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重点破难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显现新特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抓重点破难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显现新特点

李可义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七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项安波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是国资国企系统落实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的具体施工图,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国企改革重大举措的再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探索形成了“系统性推进、清单化举措、定量化督办、典型性推广”的工作机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重要成果。分析改革逻辑和提炼规律性认识,有助于我们针对改革仍然存在不平衡、改革质量和实效仍须提高等问题,前瞻性谋划下一步国企改革行动方案,促进相关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高质量、更具实质性的进展。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抓重点破难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显现新特点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显现新特点

引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市场化要求深化国企改革。2020年6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近年国企改革的规划安排。2021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公司法(修订草案)》)将深化国企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等作为修法重点,通过强化控股股东和经营管理者责任的形式落实“关键少数”的主体责任。2022年是《三年行动方案》的收官之年,深入分析方案实施的成效及问题,对优化国企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资本市场是落实国企改革任务的重要平台,在加推进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实现股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新特点

(1)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主要是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六大,主要是以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大放小”、“三年脱困”等;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以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为主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步入新时代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时期。与之前的改革相比,三年行动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2)以往的国企改革往往都是针对性突出解决单项问题,聚焦某一类改革重点任务,围绕某一方面集中出台举措,从局部推进改革。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体制、机制、结构、环境等方方面面,具有鲜明的系统性、集成性,是国企改革政策措施的集大成者。比如,在四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曾经有从产权改革和加强管理两个不同的路径推进经营机制转换,三年行动将两种改革的思路进行系统集成、有机融合。再如,二十年前提出的加强董事会建设、规范董事会运作,2015年提出的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都在三年行动中有所突破,通过加强董事会规范运作、有效落实董事会职权,推动全面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的管理制度,与推行经理层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形成有效协同联动。

二、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国企改革通过组建“两类公司”、引入社会资本、国资-民企交叉持股、设置股权激励等方式推进混改,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需要持续关注的事项。一是“两类公司”市场化运作机制有待优化。现有“国资委(行政主体)-两类公司-国有企业(市场主体)”的三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行政权力干预国企市场化运营的情形。例如,国资管理部门越过国资持股平台直接参与国有企业经营决策、人事任免;“两类公司”行政化色彩浓厚、与国资管理部门权责划分不清,“两类公司”实质虚化。二是社会资本方股东参与度有待深化。部分社会资本方受持股比例低、董事会席位有限等限制,无法深入参与公司经营决策,实质形成国资股东“一股独大”局面,难以形成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三是股权激励制度有待细化。轻资产、高科技公司对人才的依赖度极高,在设计这类公司的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时,其力度、形式与灵活度应与其他类型的企业有所差异,从而进一步激发员工活力。

三、抓重点破难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显现新特点

(一)在改革过程中持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发挥文化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现阶段的改革工作,受工资总额、人工成本等诸多因素影响,物质激励实际上已经有了天花板,员与行业内的其他企业进行对标,随时都有可能因为收入差异而选择离职跳槽。但正向的成就感、认同感、荣誉感、幸福感是当下可以采取的更为有效的激励手段。从管理的宗旨来讲,物质激励粗暴有效,但是短期行为,精神奖励引领性强,更可以持久传承,特别是踏实朴实的科研人员、科技工作者,他们除了物质激励,更看重在科研领域的获得感、认同感。在改革过程中,所有必须同步建立传承历史优良传统、符合企业自身定位、面向未来发展规划的企业文化体系,与员工真正成为命运共同体。

(二)在改革过程中持续加强国家平台作用

国家级科技平台之所以设立,既是国家科技创新工作的需求牵引,更是对科研水平的高度认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经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不再一味地追求发展速度,而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科技创新工作也一样,不能够只是单纯地追求快速解决应用需求、产品需求的单个点的问题,更应该瞄准整个创新链、产业链建设,瞄准我国国民经济、国防军事等重点领域、重大战略需求,有计划、有节奏地布局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同时积极发挥国家科技平台作用,在项目申报中予以重视和倾斜,吸引更多留学归来、名校毕业的优秀人才到工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储备更多高学历、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真正实现在重大项目中发现高端科技人才,让高端科技人才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近两年,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战略号召为圈定了新的发展重点,选择回归公益性研究、着力解决共性技术难题也应该提上日程,建议设立专项科研基金,以“揭榜挂帅”“赛马”等形式定向支持科研院所专注原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发。

(三)布局结构持续优化

优化布局结构是三年行动广受关注的重头戏。国资国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更好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重组整合,亮点纷呈。三年行动以来,共有4组7家央企实施战略性重组,新组建和接收8家央企,推动实施30多个央企专业化整合重点项目。结构调整,有进有退。2020年以来,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营业收入占比达35%以上,发展新动能更加充沛。同时,加快处置不具备优势的非主营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全面完成“僵尸企业”处置和特困企业治理,建立压减长效机制,瘦身健体让企业更具市场竞争力。按照中央部署,国有经济的布局应主要集中在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专家认为,通过实施三年行动,推动一批指向鲜明、影响力大的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积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有力推动了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在解决同质化竞争、重复建设问题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切实增强了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结束语

国企改革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劳永逸,这是一个发展的、渐进的过程。我们期望,通过对国企改革过程中发展路径进行思考和研究,为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活力和核心竞争力提供有益的借鉴。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提供策略参考,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郝鹏.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J].国有资产管理,2021(03):4-10.

[2].攻坚之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如何落实落地[J].国企,2021(05):24-25.

[3]郝鹏.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J].石油组织人事,2021(02):4-8.

[4]郝鹏.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J].支部建设,2021(05):12-15.

[5]蒋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在创新中再深化[J].中国发展观察,2021(02):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