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思政管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思政管理研究

王晗旭[1], 张紫薇[2]

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1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2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经济学类课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在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经济学类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其思政教育有其独特优势,在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起着独特作用。本文通过对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思政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缺乏科学有效的组织领导、课程思政内容缺乏系统化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开发不足及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管理策略建议,以期为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经济学 教学管理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合格公民。具体来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三个服务”,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始终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确保高校学生能够成为“有理想、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也包括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培育;既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和训练,也包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培养和塑造。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只有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只有坚持“三全育人”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对于高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师而言,课程思政教学可以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修养水平,同时还能增强自身的育人能力。经济学类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思想性和政治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到教学中去,将会给学生带来深刻且持久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践行能力。因此从长远来看,课程思政教学可以提高教师自身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修养水平。

二、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思政现状及存在问题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育人模式,目前在国内各大高校中开展的如火如荼。但目前国内的课程思政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缺乏科学有效的组织领导。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及众多教师,而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协调,使得部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不高;第二,课程思政内容缺乏系统化设计。由于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不到位,部分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时重“思”轻“教”,使得部分专业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第三,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开发不足。各高校在开展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典型案例、教学素材等资源的挖掘;第四,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部分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采用了“多维评价”的评价方法,而这些评价方法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行为的认识和看法。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制定考核评价机制就成为了影响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因素。

三、对策与建议

高校作为我国培养经济类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必须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来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要想提高经济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学校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性,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应包括领导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其次,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在经济学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包括立足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正面教育和反面警示相结合、坚持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相统一、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等。最后,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把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去。第二,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引导和熏陶。第三,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培养,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对课程思政资源进行研究和开发,充分挖掘学科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其次应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知识内容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第三应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实践平台的作用。通过开展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学术研讨、专题讲座、论坛等活动将实践平台的功用进一步提高;第四应完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教师应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来构建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并且在进行考核评价时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参考文献:

[1]杨玉敬.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现状及优化思路[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12):73-77.
[2]肖攀,苏静,何鑫.课程思政视角下经济类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 教育现代化, 2020(7):42-44.

[3]新华社.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1).

[4]何地,王姝涵,王翰博.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经济学专业课程为例[J].辽宁经济,2022(07):86-89.

[5]何德萍.高校经济学课程思政融合问题研究.中国新通信[J].2020,22(12):169.

[6]高千惠.“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08):28-30.

[7]栗小丹.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6):105-106.

[8]孙亚南,王兴芬,张月.高校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与实践指向[J].教育观察.2019,8(31):128-130.

[9]李翔,努尔娅·阿布都热合曼.高校经济学教学课程思政的探讨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J].教育观察.2019,8(19):18-19+22.

[10]孙海云,赵晓宇.高校课程思政在运输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现路径[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05):106-108.

[11]赵瑛.应用本科经济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0(10): 240-241.

[12]陶韶菁,陈镇喜.课程思政专业性和思政性的相统一相促进:以经济学类课程为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28-134.

作者简介:王晗旭(1996年),满族,女,籍贯辽宁省丹东市,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校经济学教育模式、问题及改革思路研究

张紫薇(1992年),汉族,女,籍贯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管理与发展战略,高校育人模式改革与创新

基金项目:本研究系2022年度辽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思政管理研究》(项目编号:JG2022KCSZ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