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角下量感的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具身认知视角下量感的培养策略

鲁丙甫

河南省濮阳市子路小学,457000

量感是2022版课程标准新增的一个核心词。课标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从课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量感具有“重感知、感悟、体验”的特征,因此量感的培养重点不在于知识的讲解与反复的操练,而在于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与体悟。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将“量感”培养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物体的量”,形成对物体的量的切身感受,促进学生“量感”素养的形成呢?下面结合平时教学谈谈自己在培养学生量感方面的具体做法:

动手操作 建立量感表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于量的认识、感知,常常因为看不见、摸不到,不好想象,感觉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认识量、感受量的载体,为学生搭建学习量的脚手架,就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体悟量的本质,把量的看不见、摸不到,不好想象变得可视化,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及感受中认识量、理解量。

例如,在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分米”时,当学生读过文字“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后,我设计了以下活动,让学生在操作后头脑里渐渐形成对“1平方分米”大小的正确表象。

  1. 量  拿出学具袋中小正方形卡纸,量一量哪张卡纸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2. 想  在量“1平方分米”卡纸的基础上,闭目想它的大小。

3.找  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从而固化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表象。

4.看  出示各种形状的“1平方分米”的图形让学生感知,打破学生心中“1平方分米就是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错误表象。

5.画  根据自己所形成的“1平方分米”大小的观念,在练习本上画出1平方分米的图形。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有效完善了学生对“1平方分米”概念的表象,有效推动学生量感的形成。

二、多层体验 促进量感形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多层体验、层层铺垫,不仅可以建立学生的概念表象,发展学生对物体的量感,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所形成的“量感”精确化、精准化、精致化。如何让学生形成层次化的体验呢?我认为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激活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在多层次体验活动中,能够形成对物体量感的准确把握。

如:教学《认识千克》设计不同层面的活动,让学生反复体验“1千克”的量,在反复的、多层次的体验活动中获得对“1千

克”量的独特、丰富、准确的心理感受。

  1. 猜  出示体积相差较大质量都是1千克的一块铁和一袋棉花,让学生猜想谁的质量大,形成认知冲突。
  2. 称  用电子秤分别称两种物品的质量,打破学生心中冲突。
  3. 掂  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体积较小的铁块,感受“1千克”;再掂体积较大的棉花,感受“1千克”,从而促使学生初步建立对“1千克”的质量内觉。

4.找 学生通过“掂”所形成的质量内觉,去寻找质量接近于“1千克”的物体然后对自己寻找的物体的质量猜测,称量,验证。

通过多层活动,学生经历了从对“1千克”的质量内觉“很不准”到“比较准”再到“非常准”的修正过程,“1千克”质量的标准量在学生的大脑深处渐渐由模糊到清晰。学生的内心逐渐生成了一杆“秤”,有效地建构了“1千克”的质量标准。

体验推算 助推量感

让学生亲身体验、再推算也是培养量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因为体验式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经历量的形成过程,建立量的表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素材,创设多维度、有发展层次的活动。

例如,教学“吨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

1.拎   让学生分组轮流先尝试拎5千克/,再尝试拎10千克/的大米,最后拎质量25千克/袋的面粉。说一说自己拎三种物品后的感受。猜想如果想抬起25千克/面粉需要几个人然后再试一试。

2.观看堆放200桶油(5千克/桶)以及40袋面粉(25千克/)的动态过程,算一算一共重多少千克,想象一下1吨有多重。

3.课件出示1千克盐(两袋捆在一起)、20千克桶装水、100千克水泥等,分别算一算多少份这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体重按30千克算,在坐的多少个学生大约重1吨。

这样设计”“看”“算”三个层次的体验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在多维度的感官参与活动中深刻体验了“吨”这个质量单位。

四、实践运用促进量感形成

量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多用,多实践,也是发展学生量感的策略之一。

如在认识1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后,周末由家长陪同步行1千米看用了多长时间,再骑自行车行1千米看用多长时间,步行3千米,感觉它的长度,身体是否累。再,学习千克的认识之后,与家长一起到超市购物,感受3千克,5千克等质量,在学校与同学互相抱抱对方,感受几十千克的重量。学习时间单位时、分、秒之后,算算自己从早晨起床到离开家上学,一共用了多长时间,每天晚上什么时间睡觉,早晨什么时间起床,一天的睡眠时间有多长等。

学生只有学以致用,才能慢慢领悟,逐渐建立起对量真正体悟。

五、结构化学习 助推量感形成

结构化学习,能有效打通相关联的量之间的隔断墙,使它们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学习厘米与米的认识后,让学生用超然材料制作米尺,标清楚米尺上的每一厘米的刻度,很好的架构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在学习体积概念之后,让学生用图形表示出自己心目中对长度、面积、体积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长度是一维的线,面积是二维的面,体积是三维的体的理解,而且促进了学生对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领悟,同时使学生真正懂得量长度用长度单位,量面积用面积单位,量体积就要用体积单位。很好的架构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估测促进量感发展

量的估测是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目标之一。测量的目的是通过使用测量工具,得到精确的测量数据;而量感主要表现为在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对数量有比较准确的感知。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各种各样的估测。

例如估测教室的长度宽度,先让学生测量自己的1有多长,再通过跨步行走的方式进行估测、计算等。又如估测时间,在认识“秒的认识”后,设计估测游戏——看谁估得准。首先,让全体学生背对屏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时,当觉得1分钟时间到了就转过身来,和屏幕上计时器的的时间进行比较。游戏结束后,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调整节奏,然后再来一轮,精准对“秒”的感知。接着,听唱一首歌,让学生估计大约用了多少秒。最后,估计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并通过活动验证猜想。经常这样练习,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测量能力都能得到提高,量感也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量感对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量感,就要提高对量感教学的重视程度,努力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亲身体验和感知量的平台,提供动手操作领悟量的时间和空间,让量感培养潜移默化地植入自己的常态教学中。学生只有亲自感知体悟量,才能逐渐建立起量感,学会用量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