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

欧晓东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中心小学

摘要:在小学的教学中,数学是一种基本的课程,可以让孩子们从逻辑的高度去考虑问题,并提高他们的逻辑能力。在新的课标框架下,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课堂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引言

新课标不仅要求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要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建立科学的数学学习观念。而当前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学水平较低,又面临“双减”改革。所以怎么在新课标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进行小学数学课堂的“减负提质”,就是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并非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如何从“一言堂”过渡到“众言堂”,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在此过程中,情境创设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学生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不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存在差异。情境创设必须紧密联系教材与实际生活,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盲目想象,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要使学生自觉地承担起主动学习的责任,就要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感悟联系起来,使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责任感。情境创设前,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善于发现教材中的情境,切勿脱离现实。要想让学生真正得到提高,并不是说在讲授完相关理论后就平铺直叙地引入情境,这样的做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违背了情境创设初衷。真正的情境隐藏在教材和生活场景中,需要学生亲自体验,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例如,在小学数学“垂直与相交”一课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垂直和相交之间的关系,学会垂线的画法。课前导学环节,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它们是否相交呢?”“垂直的线与相交的线区别在哪里?”“有没有既不垂直也不相交的线呢?”当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能根据所学内容反复研究。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卡纸,根据提示,将纸对折,找出垂线与相交线。接着,引入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一一为学生解答。由此可见,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将看到的、了解到的、感受到的事物具象化,以便于后续的延伸。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并非被迫灌输。

促进合作研究学习,并强化学习指导

近年来,合作学习的教育行为逐渐走进人们的思维。越来越多的数学老师开始使用合作学习方法为小学生创造一个广泛的学习平台,强调小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在学习之前,数学教师必须做好准备,包括摆设桌子和椅子、提出问题的难度、合理的评价机制等。在学习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团体之间的比赛,向每个小组提出一个探索性的问题,需要所有成员都进行探讨研究才能解答,最后选出最快、最准确的一组,进行表彰。这大大提高了小学生的自信,会为了他们的团队荣誉去努力学习,并在数学上有了很大进步。这样数学课程就不会变成例行练习。与此同时,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合作程序的重点,让所有小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如果小组里有一些学生选择保持沉默,数学老师应该提出问题和建议;如果小组讨论的问题不在讨论范围内,数学老师应该及时进行纠正,以免影响学生讨论的进度;如果小组成员不能合作,数学老师应该加强学生团队精神的渗透,告诉他们只有通过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实践探索,发展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在数学教学中,实践与理论是密不可分的环节,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与用的平台,使他们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为此,教师可以在讲课期间设计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这一方面可就覅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去分析、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准确把握知识的形成过程,而后进行理解和应用。

例如,教师可结合《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设计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白纸板、胶水、剪刀等物品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且要让学生用字母表示每条边,而后分别计算立体图形不同面的周长与面积,并列出算式进行合并,从而在实践中更加高效地掌握此部分知识。设计实践操作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真正体现其主体地位,还可以优化教学氛围,让学生带着兴趣挖掘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形成灵活多元的思维,能够高效地解决问题,将抽象理解转化为感性认知,顺利提高教学质量,助力学生的良性发展。

四、问题引导,调动思维活力

在新的课标思想指导下,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数学分析,向他们提问,使他们有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有系统地提升他们的数感、空间概念和推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数学课本为基础,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数学学习系统,并向他们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又能在课堂上创造一个宽松的数学教学环境。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从浅显到深层的方法,逐渐地启发和引导,用一些简单的算术问题来引起他们的思考,然后向他们提问更困难的问题,从而使他们的数学思考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此外,老师还应该让同学们自主设置题目,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所做的题目,然后进行比较,得出谁的题目更受欢迎。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灵活应用,又可以使他们体会到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快乐。老师也可以给予更多的心理和物质上的激励,用此进一步来激发他们的求知积极性。

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的新课标背景下,数学教师更要发挥数学学科的“树人”作用,科学地实现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以多种活泼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学习,培养理性的新时代人才。同时,教师还要立足于学生主体地位,进行多种多样的数学实践,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全面发展,提升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艳丽.试论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名师在线,2020(34):31-32.

[2]孙科峰.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基础教育研究,2019(08):27-28.

[3]林丹茹.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研究[J].时代教育,2018(1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