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与磁共振(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两种检查技术特点。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96例患者,均接受超声与MRI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能准确检测出管腔狭窄的程度与动脉壁内膜(MT)的厚度,并能通过斑块回声辨识斑块的形态特征。MRI在斑块性质检测方面上独具优势,具备高组织分辨率。结论和超声技术相比,MRI更能清晰的呈现出颈动脉的血管腔与血管壁结构,提升硬化板块成分与稳定性判断的精确度。

  • 标签: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超声 磁共振 诊断分析
  • 简介:摘要在动脉硬化中,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常见,斑块若是破裂或脱落就会导致血栓形成,诱发脑卒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故而尽早对颈动脉斑块予以检测、治疗,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 标签: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价值性。方法在2015年1月—2018年6月期间选取对照组100例健康体检者、观察组100例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中,均进行超声影像检查,随后分析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性以及对比两组DE(增强密度)、IE(增强强度)、PI(峰值强度)、BI(基础强度)。结果观察组DE(17.63±1.52)dB、IE(16.88±1.49)dB、PI(15.97±1.42)dB、BI(10.19±1.52)dB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超声造影在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中敏感度、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7.65%、93.33%、2.35%、6.67%。结论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加强超声造影检查,能够预示斑块进展情况。

  • 标签: 超声造影 评价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以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32例临床拟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后实施CT及MRI检查。结果本组32例患者中,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共62处硬化斑块,CT检查显示共28处硬化斑块,MRI检查显示共56处硬化斑块。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影像检查均能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硬化斑块的部位、大小、形态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有着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彩色多普勒超声 CT MRI
  • 简介:对于颈动脉斑块的评估,经典的策略是通过影像学进行狭窄程度分级,从而决定临床干预方式.而随着临床经验和研究证据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斑块稳定性这一指标比狭窄程度更能准确反映患者的症状和预后、评估再血管化指征.本文整合了近年来经典或新型影像技术(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分子成像等)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这些技术在斑块形态及稳定性方面评估的原理和优劣,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 简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上海200000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及其疾病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对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别采用CT检查及MRI检查进行诊断,CT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MRI检查结果作为实验组,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及其疾病特征.结果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90.63%,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87.50%,且CT检查及MRI检查的漏诊及误诊例数均较少,两种诊断方式对于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准确率相比差异不大(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变特征为某些动脉部位的内膜下脂质沉积,伴随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逐渐发展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论MRI检查及CT检查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均较高,但MRI检查的诊断的组织分辨率较高,值得临床运用.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影像学;诊断价值;特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关系,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性收集我科有神经系统受损症状及体征患者,有头颅CT、或MRI、MRA对应责任病灶患者73例,根据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收集相关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对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脑梗死组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LDL-C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Logsi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梗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结合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合并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C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西药对照组(28例),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血脂及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血脂明显下降,颈动脉内膜厚度明显变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除血脂外,颈动脉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结合治疗CAS合并斑块疗效好,且无不良反应,是治疗CAS合并斑块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中西结合 强力定眩胶囊 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彩超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经CT、MRI检查证实脑梗死患者36例。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可直接观察颈动脉壁病变,能够检出硬化斑块和血栓,判断斑块的形态和性质,还能够判断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提供检查依据。

  • 标签: 超声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进行探讨。方法对2012年6月到2014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并作为研究组,将我院同时期的50例非脑梗死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超声检查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斑块数(78个)、动脉中膜厚度(0.87±0.33)m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6个)和(0.62±0.17)mm,差异明显(P<0.05);而且研究组患者低回声(13个)和不均质回声斑块(61个)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0个和8个),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超声检查可检测出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置及性质,对于预测脑梗死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硬化斑块 超声检查
  • 简介:  近年来,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而在引起脑卒中的众多原因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影像学关注的热点.临床研究发现,颈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同侧大脑半球卒中率相对较低,这提示临床不能单凭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来评价脑卒中的危险性.因此,国内外学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找到一种能更精确测量斑块大小、识别易产生临床症状的不稳定斑块的非侵袭性成像方法.研究证明,高分辨率磁共振(MR)可达到此目的.本文就当前MR对不稳定的高危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特征研究综述如下.……

  • 标签: 磁共振 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20例经彩色超声多普勒仪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110例,对照组110例,治疗组予辛伐他汀10mg每晚顿服,对照组行其他非辛伐他汀药物治疗,观察时间为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变小,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可以降低胆固醇,调节血脂,而且可以稳定斑块,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辛伐他汀 彩色超声多普勒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脂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选取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以及同期选取40例自主来院体检健康者进行对比分析,全部人群均予以颈动脉超声检测,对比两组检查效果。结果实验组PI(0.30±0.01)等指数均较对照组低;实验组达峰指标(0.30±0.08)s以及增强密度指标(3.50±0.30)db/cm2均对照组优,患者肩部出现增强斑块的比率显著高于尾部、基底部(P<0.05)。结论将颈动脉超声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患者中,能够早期评定其新生血管血流以及微灌注状况,诊断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易损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胸痹通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5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应用辛伐他汀加胸痹通胶囊治疗,对照组25例给予口服辛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经6个月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IMT、血脂较治疗前降低,且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中医证候积分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胸痹通胶囊具有良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方法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有斑块组49例和无斑块组17例。分别检查其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斑块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压、血糖、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OR=3.53,P=0.036)和高舒张压(OR=1.17,P=0.011))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其中C-反应蛋白和舒张血压增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更重要作用。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危险因素
  • 简介:颈动脉管腔狭窄率一直作为评估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程度的指标,并依据颈动脉狭窄率来判断是否需要临床干预[1]。然而,国外学者证实,发生缺血性事件主要取决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即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的因素是斑块的质而不是量[2,3]。目前,针对斑块易损性的研究仍无统一的客观标准。

  • 标签: 颈动脉狭窄率 动脉管腔狭窄 纤维帽 活化的巨噬细胞 脂质核心 狭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