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落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设计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3

例谈如何落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设计思路

邵倩倩

安徽省蚌埠铁路第三小学教育集团龙星实验小学   233000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可是现行部编版教材却是以单元组元,我们该怎样利用好现行的教材进行任务群学习呢?我做了一些尝试,下面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谈谈如何落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一任务群。

一、单元教材整体分析和学习任务群定位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本单元还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这是本套教材首次出现的综合性学习栏目。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要素是手机传统节日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课后练习分别是:

《古诗三首》: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纸的发明》: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传承下来了。

《赵州桥》假如你是导游,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综观整个单元,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单元可以定位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一发展型任务群。

之所以这样定位,是因为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定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的需要。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单元就是通过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查找、搜集课外资料,并进行信息整合,然后清楚得体地向他人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因此本单元可以定位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二、整体解读单元文本,设计单元情境任务

确定了单元学习任务群,了解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通览了本单元的习题和综合性学习,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确立本单元的情境任务——我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人。

在这个大的情境任务下,根据每一篇课文的文体特点、教学目标我们就可以确立每一课的子任务,用逐层推进的子任务来落实单元大任务。下面分别介绍四篇课文设计的子任务。

《古诗三首》:争做小小宣讲员——学校公众号准备推出传统节日宣讲系列报道,在全校招募小小宣讲员。

《纸的发明》争做小小解说员——博物馆准备推出“四大发明”系列展览,在全市招募小小解说员,本期招募的是造纸术解说员。

《赵州桥》:争做小小研究员——在故宫博物院有一个职业——研究员,他们研究国宝、修复国宝,今天请同学们也化身小小研究员,走进赵州桥,研究赵州桥,解密赵州桥,将这一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介绍给大家。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争做国宝代言人——《清明上河图》是名扬中外,请同学们为这幅画做代言人,将这幅画介绍给世界友人。

无论是单元大的情境任务还是每一课的子任务,我们在设计时都应该站在儿童的视角来考虑,设计的情境要贴近儿童的生活。这样才能让孩子不游离于情境之外,而是能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引导他们在任务驱动中完成语言运用、思维提升,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审美能力,建立文化自信。

三、围绕子任务,开展多样语文实践活动

每一课的子任务确立以后,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围绕子任务开展多样的活动。这里的活动是指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倾听、阅读、观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语言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活动设计应该注意以“语言为本”,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同时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文化自信,这样的渗透应该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总之,活动设计是形式,语言能力提升才是根本。下面结合每一篇课文谈谈如何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设计。

《古诗三首》一课围绕“争做小小宣讲员”这个子任务,设计了四项活动,分别是:

活动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传统节日

活动二:再读诗歌,找寻诗中的传统习俗

活动三:拓展诗歌,介绍诗中的传统习俗

活动四:丰富介绍形式,争做小小宣讲员

这四项活动,第一项落实了读通、读顺、读流利这一学习目标,第二项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检索信息、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当然在学生进行信息整理后进行汇报,训练的依然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学生汇报春节习俗的过程中,教师相机通过资料展示由桃符到对联的变化过程,跟同学们讲解最初的门神神荼、郁垒,元代以后的门神秦叔宝、尉迟恭,感受我国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愿望;讲解中国第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对联的平仄等,这既是对诗歌中习俗的丰富和补充,更是通过这样的补充,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学生汇报重阳习俗时,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古今重阳节的习俗变化,感受到传统节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学生依据诗句汇报清明节习俗有困难,有很多学生是从注释中了解到清明节的习俗是踏青和扫墓,此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欲断魂”的意思,通过“欲断魂”明白了行人失魂落魄、情绪低落是因为扫墓而回,心中有对先人的思念,先人的不舍。就这样在读诗句、找习俗、理解诗句、链接课外知识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走进了传统节日,了解了节日习俗,可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第三项活动是拓展诗歌,介绍诗歌中的习俗,这既是在落实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又是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会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第四项活动,丰富介绍形式,争做小小宣讲员,教师有意识地精选了手抄报、思维导图、书法作品、朗诵、歌曲、舞蹈等形式,这些形式喜闻乐见,又适合学生模仿、借鉴,为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成果展示指明了方向。

《纸的发明》一课围绕“争做小小解说员”这一子任务,设计了五项活动,分别是:

