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1
/ 2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讨

李莉莉

吉林省扶余市蔡家沟镇中心小学  吉林省扶余市  131204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学生的学习任务也越来越重,在小学阶段,科学课程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掌握,而不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那么其便会影响到学生科学思维的建立。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

引言: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突破已有的思想束缚,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提出新观念、新设想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新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一、注重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机械》这一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做小实验来探究齿轮与链轮的工作原理。首先,教师给学生准备好齿轮、链轮和螺丝刀等工具。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零件材料,如螺母、螺钉。其次,教师可让学生收集一些木块、铁丝和钢条等材料。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把木块和铁丝固定在一起制成齿轮和链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掌握齿轮与链轮工作原理以及简单机械的运动规律。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学科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探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比如在学习《空气》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空气,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成分、存在形式、变化规律等。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组实验,把空气中的不同物质进行分离,从而验证空气中有哪些物质。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然后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通过实验去验证实验结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能力[2]。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还能增强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还要注意让问题有层次性。比如在《生命的诞生》一课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相应问题:生命是怎样产生的?生命从何而来?有没有什么标志可以表明它诞生了?等等。这些问题比较基础且简单,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探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小学科学教学效果不佳,对此教师要积极探索解决措施,以更好地促进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提升。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植物的生长”这一课时,其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教师可令学生将两个相同的植物放在一起进行培养。首先,教师将其中一个植物放在阳光下进行照射,另一个植物放在黑暗处进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将两个植物拿出来观察,发现它们的生长状态不一样。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原来是光线的照射使植物的根系发生了变化。教师就将这一发现告诉学生,这就是“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大胆质疑的学习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四、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3]。如在教学“物质变化”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冰”与“水”、“固体”与“液体”、“冰”与“固体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并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上述关系。例如在学习《水》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喝水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要引导他们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当水发生变化时,是因为温度变了还是因为质量发生变化?是因为压力变了还是体积变了?当水发生变化时,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特点?这些问题都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会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科学课程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观察、去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他们才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阿彻. 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刍议[J]. 小学生(中旬刊),2023,(03):130-132.

[2]王建辉.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 名师在线,2022,(07):64-66.

[3]朱媛媛.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 新课程,2021,(2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