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殊儿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探究      —以成都市福利特殊教育学校传统节日文化进校园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关于特殊儿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探究      —以成都市福利特殊教育学校传统节日文化进校园为例

刘丹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  611730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各教育阶段全面推行,对儿童及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机构内养育的特殊儿童而言,受其自身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和集中养育造成的生活环境单一、生活体验极度匮乏等制约,多数传统文化对他们而言都过于抽象生涩、远离生活以至难以理解。成都市儿童福利院找准“传统节日”这一切入点,让儿童在每一个传统节日中沉浸式体验和感受,以轻松愉快、浅显易懂、回归生活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浸润,使传统文化教育真正地落到了实处,变成了可能。

一、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对特殊儿童的意义

传统节日是千百年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真实生活的缩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教育内涵,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有重要意义。

1、促进特殊儿童社会性发展。机构内养育的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社会性发展滞后或缺失的问题而传统节日来源了真实的生活,它属于家庭、集体和社会。因此,特殊儿童通过参与真实的传统节日活动,体验自己成为集体和社会中的一部分,沉浸式进行亲身体验与情感体悟,在传统节日活动中逐渐萌生与养成社会性行为,完成社会性参与和社会性发展

2、提升特殊儿童的道德感。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的如热爱生命、积极向上、团结友善、尊老爱幼等深刻内涵对特殊儿童具有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特别是对机构内的特殊儿童而言,智能认知发展普遍滞后,德育的过程应避免单纯的说教和理论灌输,儿童参与真实的传统节日通过活动仪式、传统饮食、诗歌童谣、民间游戏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对特殊儿童的行为习惯与品德养成施以影响和教化

3、关照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参与真实的传统节日对于特殊儿童本质上是“以文化人”,以浓厚的节日氛围和特定的节日行为方式浸润和熏陶特殊儿童的心灵世界,极大地赐予他们温暖感、安全感和确定感,从而更有意识地去体验、感受与珍惜生活中的特殊时刻,促进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的原则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为导向,注重特殊儿童缺陷补偿和身心全面发展,在活动中抓好四个关键点,用“传统节日”这条主线,串起多彩活动,实现了传统文化教育有亮点、见实效

三、传统节日文化进校园的路径探索

1、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活动主题要多样化

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发展情况和需求有的放矢地对节日主题、内容、形式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工和创新,充分挖掘其蕴涵的教育资源,赋予活动新的意义,使每一次活动都有其多维度的教育目的和意义。以过中秋为例,从智能认知方面可设计了解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和中秋节日习俗等活动;诵读中秋诗词和童谣可发展特殊儿童的语言能力;在老师带领下动手尝试制作灯笼,既可锻炼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还能切实提高特殊儿童在活动中的参与性,体会成就感;分享月饼体会亲情的美好,则有助于活动中德育功能的达成;猜灯谜等传统游戏特别能启发特殊儿童从感性游戏活动中获得直接的生活经验,提高社会适应力。活动中儿童需要在真实环境中学会有人交流和相处,这就在隐性中提高了特殊儿童的社会性。因此,要充分利用节日活动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深入挖掘节日文化内涵和资源,使儿童在每一个传统节日中都能得到多重能力的发展。

2、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活动内容呈现要生活化

我国传统节日内涵丰富,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在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时,从机构内儿童自身情况、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的特殊性出发,抓好活动主题提炼,化有形教育为无形教育,杜绝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仅仅停留在热热闹闹的形式层面,却无法实现教育目的现象。

比如,过中秋佳节,如果按照传统意义把活动主题设定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那么从一开始就注定活动将无法实现教育目的和意义,究其根本原因是活动主题的设定已严重脱离了这群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他们无法感受和理解,因此,开展传统节日活动需要从这群特殊儿童的实际和需求出发,有的放矢地对传统节日主题进行恰当的调整、加工和创新,赋予活动新的内涵与意义,老师和儿童一起在院内露营、赏月、烧烤、分享月饼、唱歌游戏……用多种活动形式服务于“感受陪伴的幸福”这一主题,这样的主题设定能够引起儿童情感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传统文化中团结友爱、感恩等教育目的。

3、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活动形式要多感官化

机构内养育的特殊儿童普遍存在感官经验缺乏的问题,不仅阻碍特殊儿童对自身的认识,同时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和感知也存在极大的困难。基于此,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在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中创新活动形式,充分调动特殊儿童多感官参与,化“平面”教育为“立体”教育。元宵节活动带儿童去看灯展、逛夜市,真真实实感受人间烟火气;带儿童动手搓汤圆、包饺子、品尝劳动成果。通过活动形式的不断创新,借助丰富有趣的活动形式充分调动特殊儿童的视、听、味、嗅、触觉,使特殊儿童在活动中受到多感官刺激,用多感官的方式去体验、去吸收,进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道德体验、意志体验,实现德、智、美、劳等多种教育目的,同时,多感官参与学习还有利于人心情舒畅,减轻学习压力对身体的影响,这对身体基础条件较差的特殊儿童而言是更适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4、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活动环境创设要具互动性

机构内养育的特殊儿童普遍存在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发展滞后的现象,对他们而言所处的环境是一种无声的重要语言。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在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中巧用和善用情境教育法,用“环境育人”,化有声教育为无声教育,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与创新。在环境创设中力求“真实”和“精致”,以此增强活动体验感和代入感,让这群特殊儿童能够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全身心投入,自然地感受节日特色及其传递的文化与情感,真正实现了沉浸式体验,达到了润泽特殊儿童心灵的教育目的。比如,在“品成都年味 过福虎新年”的活动中,为了给儿童营造满满的新年氛围,在活动开始前的一个月内各班级会带领儿童一起参与到“剪窗花”、“挂灯笼”、“贴春联”、“画福字”等环境创设中去,积累一定的感官经验。活动当日,根据成都年味主题为儿童创设和还原了一个原汁原味的成都人新年坐茶馆看川剧变脸、喷火、走马灯,逛庙会转糖画、品糖葫芦、三大炮,过新年穿新衣、放鞭炮、领压岁包的大环境,让我们的特殊儿童即便足不出户也能体验和感受到真实的生活。在这样的沉浸式体验环境中,教师更多的是在环境中引领和观察儿童,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使儿童自发地与环境互动,在亲身体验中形成儿童自己对节日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使这群特殊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有了更多可能。

如果说特殊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帮助特殊儿童达成能适应正常生活、最终回归社会的目标,那么对这样一群机构内养育的特殊儿童而言,教育除了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运动、智能、语言和社交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在这条充满爱与责任的道路上,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将继续保持教育初心,着力构建起科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让机构内的每一个特殊儿童都能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