活动一:初读课文,初识文字记录史

活动二:再读课文,了解蔡伦造纸术

活动三:比较阅读,了解造纸术传承原因

活动四:竞聘小小讲解员

活动五:结合资料,了解古代科技领域成就

前三项活动,分别为:初读、再读、比较阅读,也就是通过阅读这一语文实践活动,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字记录历史,蔡伦到底是如何造纸的,蔡伦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这样的阅读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两次运用图表,一次运用鱼骨图作为支架,引导学生梳理信息,学习有顺序的得体表达,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当然这些活动的设计都是围绕本课的情境任务“争当小小解说员”展开,当学生通过阅读、梳理、探究、表达这些实践活动的训练后,老师出示第四项活动“竞聘小小解说员”,这样的竞聘任务落实应该水到渠成。在这一环节,老师将应聘分为三个部分:通史馆、科技馆、成就馆,这三馆分别对应的就是前面的三项活动,这既是小小解说员的应聘,也是在评价前三项教学是否已经真正落实,做到了课内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设计了评价量表,借助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在评价时引导学生提出指导意见,从而内化评价标准,把握评价尺度,在评价中学会评价,在评价中学会学习。第五项活动是课后选做题,这是一项拓展学习,也是一项综合性学习,通过这样的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同学们结合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讲解地动仪、指南针、圆周率等。这样的任务驱动引领学生走进了历史、了解了历史,展示了历史。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赵州桥》一课围绕“争做小小研究员”设计了七项活动,分别是:

活动一:借助资料,初步了解赵州桥

活动二:初读课文,整体了解赵州桥

活动三:再读第一自然段,填写赵州桥档案

活动四:再读第二自然段,绘制赵州桥图纸

活动五:再读第二自然段,解密赵州桥设计密码

活动六:再读第三自然段,美“话”赵州桥图纸

活动七:走进历史文化遗产,激发研究兴趣

一、二两项活动都是引导学生初步、整体了解赵州桥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只是采用的手段不同,一个是借助视频资料直观了解,一个是通过阅读文本形成初步印象。借助视频获取印象是培养学生倾听、提取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阅读文本是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检索信息、概括信息、梳理文本的能力。活动三——活动六都是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在学生做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学习和运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如活动三——再读第一自然段,填写赵州桥档案,第一自然段作者只用两句话就向我们传递了有关赵州桥的六大信息。学生通过填写档案,一目了然,此时教师适时总结,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介绍长城、介绍故宫、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这样的学习就将语言积累与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培养了审美能力,增强了文化自信。活动四和活动六,一个是再读第二自然段,绘制赵州桥图纸,一个是再读第三自然段,美“话”赵州桥图纸。无论完成哪一个任务,都是以阅读文本为基础,以语言学习为重点。在完成这第一项任务时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 ——  ”画出描写赵州桥样子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是围绕第二自然段中哪句话写的?这既是品读语言,也是在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学生在默读、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才能绘制出赵州桥的图样,所以说任务是驱动,要完成任务必须依靠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完成“美‘话’赵州桥图纸”这一任务时采用了两个小活动,活动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 ——  ”画出描写赵州桥美观的句子。活动2:想象画面,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美观”来写的?这两项活动都是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引导学生在阅读和想象中感受赵州桥的美观,同时还学习了作者是如何围绕“美观”来表达的。只有有了这样的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赵州桥的美,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赵州桥的美,才能真正完成“美话图纸”的任务。学生在美话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提升了审美创造能力,也水到渠成地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此时学生的敬佩之情,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这样的文化自信应该会深深烙印在心间。当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伟大,就会产生对古代文明的探索之意,此时教师设计了第七个小任务——走进历史文化遗产,激发研究兴趣,学生的研究兴趣会很浓厚。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围绕“我是国宝代言人”这一子任务,设计了三项活动:

活动一:设计国宝名片

活动二:探究国宝特点

活动三:我为国宝代言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课题下方有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说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根据阅读提示设计了两项活动,活动一旨在引领学生梳理信息,探究《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这一活动是为下面的代言做准备。同时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本文结构的特点,梳理文本、抓住名作的特点这个任务学生可以结合《纸的发明》《赵州桥》学到的方法进行梳理与探究,那就是找到中心句,再细品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清楚的。学生在交流时教师相机进行补充完善,让学生对这幅名作理解得更加深入,为后面的代言做足准备。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应该紧扣“实用性”的特点,结合日常生活创设真实的情境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中还要紧扣语文课的特点,采用相应的语文学习活动,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交流、搜集、整理信息等融为一体,还可以充分利用数字资源、跨媒介阅读等逐步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