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学习数学 让核心素养落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6
/ 2

经历学习数学 让核心素养落地

福建省福清市滨江小学,陈小华,350300

摘要:数学知识是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数学素养是现阶段社会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如何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义务课标中明确指出:应以数学的教学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积累活动的经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生素养。

关键词:经历;素养课堂;动手实践;提升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思维变化的规律,关心每个学生,为学生创设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能够经历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促进学生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经历数学学习过程是最佳有效方式,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它是探索的钥匙,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让学生真正实现做数学。

一、提供操作活动——浸润数学形成的素养

1.动手操作,积累感性经验。"智慧出于手指尖上。数学学习应是一个有趣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善于结合素材,创设动手操作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主动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如,"10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经历可以以一、十、百为单位的计数方法,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教师组织学生数出小方块的个数,并要求学生边数边思考:怎样数得又快又准,并能让人一眼看出结果。数方块有几个对学生来说易如反掌,但教师提出不但要快结果还要一目了然的要求,让活动有了数学的思考,让数学素养的养成浸润在每一个活动中,为后面展示不同数法的交流有了实在的讨论价值。

2.动手实践,经历知识的形成。小学生的特点动作思维占优势,如何做到让学生听过了不忘记、看过了就能理解掌握,最佳的策略就让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的整个过程,自主享受"做数学"的快乐。如,让学生在除法意义的基础上求出平均数并初步理解平均数之后,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平均水平,充分利用希沃软件拖动的功能,让学生动手拖动小格子,直观理解“平均数”也可以是移多补少得来的,移多补少后的条形图中再出现一条表示平均水平,的进行相应的学具摆一摆,让学生通过着手操作,借助于动手操作,让学生进多样的练习,让学生不是只限于"文本的"理解,而是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实践体验",扎扎实实地经历知识的形成,深化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经历数学思维的提升

1.设置冲突,经历数学的猜想与思考。问题题是数学的心脏,是课程展开的源泉。要课堂上教师应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猜想、提问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学习过程中,根据数字的特点多次创设冲突。在学生尝试用加法来解答小飞机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时,开展了一个"你说我写"的合作环节,在学生完整有序地说出3+3+3+3+3的环节时,设置了一个冲突引出数学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这么多个3相加,老师没有办法一下记住,聪明的你有什么好办法,用怎样的一名话,让老师一听就明白,从而引出"5个3相加",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加法算式中加数的特征初步学会用"几个几"的语言表述,用简捷的语言表征乘法本质的特征。又如,在学生用7个2连加的算式求出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时,又一次设置冲突,引导学生经历从直观的情境图中进行想象从而归纳出乘法的特征:学生写7个2连加的加法算式时就感觉行费劲,紧接着就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这列过山车再长一些,求30节这样的过山车有多少人,这样的加法算式可能有多长?比划一下。再长一些,求100节这样的过山车有多少人,这样的加法算式会有多长?你感觉怎样呢?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让学生经历从简到多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用加法表示多个数相加是不多么的麻烦,在说感受的过程中,让学生将冲突显露出来,产生学习新的表示方法的解题需求。

2.提出问题,经历思维的扩展与提升。课堂教学是以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相互融合的结果,提出问题是教师与同学之间的探讨引发思考的重要方式,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如,"轴对称"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互相垂直的两个特征画出五角星。接着教师隐去了点与点之间的连线,提出数学问题:想一想,点A的对称点是不是只会在前面的这个位置(指着A'的位置)。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是与不是的辨析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学生学会了比较中发现,辨析中反思,知道了对称轴的不同,点A的对称点的位置就也不同,连接每个点画出来的轴对称图也不同。学生能力的扩展渗透在每个数学问题里,让学生的思维借助于语言的表述得到了的提升,让数学素养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得到提高。

三、促进交流补充——经历知识理解的过程

1.师生探讨,深入掌握数学知识。"语言是思想的外壳。"通过学生描述自己的探究发现、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述,让内在的数学思想外显出来,并同时得到强化。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活跃、自主的学习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火花,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如,"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在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能建立乘法算式与相同加数连加的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探究中多次让学生结合主题图说一说乘法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在解决小飞机的总人数的算式5×3=15中,让学生结合图或加法算式说一说: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15又表示什么?同样在解决过山车的总人数的算式2×6=12与小火车的总人数的算式7×2=14中,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说一说乘法算式中的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经历从情境的直观图过渡到抽象的算式,从而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2.生生互动,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相互补充、互动交流的合作学习的机会。只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困惑,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交流学习活动中体会合作学习的力量和合作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带来的满足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动力,并在有效的课堂中收获更多。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围三角形验证是不是一定能围成三角形的猜测。给每个学生准备一根长15厘米的纸条,让学生剪成三条,一格一厘米,并把剪的长度标在纸条上,引导学生动手验证。展示交流中,教师先让学生汇报自己剪的三条分别是多少,再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能围成与不能围成的道理,猜测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冲突中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生生之间的互动给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的思维在互动中得到的提升,突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会了学习。

注重数学素养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的课堂。教师要真正的成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创设更广更自由的学习空间、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敢表达、乐交流、会思考,让素常课堂真正落地开花,让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王文彬,黄秋琰.数学教学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J].数学通讯,|2020(0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