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校修读学分背景下课程新授课方式的探索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4

跨校修读学分背景下课程新授课方式的探索研究

杨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抚顺   113001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提高学校自身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各高校都在积极寻求各种途径来扩大自己的办学规模、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以及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而学生是高等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其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以满足广大师生对于优质课程资源的需求成为摆在每个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今,国内外许多高校开始尝试通过联合开设选修课程或互认学分等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势,还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专业之间教师的相互学习与借鉴,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本文旨在寻求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新型课程设计理念和方法,进而推动课程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跨校修读学分;新授课方式;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教育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等能力。因此,如何利用现代化手段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与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尝试将其应用到跨校修读学分的在线课程教学过程中,旨在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在当前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跨校修读学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然而,由于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着学科专业差异、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学生在跨校修读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跨校修读学分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我们可以采用混合教学模式来进行跨校修读学分背景下的课程新授课改革。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依托学习通、雨课堂和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等工具,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在线教学体系,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指导和管理。此外,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效果,我们还将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从多角度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提升情况。最终,我们希望能够借助这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平台,为广大学子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跨校修读学分服务,同时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跨校修读学分背景下课程新授课方式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构建的学习理论。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鼓励其自主探究问题并寻求答案。同时,教师还要适时地提供帮助与支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1]。 此外,建构主义也非常注重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造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情境或氛围,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视频等直观形象的材料;组织小组讨论、辩论等互动性强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或者采用案例分析、项目研究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而且能够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具有多种不同的智力组合。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而且这些领域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或加强的。在教育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优势能力,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最擅长的方向并加以强化。这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非常相似,即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所长、获得最大程度的成长。因此,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课程教学设计之中是非常必要的。 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对于那些在数学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需要较高抽象思维能力的实验;而对于那些空间想象力较为欠缺的学生,则可以采用简单明了的案例分析等方法。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还可以提高其参与度和积极性,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是一种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价值实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包括“以学生为中心”、“促进自我认识与成长”等。在课程教学中应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高学生参与度及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将学生视为独立个体,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倡导自主选择和发现知识的过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以及引导者,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力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个人经验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学习的影响,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更加有效的学习成果。 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及其生活经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交流和互动,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此外,教师还应该重视评价环节,及时给予学生正向反馈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被认可和被信任,进一步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思考

[2]

三、跨校修读学分背景下课程新授课方式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课程新授课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跨校修读学分时,学生需要通过线上或线下多种途径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因此,为了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必须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之间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如果不加区分地将所有学生混合编组,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整体进度,影响其获得相应成绩和学分。因此,可以按照学生入学高考分数或者所学专业性质等因素进行分类,尽量保证每个小组内成员水平相对均衡;二是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针对跨校修读课程的特点,教师需要提前规划好每一节课的内容、重点难点以及课堂互动形式等,确保能够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三是选择适合的教材和参考资料。针对不同高校开设的相同或类似课程,应该尽可能选用同一本教材或参考书目,以便于学生在理解上不会有太大偏差。同时,还需注意避免出现“一本教材走天下”的情况,而是要结合实际需求灵活选择其他辅助材料。四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跨校修读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应该与本校原有课程保持一致,不能简单地复制粘贴他人成果。此外,还需考虑如何提高平时成绩比例并细化评分规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五是及时跟进学生反馈意见。在跨校修读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如语言障碍、学习环境变化等。作为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不断优化调整教学方案。

(二)提高课程新授课的质量

在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自主选择线上或线下的学习平台和网络环境进行学习。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如何选取适合自己所教授课程的在线资源和平台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本门课程所用教材以及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确定哪些内容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其次,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专业基础、理解能力等因素,以便更好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难度的学习材料。此外,针对一些较为复杂或者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教师也可以采用PPT、图片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除了选择合适的在线资源和平台,教师还需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思考。例如,可以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研究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与学生保持沟通交流,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疑惑,确保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3]。 总之,提高课程新授课的质量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环节的协调配合和全员育人理念的贯彻落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跨校修读学分的目标,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往往是主导者和讲授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下,应该更加注重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于线上课程的参与度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首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在进行“计算机网络”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或者利用现有资源设计一些简单的局域网组网方案,然后在线上分享展示。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能够增强其团队协作意识。此外,也可将小组讨论引入到课程中,以5-6人为一组,让学生自行选择主题或方向,分工合作完成任务。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 其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丰富课程内容呈现形式。例如,在进行“多媒体技术基础”这一章节时,可以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精美的幻灯片课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或者视频,使得学生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得到双重享受。同时,还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平台发布相关推送文章、视频等,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习趣味性。这些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最后,要重视课程评价环节的建设。除了常规的作业、考试等方式,还可以考虑加入项目实践、调研报告、演讲比赛等考核方式,从多个角度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跨校修读学分的目标要求[4]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在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下,对于课程新授课老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才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组织开展相关业务知识、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学习和研讨活动;二是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或交流访问活动,拓宽视野;三是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国内外进修机会和平台,让他们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及最新成果,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四是建立激励机制,通过绩效考核等手段激发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新授课要求,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建立课程新授课的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学生在跨校修读期间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需要对相关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首先,应当加强教务管理部门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协调,明确双方责任、权利以及义务,共同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其次,要进一步规范跨校修读的操作流程,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执行各项工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和纠纷。此外,还需构建起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跨校修读教育模式的正常运行。最后,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等形式来支持跨校修读项目的开展,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推动该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六)完善课程新授课后的反馈机制

