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现状与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甲骨文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现状与重要性

陈静宜

太仓市经贸小学

一、枯燥的识字教育

提高小学识字效率一直是教育界追求的目标。但执教者为达目标而在设计环节中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导致本应有趣的识字教学带上了应试教育的特性。机械的拆分和编造毫无凭据的顺口溜成为传统教学场景中教师惯用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对于一些字形复杂,识记难度很大的易错字,教师单一地重复使用以上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我实习时,我曾听到老师在讲解“照”字时,只以简化字的字形为基础,先分析汉字的结构为上下结构。再将上半部分拆分为“日、刀、口、”,下半部分为“灬”,总共四个部分。接着造了一个句子“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滴了四点血”,让学生通过记住句子来记住汉字;又如“碧”字,拆分为“王、白、石”三个字,在此基础上编造顺口溜“王叔叔,穿着白衣服,站在石头上”。

我不禁想到:这样的解析明显地违反了汉字的美和内涵,荒唐而可笑,是在一长段时期内应试教育在教育体系内占主导,应运而生的识字法。

二、重要的识字教育

长期枯燥乏味的汉字教学,让每一个学生从一踏入学校大门之日起,就陷入了日复一日的对汉字的机械记忆中。进入一篇新的课文,首先要掌握的就是生字的读音和笔画,再或是近义词和多音字之类的延伸。掌握之后顺利完成作业和测试就大功告成了。

在这样的流程中,学生体会不到汉字的奇妙和趣味,自然也不会热爱识字这一环节。我将自己放在接受识字教学的学生的身份去感受差异,不禁有强烈的疑问,只是要教会他们记住每一课字词的任务吗?学生对文字本身的情感体验可以被忽视吗?刻板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如此普遍地运用于教学当中吗?

识字板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的一大重点,打好识字的基础,对学生之后的漫长的语文学习历程都会有深刻的影响。而为了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传统采用拆字法来进行记忆教学,剥离了音形义的一体化。 部编版语文低年级教材中,在识字教学模块里加入甲骨文的元素。一些教师在认识生字的环节中,也渐渐去反思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并加入象形文字和图像来辅助教学。但到目前为止,无论是甲骨文识字法还是借助字源字理和汉字的演变的识字法,都只能说是浅尝辄止。

三、甲骨文的识字教育

甲骨文识字法相比于传统的记忆型识字法,有优越性也有局限性。甲骨文识字法有机结合了汉字的过去和现在,呈现了汉字构成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在帮助学生记忆生字之外,附带了文化和审美教育的功用。

() 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学生的思维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感性体验的增加,语言更加丰富, 3-6 或 7 岁儿童的思维已经从直觉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甲骨文有“象形”的优势,如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中的图画色彩,其中的很多字形,还遗留着远古文字的构造。这些文字像一幅幅画一样展示在儿童面前,相较于简化字,更容易理解,也就是更容易发现汉字与汉字描绘的事物的联系。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年龄处在 6-7 岁,应该处于形象思维渐渐占主导的阶段,相比于抽象思维的年长的学生,他们对图像有着天生的敏感性和亲切感,兴趣也相对大一些。在图像、甲骨文和简化字之间构建形的联系,了解画是如何变成文字,笔画又是如何便得越来越简单,得到今天的简化字。运用这种带有趣味的从表象入手的识字法,学生愿意主动地去记忆汉字,提高识字效率。

从另一角度看,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掌握简单的汉字,才能为今后多年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甲骨文是汉字的根源,因此对应的简化字很多都是初级的字,其中一些字是其他字的字根,因此,这些字在低年级的课文中更常见。这一特性使甲骨文识字法本身就更适合于运用在启蒙阶段的低年级教学上。

甲骨文识字法同时顺应了上述两个过程,让学生在思维和知识的积累中保有连贯性。并在识字环节中使两者的阶段互相匹配,因此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是值得尝试的。

() 丰富汉字教育的内容

现行的某些识字教学法,围绕提升学生的识字率而展开,学生会读会写会解释一个字,就算过关了,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这些教学方式只有普及识字率这一基本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只了解了汉字的功用性,汉字的育人性大大削弱。甲骨文识字法由于其教法的融会贯通、追本求源,在启迪学生自主理解生字的同时,增添了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功用。人文教育是通过学习汉字蕴含的历史、文化和哲理,使学生的思想和认知都有不断地提升。审美教育是在汉字的教学中着重对学生进行欣赏美、鉴别美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古汉字的强大的育人性。汉字已经拥有完备的符号体系,这些符号留存了中华民族的古老的生活方式、古时的山川地貌、自然现象,乃至先人的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利用甲骨文学习汉字,学生可以了解古代的各方面知识。甲骨文除了是有效的传播知识的工具,它的存在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文化基础,因此,汉学家白乐桑评价中国文字是中国文化的遗传基因。甲骨文识字法将汉字的“源”和“流”比照分析、讲解造字的理据和汉字随着发展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会提到古人在创设文字时的想法和文字记录当时世界的面貌。我们在了解了祖先对世界的认知与思考后,反向便也彻底理解了这些简化字被使用的意义,辨清了各种汉字的用法,互相促进,建立起有条不紊的汉字学习网架。因此,我们在使用甲骨文识字法学习汉字的时候,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相比于单一的识字法,甲骨文识字法因其教育内容的多样性而更应该受到重视和推广。

四、总结

甲骨文识字法在启迪教育、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方面产生巨大的作用,这是现今流行的应试性识字法所不具备的特点。但教师在尝试通过引入甲骨文来帮助学生识别记忆汉字时,应该在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带动的同时,控制好度。同时也要考虑到甲骨文自身的局限性、甲骨文和简体字的联系不紧和对教学的手段、环境提出要求这些局限性。目前,甲骨文识字法在一线教学中普及的范围仍是很有限的,如若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更多的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明确的路来,发挥其可行性、转化其局限性。不过,无论采用何种识字方法都不能适应所有汉字的教学,甲骨文也是如此。教师应广泛利用甲骨文识字法结合其他文化方法,形成互补的理想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