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真问题设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4
/ 2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真问题设置

闫梅宝

山西省忻州二中  034000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真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假问题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引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个关键。它重在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真问题、

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目标为导航,以问问题为导学活动来引领课堂,何为“问题导学法”,即设计一些阅读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语文阅读的方法,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我在听评课活动中,发现了许多问题。 学生面前出现的是大量的“问”,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一篇精美的课文,在教学中被提问肢解的支离破碎,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和美析, 所设计的一个个细碎的问题,看似启发,实则让学生穷于应付,不便于把握阅读要领,难以拥有自主的思维活动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所以提问不在多而在精,既要有增智性又要有逻辑性。要先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紧扣这个“真问题”提几个相关的“子问题”,让这些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系列”,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逐层深入地推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真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能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能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实现生本课堂。

与课堂教学中一般的“假问题相比,“真问题”有着自己的鲜明的特点:

一、问题具有导向性:

“真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课堂上常见的“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二、设置问题有体验性:

真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真问题”,有老师的深刻的体验。

三、推进有层次性:

问题是阶梯式上升的,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它们各自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四、内在逻辑性:

“真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不会在教学中像随口问答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

五、目标性

“真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真问题的优化设置呢?

一般来讲,问题的设计与运用有如下方面的基本规律:

1.在阅读教学的初读阶段,用 “真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从而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上,力求形成总体印象,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2.在阅读教学的进行阶段,用最为精粹的“真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拉出课文教学的明晰线条。主干问题不仅是文本解读的重点,还是一堂课的脊柱,能使课堂核心部分充盈饱满。

3.在阅读教学的深化阶段,用 “真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

如《将进酒》的提问设计:

课文初读阶段:课文题目是《将进酒》那这“将进酒”这个词牌抒发什么情感,这首诗诗人抒发怎样的情感呢?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这个问题将支撑整个教学板块,呈现出线索美。

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通过诵读诗歌提出问题:李白与杜甫号称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杜甫如树,李白似云。杜甫写给李白的诗,现在流传下来的有15首。在《饮中八仙歌》饮中说到了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城市酒中仙。”如何看待李白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

(提问目的: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说说你心中的李白是什么样子?(提问目的:把握人物形象)、(痛苦的李白、可爱的李白、快乐的李白、伟大的李白)。如果你身边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苏轼、陶潜这样一群人,你会成为怎样的人?你会拥有怎样的人生?(提问目的:提炼人物精神内涵,把握时代精神)。鼓励学生广泛交流。

再如荷花淀》之“问题”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导入,我们看了《亮剑》《集结号》《我的团长我的团》,我们发现《荷花淀》这部抗日题材的小说和一般战争题材作品很不一样,一般战争题材作品着力描绘战争的场面,而《荷花淀》的用笔在战争之外,残酷的战争展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大爱、大美、大德,残酷的战争是如何体现美的?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浏览课文找出文章围绕美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出来。(景物美,形象美)。这个问题既把握了文章内容,同时又体现出了文章的巧妙构思。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精读精彩片段,品味人物对话 批注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再现是建立在事件的把握之上的,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全方位看问题。

再如鲁迅《祝福》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

“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样一条阅读线索在教学中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这个主问题下,同学们迅速充分展开活动,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

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

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

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

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结语:精妙的真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表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有独到见解的研读与教学处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避免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活活肢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