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应用B超诊断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9
/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应用B超诊断的效果评价

和秀春

云南省丽江市人民医院超声科 云南 丽江 674100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B超方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诊断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时间范围处于2020年3月~2022年5月阶段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实验研究组;同时间段选取80例健康人群作为实验参照组;临床对两组待检对象均展开B超检查,对两组待检对象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以及颈总动脉斑块比例、IMT、斑块大小以及回声强度等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以及颈总动脉斑块比例同参照组展开比较,呈现出显著提高(P<0.05);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IMT、斑块大小以及回声强度同参照组展开比较,结果呈现出显著提升(P<0.05)。结论:临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合理展开B超诊断,可对斑块大小以及斑块位置进行有效判断,从而对后续治疗方案研究可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B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用效果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慢性疾病一种,呈现出较高发病比例,于颈动脉、外周动脉以及冠状动脉中多发。脂质代谢障碍为疾病病变基础,主要于内膜开始发生病变,会使患者呈现出动脉内膜损伤现象[1]。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子,需要选择有效方法展开对应干预,以对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给予控制,将心脑血管疾病出现概率显著降低。对此确定有效方法展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疾病诊断,以实现疾病的及时治疗,意义显著[2]。本研究选取我院时间范围处于2020年3月~2022年5月阶段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实验研究组;同时间段选取80例健康人群作为实验参照组,旨在探讨采用B超方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诊断后获得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时间范围处于2020年3月~2022年5月阶段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实验研究组;同时间段选取80例健康人群作为实验参照组;80例参照组中,男、女各50、30例;年龄范围42~82(65.29±5.22)岁;80例研究组中,男、女各51、29例;年龄范围43~85(65.33±5.27)岁;两组的性别、年龄基线资料展开比较,结果差异具有均衡性(P>0.05)。

1.2 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对于研究组患者在入院后,对其展开系列基础检查,包括MRI检查、X线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等,最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被证实;②在6个月内不具有外伤史以及手术史;③不存在性别要求,年龄范围为42岁~85岁;④患者具有良好的精神状况;⑤临床对患者完成血常规生化检查后,未表现出显著功能异常情况。排除标准:①患者表现出较差的生存质量;②患者对于此次研究不愿参与;③同时罹患严重器官疾病;④表现出较差的身体素质;⑤罹患乙肝等系列传染性疾病。

1.3 方法

    针对两组研究对象合理展开B超检查操作。主要利用彩色B超诊断仪完成。控制7~11MHz探头频率。对患者平卧位采取予以协助。确保患者处于头部后仰状态,充分暴露其颈部后,对患者颈部肌肉放松给予嘱咐,合理完成颈部动脉扫描操作。如患者表现出斑块现象,主要就其性质、位置以及大小认真观察。

1.4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待检对象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以及颈总动脉斑块比例展开比较;②对两组待检对象的IMT、斑块大小以及回声强度等进行观察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展开,分别利用X2检验、t检验完成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统计,并以n(%)、表示,最终P<0.05证明呈现出明显差异。

2、结果

2.1 两组待检对象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以及颈总动脉斑块比例比较 

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以及颈总动脉斑块比例同参照组展开比较,呈现出显著提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待检对象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以及颈总动脉斑块比例比较  [n(%)]

组别

颈内动脉

颈外动脉

颈总动脉分叉

颈总动脉斑块

研究组(n=80)

12(15.00)

12(15.00)

64(80.00)

44(55.00)

参照组(n=80)

0(0.00)

0(0.00)

16(20.00)

0(0.00)

X2

12.9730

12.9730

57.6000

60.6897

P

0.0003

0.0003

0.0000

0.0000

2.2 两组待检对象的IMT、斑块大小以及回声强度观察对比

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IMT、斑块大小以及回声强度同参照组展开比较,结果呈现出显著提升(P<0.05)。(见表2)

表2 两组待检对象的IMT、斑块大小以及回声强度观察对比 (

组别

IMT(mm)

斑块大小(mm2

回声强度

研究组(n=80)

1.55±0.45

0.22±0.06

3.55±0.45

参照组(n=80)

0.85±0.15

0.05±0.02

2.45±0.29

t

13.1993

24.0416

18.3780

P

0.0000

0.0000

0.0000

3、讨论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言,依据类型不同,可进行不稳定型以及稳定型划分[3]。如属于不稳定型动脉粥样斑块,较易表现出脱落现象,从而形成血栓,使心脑血管疾病继续发展[4]。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而言,其斑块数量、大小、结构会对斑块稳定性产生影响,并且内部形态结构以及成分会对斑块稳定性造成主要影响。如采取有效方式展开对应治疗,需要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实施合理诊断,同诊断结果加以结合,针对性研究具体治疗方法[5]

当前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在实施诊断期间,B超诊断方法获得广泛运用,其对于高质量图像获得可以做出保证,可对患者斑块情况给予判断。并且操作简单便捷,针对人体不会造成创伤,患者表现出较高接受度。同其他类型诊断方式比较,B超表现出价格经济特点,可将患者经济负担有效减轻,获得理想诊断结果。

综上所述,临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合理展开B超诊断,可对斑块大小以及斑块位置进行有效判断,从而对后续治疗方案研究可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倩. 彩色超声在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分析[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21,53(1):103-104.

[2]刘首明,江小萍,沈祖泓,等.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核因子-κB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3):304-307.

[3]文洪波,杨军,邹荣成,等. 阿托伐他汀与匹伐他汀对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血脂水平及安全性的影响[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21,38(9):1765-1769.

[4]李栋山. 参麦注射液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效果[J]. 甘肃科技,2021,37(5):152-156.

[5]陈绍琦,杜西亚,姚中铿,等. 超声造影评估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初步研究[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1,37(3):24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