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6
/ 2

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研究

余佳莹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第五小学 3173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教育教学领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注重文化课程的教育,也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教育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素养提升均有着重要作用。而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的过程中,家庭因素对提升劳动教育成效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对如何开展体验式家庭劳动教育进行讨论,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关键词:小学;家庭劳动教育;体验式;方法措施

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以观察、参与、创新三个方面为核心,教师在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将教育目光局限于学校或者课堂教学中,而是应当将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将口头的劳动教育与劳动体验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家庭生活有机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劳动氛围中轻松地实现劳动意识的养成和劳动技能的掌握,进而为学生更为全面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

一、开展家庭生活劳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

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关系,而家庭生活是学生主要的生活内容,因此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为小学劳动教育与家庭活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展开体验式家庭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劳动精神,促使孩子在真实的家庭生活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积极地劳动意识。

例如,在开展家庭生活劳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学生多承担家务,让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家庭劳动中实现提升。而对于一些性格懒散、不愿劳动的学生,教师可以与家长共同给学生制定专门的家庭劳动计划,以趣味化、激励性的方式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劳动当中,让孩子在劳动中感知父母的辛苦,如此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还能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加深学生对劳动精神的理解,从而为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劳动能力

之所以要在小学阶段展开劳动教育,其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劳动仅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展开体验式家庭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充分的参与劳动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身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促进自身劳动素养的切实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家庭劳动作业,一则能够有效提升家长的劳动教育能力,二则也能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家庭劳动情况。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帮着妈妈包饺子的寒假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给家人准备年夜饭,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厨艺”,又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从而实现体验式家庭劳动教育要求。再如,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与父母一起利用废旧材料做收纳盒的作业,让学生在与父母的合作中体会动手劳动的乐趣,如此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家庭劳动频率,践行优秀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不仅要促使学生形成劳动意识、掌握劳动技能,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劳动学会思考,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感知优秀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因此在展开体验式家庭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当加强对孩子的家庭劳动频率,甚至也可以适时给孩子增加劳动难度,从而让孩子在反复的实践中激发孩子的劳动积极性,践行优秀的劳动精神。

例如,在“节约用水”的家庭劳动教育中,家长可以根据此项主题给孩子设计长期劳动实践任务,即让孩子统计自家每一周、每一个月、每一个极度以及每一年的用水量和水费缴纳情况。如一个月的实践任务完成之后,家长可以将孩子的统计情况发送到班级学习群中进行分享,再将其中其他家庭这一段时间的用水情况罗列出来,让孩子将自家用水情况与同学家的用水情况进行对比,并在对比数据的过程中思考在下一阶段如何节约用水。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要根据家中每一处用水的情况进行观察,总结出自家浪费水的具体行为,并提出相应的节水计划。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家庭劳动教育得以长效化的实施,也让学生在更为完整化、系统化、结构化、持续化的体验式家庭劳动教育中实现了长足发展,既促进了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又体现了劳动教育的积极价值。

四、组织家庭劳动评价,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评价是帮助学生实现查漏补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明确之后努力方向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展开体验式家庭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当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评价,让孩子在积极、正向的评价中产生劳动信息,在信心的推动下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良好的劳动习惯中获得全面提升。

例如,在“变废为宝”的主题劳动教育结束之后,家长就可以对孩子在这一主题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首先,家长可以让孩子对自己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手工作品进行自评,说一说自己制作每一样物品时的想法,用到了哪些废旧材料,这些废旧材料是如何得到的等等。之后,家长可以在孩子“自我评价”的过程中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在孩子面前“示弱”,让孩子根据家长的问题进行解答。在孩子“自我评价”结束之后,家长就可以结合孩子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孩子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发朋友圈”的方式展示孩子的作品,在无形当中激发孩子的劳动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孩子的劳动信心,也促使了孩子劳动习惯的养成,这对孩子未来的良好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无论是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精神还是劳动习惯,都是建立在学生对劳动活动真实参与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形成的[2]。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广大教师以及家长也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究着各种有效的劳动教育模式。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良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将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有机集合,不仅能够使小学生的劳动能力得到培养,也能促使其劳动质量的改善,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宏艳,耿雅倩.新时代家庭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启示[J].中华家教,2022(06).

[2]马智虎,陈海英.家校共育  落实劳动实践——家校共育下的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探究[J].学周刊,2022(1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