混杂多样,大学生的辩证思维尚未成熟,甄别正确信息不受错误信息误导的能力十分有限,有可能加强学生的焦虑、恐慌心理。

体育锻炼:男生中有35.93%的比例会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篮球足球跑步和KEEP、FIT等线上打卡健身项目; 女生只有15.58%参加体育锻炼,形式以跑步、散步、羽毛球等轻体力活动为主。在运动时间方面,有80.73%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较疫情前的体力活动时间减少,其中有37.38%的学生每周运动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有大概13.57%的学生甚至整天不出屋,基本没有活动时间。

学习习惯:疫情封校期间大学生的学习的方式发生变化,从集中在教室的学习方式调整为线上授课。学生可以选择在寝室、图书馆或者教师线上听课。本研究中,有67.28%的学生选择在宿舍学习上自习上网课,而不去教室和图书馆。一方面是觉得可以减少外出及人员聚集,降低风险;另一方面是天气比较冷,好多学生懒得动、不想外出。

缓解压力方式:在被问及“疫情期间你通过什么方式舒缓不良情绪时,回答“听音乐”的占比最高,达55.27%,“找朋友聊天”占比19.55%,“看书和锻炼”占比16.09%,“压抑回避”6.56%,寻求“教师帮助”仅仅占比2.53%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群体性活动减少,沟通交流能力减弱,转而向内寻求自身的满足和支撑,同时也反映出在封校期间,学生和老师基本都是线上交流,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和依赖感都在减弱。

3影响心理健康和行为健康的因素分析

3.1年级影响

从调查数据可以得出,大一新生相对于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更加脆弱,不管是从心理健康风险检出比例还是压力易感性都更高。加之调查正处于他们新入学的适应阶段,其心理状态更为不稳定,容易把这双重的刺激转化为消极情绪,产生悲观、恐惧和悲伤等心理反应;老生主要以抑郁、焦虑、以及强迫症状作为主要的异质性症状,而在新生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惧是排在前三位的心理健康状态异常问题。

3.2性别影响

本研究显示女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远高于男生,呈现出如此态势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从总体人数上看,医学院校女生在校基数大,接受调查的女生占57%,男生占43%,因而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也相应较大;其二从男女性格差异上看,女生群体心思细腻敏感,性格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界变化的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其三:男生参加体育运动较多,有更多舒缓压力的渠道和方式。因此,介于男生和女生在心理和生理的先天性差异,高校在进行学生心理问题排查时应重点关注问题量表中的女生人群。

3.3体育锻炼的影响

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正向积极的作用,体力活动持续的时间、参加运动的频率、从事运动项目的类型等因素对心理健康发展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4]。在在本研究中,女生运动时长和运动频率都低于男同学,而且运动种类比较单一,活动量比较低,都能从另一个维度验证出女生的心理问题比男生严重的原因。从运动时长来解释,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运动时长小于每周一小时的大学生相比于运动频率更高的大学生容易出现更严重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负性情绪以及睡眠障碍和学习效率下降的问题。

3.4获取信息来源的影响

凯伦(Karen) [5]等人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中指出:此次肺炎疫情是全球第一个真正意义的社交媒介“信息疫情”(infodemic), “信息疫情”的具体表现为不计成本的造谣或者污蔑,其最严重的危害是会导致一些普通民众,缺乏基本的判断力,从而人云亦云、焦虑、,跟风炒作,甚至在一些少数人群中会出现网络舆情和极端行为。学生对疫情信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一些非官方的自媒体信息,因此信息的正确性,权威性都无法保证。大学生群体的自制力和信息判断力又较于成人不够成熟,因此在高校中,更应该警惕“信息疫情”对于高校学生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居心叵测的势力对于大学生的针对性诱导和舆论控制。

4 对策分析

4.1调整认知,减少恐慌

认知心理学认为,不合理的情绪是由于不合理的认知造成的[6]。 “信息疫情”使疫情得同学们在获取疫情相关信息具有偏差性和误导性,更容易介导诱发导恐惧、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因此,整个防控疫情的信息把控上,应该发挥高校在疫情防控中的引领作用,及时筛选和发布主流媒体的权威疫情信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获得正确的认知行为,从源头上杜绝学生因“信息疫情”而产生“心理疫情”[7]

4.2 明确关注对象,加强心理指导

心理普查工作目前已经在多个高校适时开展,高校应在心理普查的基础上,对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学生开展针对性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对于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要及时进行专门的干预和辅导,有生命安全危险的个别严重学生必须转介到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对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按照学生需求开展一对一的线上或线下心理咨询。

4.3强化心理指导队伍建设,完善心理服务体系

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心理指导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组织相关培训和业务指导,组建一只以专业心理教师、辅导员、班导师组成的专业心理指导队伍,通过线上线下咨询、辅导等形式,走进学生寝室、教室,掌握学生的第一手信息,走进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心声。加强学生学习指导、开展防疫知识宣传以及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从而有效缓解学生的焦虑和恐慌,使其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

4.4家校合作、共同帮扶

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经济也没有独立,家庭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家长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背景和性格习惯脾气更加熟悉。加之疫情以来,学生在家上网课时间非常长,居家期间的表现和心理状态只有家长了解和掌握。因此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可以同家长加强联系,增强互动,及时了解掌握学生信息,并把学生返校后的表现和心理测评结果及时进行反馈。让家长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建立真正的家校合作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 2020 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A].2020.

[2] 巩梦丹,田腾,高洁.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对策[J].西部教育,20225(10):123-127.

[3]郑辉.不同频度体育运动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西青年,2016(10):178.

[4]Marielle Wathelet et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France Confined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J].JAMA Netw Open,2020,3(10):e2025591.

[5]Kare H, Tanya B.The corona virus is the first true socal -media infodemic [N/OL].[2020–02-13].

[6]韩明霞 ,王庆生 ,李嗣生 ,孙财源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综合认知、心理及行为的研究[J].预防医学论坛,2020,8(26):566-573.

[7] ]曾祥敏,周杉.全媒体语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路径探析--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研究[J].当代电视,2020(04):4-10.

新冠肺炎防疫期间
资助基金:2022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冠疫情期间大学生行为与心理健康研究”(编号: JG21DB555  )

作者简介:蔡偌欣(1983)、女,硕士学历,从事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rxcai@c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