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加工制造类专业校企合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浅析加工制造类专业校企合作

赵云

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重庆机械技师学院)

摘要:高技能人才肩负着工业强国梦,是“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校企合作,尤其是加工制造类企业与学校的培育合作不能只说在嘴上,更须落实在行动上。在当前西方技术围堵和疫情叠加背景下,国内加工制造企业正面临更加复杂的生存环境,校企合作也面临新的挑战。通过分析加工制造类专业校企合作背景意义、模式途径以及所面临的困难等,探讨校企合作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现状;加工;制造;校企合作

一、加工制造类专业校企合作政策背景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制造强国离不开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近些年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党中央对职业教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使得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更是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二、加工制造类专业校企合作实施意义

(一)依托企业,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及设备

企业生存发展是以经济效益为基础的,没有效益就没有发展。因此企业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会不断改革生产工艺,引进先进设备,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学校要依托企业优势,引进企业的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不断提高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契合度。企业利用技工院校实训基地,把部分生产线建在基地内,学校教学高度参与,学生理论和实际结合,从而提高技人才能培养的成效。

(二)依托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依托学校综合教学实力,在师资、教学设备、教学场地安排上有独特的优势,能全方位为员工培训提供保障。一方面,企业可以将新进员工岗前专业培训送进学校,也可将企业员工技能提升纳入学校培训体系。依托当前国家对企业员工技术提升创新的政策支持,企业结合生产实际,可以与学校达成广泛而有深度的合作。另一方面学校能有效组织教学,能根据企业需求对性制定培养计划,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

(三)校企合作,实现产学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制造加工类企业对员工技能要求甚高,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定向订单培养,提高员工技能质量。一方面学校依托企业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把生产线建立在学校实训基地,另一方面企业依托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把员工培训及技能人才引进重点放在学校,校企合作,实现产学融合、工学交替。

三、加工制造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校企合作模式体现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当前校企合作的模式大致有这样几种:

一是协作模式。学校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组织理论课学习与校内实验,企业按照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协助学校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目前,技工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多采用此种模式。

二是联合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定制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研讨教学内容,合作完成培养对象的教学任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此模式在我国部分学校试行并取得初步成效。

三是实质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战略需求,企业主动、全面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学校按照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学生的实践完全由企业承担,企业生产基地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实习的主要场所,实行一体化管理。

四、加工制造类专业校企合作途径初探

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被赋予重大使命和深刻的时代内涵,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和主线。

一是校企互设工作室,以点带面,深入推进大师工作室技术传承与创新,提升校企合作实效。近些年来,以人才带专业,以专业带产业,在学校和企业互相建立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大师名师工作室,这些机构的建立,密切了校企双方关系,推动了学校和企业的深入交流合作。一方面在学校设立企业大师工作室,把企业一线生产经验传承到学校,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学员;另一方面,在企业设立学校名师工作室,把先进技术、产品创新理念等带入企业,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帮助。通过校企互设工作室,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促进校企高质量发展。

二是建立学习型工厂,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培育目标。校方提供场地、学生,企业提供原材料、配件、标准件、工具、耗材等物质材料,完全按照工厂实际生产模式运作,生产技术人员、仓库主管、车间主任、厂长等角色全部由学生担任,依照企业工作时间运作完成相应的生产任务。学习型工厂的建立,促进了学校对人才专业培养标准的不断改造,使其更贴近产业链的实际需求,形成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合作共赢局面。

五、当前校企合作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企业对毕业学生的认同度。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企业与学校就参与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都很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或者说学校在落实这个培育模式时能够全方位执行。而开展合作的深度不够,合作细节上的松懈,导致学校培育的学生在参加工作时达不到企业的期望,企业对校企合作培养的毕业学生认同度不高,毕业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是毕业学生职业素养。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多数毕业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差,从小缺少吃苦耐劳的意志,当离开学校进入工厂时,对工作强度、环境、收入等达不到期望值,导致毕业生在工厂较快流失,从而造成一些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是校企合作的运行管理。我们认为学校是实施校企合作的主体,企业要高度参与。一方面开展校企合作应避免走形式,不仅要联系实际制定人才培训计划,编制实施方案,更是要重在落实。运行好更要监督好,学校要教得好,企业更要用得好!另一方面开展校企合作不应片面追求利益,教学活动理应遵循职业教育基本原则,学校要舍得投入教育资源,企业要舍得投入精力和财力,安顿好毕业学生。只有这样,加工制造类专业校企合作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阔。

高技能人才肩负着工业强国梦,是“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校企合作,尤其是加工制造类企业与学校的培育合作不能只说在嘴上,更须落实在行动上,而校企合作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陶书中.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21-22+41.

[2]杨洋,孙庆荣.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模式[J].职业,2014(1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