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素养中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长江”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基于地理素养中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长江”教学设计

刘思宇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省四平市·136000)

摘要:为了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学地理教育已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作为重要的课程标准。《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这一理念的基本价值追求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解析新课标,以“长江”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融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全面发展;新课标;初中地理;长江;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课标对“长江”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依据课标的要求,“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的水文特征,“说出”属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中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所以本节课程结束要求学生能从流量、水位、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对长江进行描述;课标的另一个要求为学生能“说出”长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条行为动词也为“说出”,减轻了学习负担,降低了学习要求。所以整体来看,新课标对“长江”部分内容降低了知识标准的要求,这就使我们有大量的时间对学生人文主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做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二、教材分析

“长江”部分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的相关内容,教材从“长江源流”、“水能宝库”、“黄金水道”“长江的治理”几个方面对长江的知识进行呈现。学生可以通过对长江各方面的综合分析,来了解长江在我国河流与自然资源中的地位,从而意识到对长江流域问题与治理的重要性,感受地理国情,增强忧患意识,培养民族自信心与责任感,实现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使学生能够对该区域的水文特征做出正确的分析与总结,并尝试指出该区域发展的条件与问题。加深对本国国情的了解,能够以地理的视角和方法看待问题,增进对国家的了解。

综合思维:长江流域面积广大,长江的特征与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区域的发展都不能靠单项条件作用,培养学生利用综合思维对长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人地协调观:从“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地关系相互协调”三个方面阐述长江流域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对人地关系做出正确的评价,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使学生学会从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地观等方面看待问题,使地理成为“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收集关于描写“长江”的诗句,上课尹始和学生一起“诵读”长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学生活动:

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获取对长江的已有认识,增加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

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诗词引入地理课堂,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培养学生对长江的情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心。

(二)问题过渡

教师活动:

出示视频中出现的图片,提问:

  1. “同学们听出歌曲歌唱的是哪条河流了吗?”

2.“同学们还从歌曲中获取了哪些其他信息呢?”

学生活动:

认真观看音频并聆听歌曲,从歌曲中获取有关信息。思考并回答问题:长江“从雪山上走来,向东海奔去。”

设计意图

通过音频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兴趣,从视觉和听觉上使学生对长江的形象进行初步的建构,通过歌词对长江的歌颂,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与认同感。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三)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

出示长江流域图片

1.从刚才的歌曲中,我们可以知道,长江发源地于哪里呢?“从雪山上走来”,是的,具体来说,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那么长江要注入哪里呢?“向东海奔去”,没错,长江注入的就是东海。

2.大家都知道长江是我国的第一长河,那么长江到底有多长呢?长江都流经哪些省市呢?请同学们查阅地图,一路跟随长江的脚步在地图册上把长江流经的省市标注出来,并找到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在学生读图的同时,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在读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导。读图结束,请同学们汇报读图结果并总结。“沪苏皖赣湘鄂渝,川云藏青至源地”帮助学生对学习材料精细加工,方便学生记忆。

3.讲授地理特征时要注重认知结构的建构,如讲授河流的水文特征,一定要先弄清出水文特征的内涵,帮助学生明确水文特征的表述结构。

带领学生回忆河流水文特征的认知框架,让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完成表格。讨论结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补充、归纳、总结。

4.通过学习,我们对长江的概况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长江当之无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着我们华夏子孙,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那么同学们知道长江都从哪些方面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影响吗?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给我们的资料,了解长江对我们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结合学习的有关知识,分析得出长江是我国东西运输的大动脉,可四季通航,是著名的“黄金水道”而且水量蕴藏丰富,被誉为“水能宝库”,长江水资源丰富,并通过“南水北调”滋养着我国大部分地区。长江孕育了华夏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长江对于中华民族有着特殊的意义。

5.出示有关长江问题的短片,向学生介绍长江作为母亲河,在滋养哺育我们的同时,也正遭受着风雨的摧残和儿女的虐待,引发学生深思,从资源观的角度使学生明白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应当注意抚育和保护,这是当代公民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每个公民都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与无节制开发利用甚至挥霍的行为作斗争的义务。

使同学们在观看短片和对有关生态环境破坏的资料分析后,唤起忧患意识,和同学们一起思考治理与应对策略,例如:植树造林,退田还湖,整治河道等。

学生活动:

根据分析歌词内容,回答教师问题。

运用读图方法,有目的、规范、准确的读图,从河流源头出发,沿线指出出河流流经的省市,并准确找出河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根据已经建构的有关河流水文特征的认知框架,对长江进行分析,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有关河流水水文特征的表格。

通过对长江作用的分析以及观看教师提供的有关长江问题的短片,引发深思,激起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对祖国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的信念。

设计意图:

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看待身边的事物,通过已经掌握的长江的有关知识去分析长江对社会发展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科学是人文的基础,人文是科学的导向。在掌握了关于长江相应的知识后,要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融合,构建完整的价值体系。通过对长江问题的反思,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抚育滋养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秉持和谐发展的人地协调观,共建美好家园。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她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几千年华夏文明,所以,保护长江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一起为长江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添砖加瓦”,为我们国家的长盛不衰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守护长江我们应当义不容辞!

参考文献

[1]佟雨孟.中学地理课堂中公民地理科学素养培养探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4(18):127.

[2]旋晓伟. 中学地理课程的科学素养功能体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8.

[3]黄柳苑,梁少霞.关于地理科学素养的概念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