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劳动实践培育劳动精神的策略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基于劳动实践培育劳动精神的策略初探

陈碧汝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大唐街道大唐初级中学,浙江 诸暨 311800

摘要:劳动精神是以"劳动"为基础、以"劳动创造美"为目标,由劳动者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劳动精神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劳动教育是实现劳动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积极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会、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学校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

关键词:劳动精神;劳动教育;劳动能力

一、引言

在我国,劳动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存在于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中。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实践都能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出各自的劳动精神。比如在普通劳动者中,他们可能更看重的是通过劳动来解决生存问题,而不是通过劳动来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在脑力劳动者中,他们更注重个人兴趣爱好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不是通过劳动来满足个人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劳动精神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使其成为适应时代发展、具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制定劳动实践计划的原则和方法

在开展劳动实践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劳动实践计划。制定劳动实践计划时,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来。制定劳动实践计划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等,确定劳动实践目标。比如:在进行种植活动前,可要求学生做好一份种植计划表,包括品种选择、播种数量等,并写出自己的劳动感想。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合理安排劳动实践活动。例如:在进行种植活动前,可以要求学生画一张属于自己的"成长足迹"图。根据成长足迹图,可以将实践活动分类。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劳动实践计划,明确劳动实践的目标。

三、基于劳动实践培育劳动精神的策略

(一)制定劳动实践计划的原则和方法

在制定劳动实践计划时,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劳动实践项目。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劳动实践计划。在制定劳动实践计划时要以学校和教师为主导与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将学校和社会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以提升劳动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劳动内容和形式。在制定劳动实践计划时还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重点,将劳动实践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实践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涵。

(二)设计劳动实践任务的要求和技巧

劳动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劳动实践,因此,要充分发挥劳动实践对培育学生劳动精神的作用,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乐趣,强化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收获快乐呢?在设计任务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二是从实际出发。任务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充分考虑其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三是立足当前。要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要努力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各班级等各方的积极性,使其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实践环境。

(三)实施劳动实践活动的具体策略

基于劳动实践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劳动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格局,将劳动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建立劳动实践活动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对学生日常劳动表现、社会劳动实践、个人自主学习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要将劳动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激发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家校共育。

四、结论

劳动精神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理念。劳动精神作为劳动教育的灵魂,它既是人们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又是对劳动者的行为准则和要求。我们要将劳动精神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通过学科教学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品质。将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相融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与技能。通过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劳动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自身价值。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学校"协同育人的作用。在家庭中要利用家庭资源开展"生活课堂"活动;在社区中要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社会课堂"活动;在学校中要利用学校资源开展"校园课堂"活动。通过这三个方面共同配合、协同育人,发挥家庭、社区、学校各自优势,从而实现三方协作、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勤,袁敏.基于新时代劳动精神培育的专业思政探索与实践——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22,16(02):49-53+72.

[2]张雅倩. 初中生劳动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