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歌《茉莉花》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5
/ 2

河北民歌《茉莉花》研究综述

刘春宇

河北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民歌是每个民族创作出的带有自己特色的歌曲,我国对民歌的研究以及成果积累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积淀。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各学术领域更是对民歌越发关注。学界主要围绕民歌的创作背景、曲调、歌词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而本文就将以河北民歌《茉莉花》为例,综合和各家观点对《小放牛》进行详实的评述,民歌《小放牛》流传于汉族地区,后发展为民间歌舞小戏,在表演时载歌载舞,曲风活泼生动,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并且在流传中产生了诸多版本,其中在《中国民间歌舞集成河北卷》中就记载了冀中、赞皇、尚义三个版本,而本文选取了流传更为广泛的冀中版本的《小放牛》进行综合评述。

【关键词】河北;民歌;茉莉花

(一)民歌《小放牛》的孕育背景综述

根据王冬冬在其《浅析河北民歌〈小放牛〉的艺术特征》中的探究所言,不同地域人文会孕育不同特色的民歌,河北地处华北平原,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这些都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播和丰厚底蕴的形成,也为像《小放牛》这样带有浓厚地方特色民歌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根据杨玉芹在其《民间曲牌〈小放牛〉赏析》中的探析所言,由于民歌《小放牛》在冀中一带流传较广,曲调有典型北方特征,所以一般都认为其他同名民歌皆由河北传播出去,如河北沧县唢呐曲牌《小放牛》就是由同名民歌器乐化而成。

由此可见,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产生,与河北独特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河北省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也就孕育出了像《小放牛》这样极具河北风味的民歌。除此以外,河北民歌创作也与当地人民的日常劳动生活分不开,其中《小放牛》流畅优美的曲调和平直少变的旋律不仅展现了河北较为平坦的地形特点,同时也彰显出了河北人民爽利、朴实的性格特点。河北的独特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不仅成为了河北民歌产生的源泉,并且也在为民歌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民歌《小放牛》的艺术特色综述

根据王冬冬在其《浅析河北民歌〈小放牛〉的艺术特征》中所言,民歌唱词中还有一个应该被关注的点就是衬词的使用,例如《小放牛》中沟么咿呀嘿的运用,这些词的出现与当地人民常常使用的方言紧密相关。由此可见,河北民歌在唱词上的创作特点是能够非常明显地体现当地语言特点的,同样的,我们在分析其他地区歌曲内容的时候,也可以从唱词中找出各地方言特色的蛛丝马迹。

根据刘杨杨在其《河北民间歌舞〈小放牛〉探究》中的分析来看,民歌《小放牛》之所以经济不衰,家喻户晓,是源于其旋律优美、歌词贴近大众生活、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等三方面因素。

注释:

王冬冬《浅析河北民歌小放牛的艺术特征》2019年第4期57,256页。

根据《中外民歌精选》中对民歌《小放牛》的剖析,歌曲中的唱词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还包含了很多神话典故,并借由村姑与牧童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出了村姑在问路时的情景,极具有乡村生活气息。另一方面,《小放牛》的曲调为民族五声徵调式,2/4拍,共四个乐句,一、二乐句为上下句结构,三、四乐句为一、二乐句的变化重复,利用流畅欢快的旋律与活泼生动的歌舞形式之配合,使歌曲的活跃氛围十足。

由此可见,《小放牛》之所以能够从众多民歌中脱颖而出被大众广泛传唱,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唱词有地方特点,也贴近人民生活,旋律也容易引起人的听觉共鸣,并且用民族五声调式创曲,旋律起伏较小,曲调精炼短小,因而也就降低了演唱难度,加上旋律流畅活泼,还采用了问答对话的形式,这样在传唱过程中不仅能使大众感到亲切,还增添了演唱的趣味性。除此以外,人们还可以从唱词中想象出歌中描写的问路的具体情境,活灵活现。

根据穆斋、徐树春的《旅游纵览》之《赵州桥来什么人修》中所言,赵州桥虽不是鲁班修建的,但传唱甚广的《小放牛》却恰好反映出赵州桥在世人心中的传奇,歌中传说,赵州桥修成后,有仙人张国老和后周世宗柴王爷(北方传说的一位财神爷)为了考验桥的坚固度,用三山五岳和日月星辰都没有压垮赵州桥,却只在桥上留下了车辙和蹄印的故事。由此可见,《小放牛》中不仅充满了神话色彩,词中还借由赵州桥凸显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工匠精神,赞美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

根据乔捷在其《河北民歌〈小放牛〉研究》中所述,《小放牛》不仅有很多乐句组成的大歌,还有载歌载舞的歌舞曲表演,并且其渗透到了民歌、歌舞、戏曲、器乐曲等音乐品种当中,对于河北音乐文化、民歌艺术等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根据李枚在其《民歌在清代花部小戏中的作用从〈小放牛〉谈起》中所言,明清时期文人传奇中穿插民歌小曲,一般出于剧情需要,且较少见,清中期以后,由于地方戏的兴盛,且民歌脍炙人口,因而常被吸收到戏中,为小戏增添时尚之色。

由此可见,《小放牛》不仅用唱歌的形式来表达着情感,还利用舞蹈的形式来诉说着故事,

载歌载舞的艺术表现形式赋予了歌曲更为强烈的表现力。并且像《小放牛》这样具有朗朗上口唱词曲调的民歌,也为其他音乐种类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器乐曲、戏曲等由于民歌因素的渗入,不仅拓展了其发展的可能性,而且使得受众面的广泛程度加大,更有利于各种音乐品类的传播和发展。

结论

总之,通过总结以上关于河北民歌《小放牛》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一首民歌更为全面性的信息,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的人文特色、地域特点,还可以在民歌艺术中使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得以展现,通过不一样的民歌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在当代社会迅速发展中,我们仍旧要保持对悠久音乐文化的探索,为推进传统艺术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乔捷.河北民歌《小放牛》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乔建中.中国传统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3]浅析河北民歌《小放牛》的艺术特征[J].王冬冬.北方音.2019(04)

[4]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1984.

[4][明]孙鼎.新编诗义集说读风臆补毛诗原解毛诗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6]《小放牛》创编年代与剧种考[J].马兰.民俗研.2021(04)

[7] 王冬冬.浅析河北民歌《小放牛》的艺术特征.北方音乐,2019,第39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