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的急诊护理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5
/ 2

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的急诊护理临床效果

黄福燕

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目的:分析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的急诊护理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62例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急诊护理)与对照组(31例,常规护理),比较2组心理状态、抢救成功率。结果:护理前,2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实行急诊护理,能有效调节心理状态,提高抢救成功率,可应用。

关键词: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急诊护理;抢救成功率;SAS;SDS

镇静安眠类药物,自身具备催眠、镇静的效果,可针对中枢神经进行控制,且药物类型不同,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也存在较大差异。若患者过多服用,易引发中毒情况,因中枢神经被高度抑制,出现延髓呼吸中枢麻痹,加大患者死亡发生率[1]。通常来说,服用过量此药物的人群多为存在轻生情况者,因自身不良情绪多元化,在中毒影响下,循环中枢、呼吸衰竭形成,对其自身生命安全构成较大威胁。故需加强患者急诊护理。基于此,研究以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期间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62例为对象,分析急诊护理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源于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共62例,收治时间(2021.12-2022.12),依据随机数字表形式1:1划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42.11±2.12)岁。观察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25-59岁,平均年龄(42.23±2.03)岁。对比2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所有研究对象对本次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均知情,在入组同意书上签名。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核准。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病情,指导患者正确服药。

观察组:急诊护理。评估患者病情,强化生命体征监测,针对相关检测指标、中毒情况进行记录,并对血样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分析患者中毒程度,提出对应抢救方案,针对体内药物残留及时清理。指导患者进行催吐,参考其情况,进行洗胃,洗胃后,遵医嘱提供硫酸钠、活性炭悬液进行导泻;助力患者脱掉脏衣服,针对被污染的皮肤及时清理,收集排泄物,行送检,每15min记录患者中毒症状。抢救过后,将其送入病房,考量其身体情况,体位调整舒适,针对意识障碍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针对呼吸衰竭者,使用气管切开。多和患者家属交流,告知其患者病情进展情况,安慰家属,同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行一对一心理疏导,引导将内心存在的不良情绪主诉,指导患者听音乐、静坐冥想等,回忆美好事物,鼓励患者正确宣泄负面情绪。

1.3观察指标

①心理状态:以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50分为焦虑,≥53分为抑郁,满分为80分,评分越高,则说明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

②抢救成功率=1-不成功。

1.4统计学分析

SPSS 20.0软件。计量、计数数据分别指代为(±s)、%,检验t、χ2;(P<0.05)统计差异存在。

2.结果

护理前,SAS评分、SDS评分,2组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均<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心理状态对比分析(±s,分)

组别

例数

SAS

SD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31

50.25±2.17

33.26±2.31

53.44±2.36

36.28±2.63

对照组

31

50.29±2.36

39.47±2.43

53.52±2.47

40.44±2.51

t

-

0.069

10.313

0.130

6.371

p

-

0.945

<0.001

0.897

<0.001

护理后,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6.77%(30/31)、对照组70.97%(22/31),组间对比=7.631,观察组更高,差异显著(P=0.006<0.05)。

3.讨论

临床上,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比较常见,部分患者因无法忍受生活负荷,面对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从而内心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在经受生活、工作的打压下,无奈之下选择轻生,因而服用过量镇静安眠类药物[2]。故针对此类患者,临床多以洗胃、催吐等方式进行急救,同时辅助以相对应的干预方案,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SAS、SDS评分对比,2组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较对照组高(P<0.05),说明对患者实行急诊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通过评估病情,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可为患者快速提供抢救方案,防止患者中毒症状进一步加深,造成病情恶化。通过洗胃、催吐、导泻等操作,可助力患者及时将体内残留的药物清理干净,确保患者病情有所好转,促进患者病情尽快康复

[3]。通过体位干预,可确保患者呼吸更畅通,避免发生呼吸衰竭、呼吸抑制等情况。通过安慰患者家属,及时告知病情进展变化,可平复家属紧张感、不安感,让患者家属更放心。通过一对一心理疏导,可了解患者不良情绪存在的原因,确保患者良好心态面对生活,避免出现焦虑、抑郁等悲观情绪,减轻内心不适感,保证心理平衡,降低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

综上所述,针对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本次研究采用急诊护理,促使SAS、SDS评分均进一步下降,使得抢救成功率显著增高,可普及。

参考文献:

[1] 江娟娟,董明慧,杜飞飞. 分析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行急诊护理干预的作用[J]. 中国保健营养,2022,32(32):94-96.

[2] 赵蕾. 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的急诊护理临床效果[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7):167-168.

[3] 潘立珍,黄丽萍,黄海芳,等. 个性化优质护理联合间断分离胃管及变换体位在急诊中毒洗胃患者中的应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1(21):3055-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