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院校构建新型学徒制的必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浅析中职院校构建新型学徒制的必要性

李爱萍 ,方磊

仪征技师学院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仪征 211400

摘要:我国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模式,以企业在职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员工为培养对象,符合学制教育的培训机构,可根据学徒需要,进行非全日制学籍注册。企校双导师对学徒进行联合培养的新型培训制度。本文通过分析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内涵,了解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优势,为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或方式,以更快更好的方式培育出实用型高技术素质专业人才。

关键词:中职院校;企业新型学徒制;构建

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不断需求,企业新型学徒制应运而生,其对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要求。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的工作目标。企业新型学徒制在全国职业院校中逐渐拉开帷幕。

一、新型学徒市的内涵与特征

新型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有所区别,新型学徒制又称为“现代学徒制度”,是在传统的学徒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不同的是,新型学徒制培养目标更明确,更能适应当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道路,即“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新型教育模式。新型学徒制依托国家战略层面的管理制度、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形式,并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及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学徒”为中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该种教育制度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新型学徒制将学校的教育与工作岗位的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学校在理论知识教学、企业在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的优势,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培养技能人才”的目标。因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职院校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先从构建基本框架着手,即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四个方面。

1、培养目标。我国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即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型、实干型、复合型的技能人才。通过不断地学习,在学生们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得到锻炼与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学生适应一线岗位群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及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2、培养内容。我国新型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企业为主导,来确定学生具体的培养任务。培养任务要以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而设置,并由企业和学校分别承担对学生的培养任务。新型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设计应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进行系统设计,重点突出本专业课程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实现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即建立学校的理论课程体系、企业的技能教学体系和职业素养体系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职业发展等能力,并将行动学习领域的内容延伸拓展到企业培训中,提高学生在职业技术学习领域的能力。

3、培养方式。中国特色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传统学徒制培养方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让学生在不同的授课和实践学习的形式下,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内容,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新型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签订相应的人才培养协议,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思路培养人才的一种育人新模式。在学校培养主要是采取工学一体化教学方式,在企业培养主要是通过企业导师带徒方式的基本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为基本素质的培养与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在此阶段应充分利用校内的教学优势,将职业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进行统筹规划,以“学生-老师”为主线,重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第二阶段为实践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的提升阶段。在此阶段应按照企业对人才,岗位的需求,并遵循学生专业发展的规律,以“学徒-师傅”为主线,充分发挥企业实践培养的优势,通过采用学生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对岗位的适应能力。

4、质量评价。为真正实现新型学徒制,还应对其考核与评价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修订,特别是传统的记分方式、评价方式和学分积累方式等方面,如校企双方应将考核标准与岗位晋升等级考核标准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一套适用于现代学徒制式的评价体系。考核评价应分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学业评价,即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第二个考核方面为职业素质评价,即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进行评价。第三考核方面为综合能力评价,即对职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评价。通过三个方面的考核评价,并细化考核评价细节,实现对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质量评价。

三、新型学徒制的责任管理分工与合作

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在政府、学校、企业及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合作,明确工作职责,相互协调工作条件下,才能确保新型学徒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1、政府的主要职责。新型学徒制只有保证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利益的前提下才能顺利开展,因此开展新型学徒制,政府积极参与履行政府责任,建立利益均衡的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是关键。

2、学校的主要职责。学校新型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确保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职业技能的有机衔接。因此,学校应对具体专业进行具体分析,明确新型学徒制工作实施的专业范围和领域,根据培养目标,分析现有的条件,从而确定培养具体内容及做好对应的教学计划。

3、企业的主要职责。作为企业应与学校应积极配合,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与学校共同制订新型学徒制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同时企业应根据专业实际情况与学校共同开发适应新型学徒制教学的课程及对应教材。企业还应根据校企双方的实际情况建立新型学徒制的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与管理定岗实习的学生。

4、家长和学生的主要职责。新型学徒制的构建不仅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努力,还需要家长与学生的积极配合。如家长负责监督学生在学校及在企业的工作时间,自觉遵守学校和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家长还应协助学生选择专业、思考就业等问题。

总而言之,新型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对于中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我国推进新型学徒制的顺利进行,将有利于推动企业、行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国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如平衡各方利益,鼓励学校、企业积极参加;同时需要学校与企业的不断深度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最后还需要家长与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在我国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与现代学徒制[].职教论坛,2016(6):55.

[2]钟静萍.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5,6(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