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巧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何海华

扶绥县新宁镇第二小学,广西 崇左 532199

摘要:新课程,新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再只是数学理论知识的“教与学”,而是通过引导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究思考,再提出新问题并自主探究,从而由学生感受及内化吸收相关的数学知识点。在这过程中,问题情境是激发小学生自主探究及内化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实现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

0 引言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善于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好玩好动的年龄性格特征,在数学课堂上组织多样有趣的学习活动,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投入问题探究学习的兴趣,发散思维、拓宽思维以及发展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完善、挑战、突破与提升,为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问题情境故事化让数学思维有趣发散

爱听故事是每个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新事物,对于新奇有趣的数学知识,具备很强的好奇心、探索欲。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两个特征,借助趣味性强的数学活动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打造互动性强、氛围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舞台,带领学生走进故事情节中,从根本上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根据展现的数学现象,主动思考分析涉及的数学问题,拓展数学思维,挖掘数学知识深层次内涵,发现数学学科的魅力,实现爱上数学这门学科。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小数加减法”一课时,小数点对齐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一,结合这一知识点的特征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在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淘气买文具故事,然后,教师就可以展示淘气买几种文具付款时的计算结果,当小数点不对齐时计算结果不对,闹了个大笑话,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计算兴趣。扭转传统枯燥反复单一的计算技能练习训练模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体验数学计算神奇有趣的魅力。

2 立足生活经验,问题情境生活让数学思维日常化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点都是浅显易懂的,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材中的知识点编排与展示都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是生活中常见、可用得上的知识。所以教师在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时,更要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与思维发展需求,符合学生认知与兴趣爱好,才能让设计的问题情境更合适、富有趣味性,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并引起共鸣。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同,兴趣爱好及关注点也不相同,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更喜爱“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高年级的学生则更喜欢身边发生的时事热点类事件。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动态把握,让知识点融入生活化元素或生活经验实例。例如,在《百分数的意义》一课讲授时,教学目标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感受百分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同时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引爆数学课堂,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很好培养。

3 利用游戏活动,问题情境趣味化让数学思维更完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贪玩好动,且非常喜欢游戏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游戏活动来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把学习新知和游戏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自我探索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年级下册“三角形以角的分类”时,我设计了一个“猜三角形”的游戏:课件出示遮住另外两个角,只出示一个角,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了新知识,也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整节课学生在游戏“猜三角形”的活动中不断地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完成了自我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一次完整的数学思维学习过程。

4 动手实验操作,问题情境活动化让思维更活跃

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就得不到发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获取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而是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自主的去探究,并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参与观察、实验、操作、交流思考等活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在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操作活动,放手让学生操作,让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时,我创设了一个便于学生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四人小组合作摆放小方块,摆放好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把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整个过程都让学生自己实践操作,使他们经历摆放物体、观察物体、还有你说我摆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知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解决了所学的知识,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5 制造悬念,问题情境悬疑化,引发数学思维

“学贵存疑”,小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喜欢寻根问底,如果数学课堂上,能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新知识、新方法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教师顺势展开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节时,一开始,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悬念:老师出示如下一组算式,999×9+999=? 138×27+73×138=? 108×125=? 98×46=?提出老师和全班同学比赛,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当有的同学才刚刚开始计算时,我已经说出了计算结果。这时学生都很惊奇,我顺势导入新课:你们想不想也这么快就算出结果?学生迫切想找到计算方法,让学生带着悬疑去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格外浓厚。每个学生都处于求知的迫切之中,学生就乐意去主动动脑思考,探究学习,一开始就有把数学课堂引爆的趋势,课堂氛围生动有趣,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6 注重过程评价,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抛出问题并让小学生思考解答的教学模式,其效果是难以通过书面考试成绩体现出来的,如果只关注考试成绩将难以保证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注重教学活动开展过程的评价考核设计,将学生参与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积极性,及知识吸收程度量化融入课堂评价中,促进教师了解学生课堂中对数学知识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创设的问题情境,确保有效性。例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教学活动中,在学生展示自己用三根木棒所拼的三角形时,我既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拼的,能不能拼成三角形,为什么?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对学生的说法进行评价,这样通过评价加深学生对于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加深记忆,对于未能想出结果的同学,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既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生动有趣。

7 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问题情境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拓展提升有极大促进作用,教师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学策略优化改进,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实现素质能力全方面提升,为今后数学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此论文为扶绥县新宁镇第二小学实施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问题导学提升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立项号2021C74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