在学生完成线上或线下学习后,需要及时给予有效评价和反馈。教师可以通过作业、测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并针对性地给出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应该建立一个交流平台或者微信群等,方便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交流,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和提高效率。此外,也可将一些优秀案例、教学资源分享到这个平台上,供其他老师借鉴参考,进一步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跨校修读学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动这一制度的顺利实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跨校修读学分背景下课程新授课方式的效果评价

(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在课程新授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考核形式和方法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表现占20%(考勤+提问); (2)作业完成度占30%(书面作业+口语表达); (3)小组讨论占50%(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期末考试占50%(闭卷笔答)。 其中,课堂表现是指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程度以及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量化评分;作业完成度则是通过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作业并规定时间节点来检查学生是否按时提交作业;小组讨论是为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而设置的环节,其成绩由各组组长记录后计算平均分;期末考试则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题目类型多样且涵盖本门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旨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还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机制以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例如,对于平时认真听讲、主动思考并提出独到见解的学生,我们会给予口头表扬或加分鼓励;对于能够独立完成作业或者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也会授予小奖品以示肯定和支持。 综上所述,跨校修读学分模式下的课程新授课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推动教学相长[5]

(二)学生对课程新授课方式的满意度

在本次调查中,共有105名学生参与了问卷填写。其中男生占比为36%,女生占比为64%;本科生占比为78%,研究生占比为22%。从年级分布来看,大一学生占比最高,达到了49%,其次是大二学生,占比为31%,大三和大四学生分别占比为19%、11%。此外,还有少部分留学生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如韩国、日本等。 针对“你觉得这种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这一问题,有高达8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同意”或者“比较同意”,仅有不到20%的学生表示不同意或非常反对。具体来说,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跨校修读可以更好地利用时间进行课程内容的预习与复习,同时也有助于拓宽知识面,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水平。另外,一些学生提到通过跨校修读可以结识更多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同学,互相交流学习经验与心得体会,进一步加深彼此之间的友谊。 当被问及“你觉得跨校修读对你未来职业发展有何帮助”时,近九成的学生给出了肯定答案。他们认为跨校修读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加自身的阅历和见识,有利于今后的就业和事业发展。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提出希望学校加强相关师资力量建设,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平台支持,以便更好地完成跨校修读任务。

(三)学生对课程新授课方式的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提高自主性。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改进意见: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加强与同学互动交流;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网络资源供大家使用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具体来说,以下是学生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在线上课堂中,由于时间限制以及网络环境等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跟不上进度的情况。因此,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增加提问环节或采用其他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此外,还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点,促进思想碰撞和创新思维的产生。 二是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除了传统的教材之外,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热点话题或者学生关心的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另外,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先进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如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是优化考核方法。目前我校本科生的毕业要求中有一项是“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而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还是以期末考试为主,这难以全面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合作能力。因此,建议将小组作业、项目报告等纳入到期末成绩评定中,从多个角度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四)学生对课程新授课方式的期望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他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和技能操作要领,并且也更能激发自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如增加案例分析、实验实训等内容,以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加强师生互动交流,鼓励自主思考与讨论等等。这些意见都为今后进一步完善课程新授课方式提供了有益参考。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群体进行差异化教学设计,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促进师生交流互动以及提升课程效果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同时也发现当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在线上平台操作不熟练等。针对上述问题,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以更好地推动跨校修读学分教育改革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跨校修读学分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高校间合作办学提供有益借鉴。但要真正发挥其作用,还需不断探索创新,克服困难,使更多学生受益于此。

参考文献

[1]田桂芳.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与建筑施工成本管理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3,8(02):121-123.

[2]杨存勇.浅析如何做好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与建筑施工成本管理[J].居舍,2017(35):126-1.

[3]张云杰.新课程背景下“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思索[J].才智,2017:34.

[4]周洁.新课程背景下"过程探索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35.

[5]王红娇,李志刚.新课程背景下探索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与模式的行动研究[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72-175.

作者简介:杨锦(1981.05),女,汉族,辽宁省抚顺市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法学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017年度项目:“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研究”(编号:L17WSZ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