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内向设计的当代合理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浅谈建筑内向设计的当代合理性

江怡鸥

高驰国际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市渝北区 401121

摘要:远在原始社会,人们集体劳动,生产资料归氏族公社集体所有,氏族成员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结成原始的平等互助关系,氏族成员平均分配消费品。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中国走进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掠夺、压榨也都随之产生。人们内心由原始的防御猛兽发展到人与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对抗。时间烙印在人们心上的印记是封闭,是内向。漫长的封建统治,闭关锁国进一步佐证了民族封闭、内向这一主要的性格特点。同时也由于材料的限制,建筑多数没有建筑师的参与等,建筑布局大多也都自然反映了这一封闭、内向的性格特点。

关键词:内向设计;封闭场所;当代建筑;合理性

引言

但是,随着现代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文化交流融合,建筑领域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科技的发展,新型材料的出现,让现代建筑变得多姿多彩,甚至我们的建筑领域被围困在这些绚丽、高新的主流建筑漩涡里,内向性设计似乎不被在乎。要知道,全球化带来的现代建筑,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的每一片领域。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建筑内向设计的当代合理性,将当代建筑的设计不只是简单的定义为“与国际接轨”,带有全球化特色的建筑。

1当代建筑多样性的社会背景

在封建社会的中国,上层统治者自满于他们在天朝的大国地位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当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的时候,封闭了几百年的中国逐渐走向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全球化的步伐也走进了中国的领土。一百多年来,从清朝洋务派开始,“走出去”一直是一批中国人的志向,是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当整个国家都在朝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时,建筑业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外国建筑师纷纷涌入中国。这也与地方政府和公私企业树立高端形象、“与国际接轨”的宏伟决心密切相关。甚至北京、上海、广州和许多其他城市也想成为像纽约、伦敦、东京等那样的“国际大都市”。曾经在这些大都市从事建筑设计的设计师们将阵地延伸到中国,带来了“国际大都市”建设的经验,这符合领导人对加快“现代化”的期待。因此,在中国,许多海外建筑师留下了他们丰富多彩的、令人惊叹的笔触。我们都知道,“广告”就是广泛地做广告。这些刚刚进入中国版图的现代建筑,从提案选举到破土动工,甚至到竣工使用,基本上每一个环节都能引起很多话题,而这些话题的辩论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广告的效果。政府决策者克服重重困难,接受了这些看似不可能的建筑,最终全力以赴地建造了它们。一方面,从广告和宣传的角度来看,它必须以实物呈现才能有效。只要建筑矗立在那里,城市就会成为焦点,成为知名城市,也就是建筑的地标功能。另一方面,中国有能力最终建成被认为不可能建成的建筑,这也是国家实力的体现,也有利于地方政府的政绩。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这些建筑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筑作为一种艺术主导地位的结果,建筑师实现了作为设计师的个人价值。作为一名设计师,当纸上的建筑落地生根时,没有人会不开心。政府和设计师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全球化、多元化的建筑在中国顺利萌芽和发展。

2逆流而上,当代建筑的内向设计及其合理性

2.1大唐芙蓉园———回溯历史‘’大唐芙蓉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仿照唐代皇家园林式样建造的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是中国第一个全方面、多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唐风建筑群,由张锦秋担纲设计,以“因借曲江山水,演绎盛世名园”为设计理念。公园以盛唐时期的文化为主线,高度还原了盛唐时期的建筑风貌;以水域为构图中心,南侧山峦起伏,北侧湖水碧波,形成“南山北水、南园北池”的空间布局,延续着唐代山水园林的风格特点。设计中,综合运用声、光、电等多种高新技术手段,结合现代的建筑材料,高度还原了唐风建筑,包括大唐的气势磅礴、繁荣富强的文化气息,包括建筑形式、比例、色彩等。当在书上才能看到的唐风建筑,赫然就矗立在城市里,无疑是一种震撼与折服。西安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城市,犹以唐朝文化最为突出。原唐代芙蓉园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古迹等,为西安大唐芙蓉园历史文化主题提供了深厚的人文环境依托。那么,这种在历史中寻找方向,相对于开放的中国国情,笔者认为是一种内向性的思考,是从中国自有的建筑史上,去寻找突破口。而西安的历史积淀,又为这种突破提供了合理性。

2.2衢州体育公园———回归自然衢州体育公园是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他们的设计理念是“营造一个不仅是关于体育和生态的城市空间,更想把它变成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地艺术公园,与城市的山水历史建立一种文化传承关系”。他们将建筑掩埋于地下,立面消失,覆以绿植,成为景观本身。缓坡绿化景观式的立面,是建筑师“山水建筑”设计理念的体现。白色线条圈圈绕绕于覆土立面之上,强化了“山”这样一个概念。其中有一部分白色线条来源于实际的人行步道,结合立面坡度,给市民提供了运动、攀爬等新的场所,这里将成为城市里新的公共空间。俯瞰整个体育公园,这是一个形似火山群、镜湖的大地艺术景观,体育场馆功能与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建筑消失在视线里,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覆土建筑群。过去,覆土建筑曾兴起过,但是由于没有先进的技术作支撑,再加上潮湿阴暗等,覆土建筑渐渐衰落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综合症”,使得城市生存环境恶化。在面临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的大环境下,全球都进入了低碳环保的生活、生产模式。如此情况下,覆土建筑出现了复兴的现象。相对于破土高耸的地面建筑,覆土建筑将自己掩埋在绿化之下,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内向性的手法。当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表现出明显的痕迹时,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日趋严峻,覆土建筑以节能、经济、生态环保等优势,绝对有理由出没于未来的建筑领域,为建筑领域的节能减碳贡献一份力量。

2.3围城———回应内心

“围城”是笔者于2021年参加的第二届“人间天堂,创意姑苏”设计竞赛时的竞赛作品。竞赛主题是“古城文化基因的当代传承与创新”,选址位于苏州古城东侧,临近外城河的仓街三官弄地块。建筑功能为民宿,建筑立面延续苏式建筑的粉墙黛瓦,整个建筑外观鲜少开窗,仅仅对外营业的餐厅和超市立面使用玻璃。建筑鲜明的特点是一圈对内的落地单坡与外墙高耸,形成封闭的内庭院空间,“围城”也因此得名,围一方静静的小城享每刻静好的时光。

结束语

传统建筑里的内向性、封闭性是理所当然的。古有“桃花源”,后有“乌托邦”,当人们向往一种理想的状态时,总会创造一种理想的国度,这是一种避世的内向性。在理想国度里,往往都是鸟语花香,邻里和睦。建筑在那些时期的内向特点,多是源于防御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全球化带来的建筑,美则美矣,但是在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城市里似乎没有温度。当代建筑的内向设计,带我们回溯历史,去尊重历史;带我们回归自然,去保护自然;带我们回应内心,去修复心灵,这份温度,值得被珍视与推崇。

参考文献

[1]霍丹青.合院建筑的形式生成研究[D].天津大学,2018.

[2]孙宇.体系,体验与营造: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2009-2017年作品精读[D].天津大学,2018.

[3]么文爽.景观导向下的现代建筑形态设计研究[D].厦门大学,2018.

[4]梁倍铭.岭南地区高密度环境下的内向栖居[D].湖南大学,2018.

[5]张晗.基于CFD的寒地大空间建筑局部形态优化设计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