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微”成著 读写“双赢”——“微写作”之于语文阅读教学课小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6
/ 2

积“微”成著 读写“双赢”——“微写作”之于语文阅读教学课小探

林宣治

福建省南安市朴里小学 

摘要:“微写作”,微者,小也,是阅读者思维火花的灵光一闪,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小桥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巧用它的训练形式,使它搭建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的桥梁,以读带写,读写结合。长期坚持,必能尺水兴波,“微”言起澜,真正实现积微成著、读写“双赢”。本文就阅读教学中“微写作”训练形式略作小探。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写作;阅读教学;小探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近几年来已是语文教学界的共识,课堂教学中语用教学的理念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是阅读与写作脱节。其实阅读与写作二者本是互为本位、相互促进的“一体两翼”。叶圣陶先生说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不就是一个有力的印证吗?那么如何让“文本解读”与“表达本位”美丽共存?如何真正实现读写迁移、“固本荣枝”?笔者认为巧用微时代下的新生物——“微写作”训练,一种具体而微、简约而深的习作,可以解决阅读教学中的“读”、“写”之间的矛盾。下面,笔者就阅读教学中“微写作”训练形式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 仿其形,强筋健骨夯基础.

    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茅盾也曾言:“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最初的学习形式。”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解读型”转向“表达本位型”,就应先找准破解形式的“微写作”第一把“钥匙”——仿写。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数是名篇佳作,是学生学习写作很好的蓝本。教师要就选材之心依托课文,找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训练点,因为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总能找到模仿的“抓手”。

    如在教学《大人们这么说》一课时, 我觉得该文生动传神的文章结构很值得借鉴。于是着重这个点,我设计了一个这样教学环节:先让孩子们领会诗歌各小节的诗韵,再指导学生根据诗歌以提问龙到底是什么的方式贯穿全文的结构仿写片段。有了清晰的指引,学生轻而易举且水到渠成的抓到文章结构进行模仿。

   “神州六号发射成功,

    那是龙在飞翔;

    2008奥运申办成功,

    那是龙的骄傲;

    香港澳门回归,

    那是龙在呼唤。

    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那是龙的缩影。”

    ……

    一节节让人感动的文字,是孩子在理解了文本发自内心的声音,是文采在孩子笔尖汩汩的流淌……

    仿写其实也是一种再创造,它熔铸了模仿者新的激情、新的思想。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只要我们深钻教材,选准角度,阅读教学中总是可以有微写作的身影。因而我们应在教学中追溯根源,通过仿写这种仿其形的“微写作”形式夯实遣词造句最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学习的效果就自然不言而喻了。

    二、锻其格,提取意象巧发挥.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文艺必始于模仿,必止于创造。”改写也是解读文本、训练写作的“微写作”形式之一。它的基本原则是“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如果教师用好文本,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再做合情合理的推想与改编,炼其字,锻其格, 无疑为学生建造了一个文字仓库,资源自是源源不断。

    如教学古诗《鸟鸣涧》,文本的环境描写充满诗情画意,那夜深人静、静静的月光、梦中惊醒的鸟儿、一“惊”一“鸣”……意境纯美,如诗似画,读来让人如坠仙境,如痴如醉、赏心悦目。可是,如何才能通过阅读将这种美传达出来呢?分析、鉴赏、品评,总觉得还是“语文味不够浓重”。灵机一动,我让孩子把古诗改成“微写作”,让具有“诗化”的语言有更形象更诗意的环境!果真,一经改写,境界全出!“走近些,只见一片片桂花的花瓣像蝴蝶一样从高大的桂花树上飘落下来,有的还落在了我的身上。月亮渐渐升了起来,整个大地都变得明亮起来。树上的小鸟被月光惊醒了,时而亮一亮自己婉转的歌喉,仿佛是在舞台上表演精彩的节目……”走进“微写作”,细细推敲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写作内涵。

    教学中,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依据原文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整合,用自己的语言加入环境、语言、表情、动作的刻画,将其改写成“微写作”,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这种基于文本的“微写作”形式的再创作,是深入文本、充分理解文本的外显,值得尝试。

    三、辟其径,挖掘悬念添精彩.

    语文教材不乏“言而未尽之处”。有些故事常常在精彩处戛然而止,言虽尽而意无穷,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遐想驰骋的天地,也为学生课堂“微写作”提供了一方难得的宝地。若能依托文本巧妙设计,引导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作为起点,借助“微写作”进行深度追问,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必能让学生的思维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

    如《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一文通过环境和人物表情、对话的描写,形象地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情节感人,扣人心弦。对于热那亚的少年把那些钱扔回去,大义凛然地痛斥后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孩子们更是充满了兴趣和想象的热情。因此,我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对故事进行续写,并在续写中也尝试进行环境和人物表情、对话的描写。天真的孩子充满了美好的想象:看到少年发怒的样子,那些乘客都被吓住了,一个个好像木头人一样,张口结舌,眼睛瞪得大大的,愣在了那里。这时,船舱里静得可怕,好像是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过了好一会儿,那几个乘客才从震惊中恢复过来,而刚才鸦雀无声的船舱里也响起了人们的议论声。“哇!这个孩子好厉害呀……”特别是一些意大利的乘客们,他们夸着这位少年:“孩子,好样的!你是我们意大利的骄傲,我们为你感到自豪!”……小而精悍的“微写作”叙议结合,植根文本,有气势,有力度,既深入了文本,又强化了语言训练。 “一石二鸟”之举也彰显了语文阅读课读写互生、互藏其宅的设计理念。

    由此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估测的,在他们清澈的童眸中装着许多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微写作”打破了作文的神秘感,用它独有的即兴性魅力给学生的心灵注入灵性,让学生对事物与文字保持一颗敏感的心,使课文在学生的二度创作下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常规教学中,若多些这样的写作训练,不仅可以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更重要的是会使学生笔下生花、妙语连珠。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微写作”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小桥梁,流露真情的芳草地,提高写作能力的演练场。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在从传统教学的泥沼中走出来的同时,应始终把以课本为基点的“微写作”穿插在阅读课中,巧用它的训练形式,使它搭建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的桥梁,以读带写,读写结合。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只要持之以恒,积微成著,必能真正实现读写“双赢”。

参考文献:

[1] 尤喜芸;探索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年04期

[2] 严辉;“微写作”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语文天地;2018年22期

[3] 罗雪花;阅读教学中“微写作”的尝试与思考[J];语文天地;2014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