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招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3
/ 2

网络招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包志成,燕语一诺

南昌工学院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育人工作的落实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开始,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意识渗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优化学生管理工作,让学生树立更强的进取目标,积极学习提升。“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就业与管理工作的落实,要进一步提高针对性,扩大就业教育服务面。尤其是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及高校扩招工作的落实,使得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步增加。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为874万人,2021年达到了909万人,而到了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1076万。如此庞大的就业数量,需要高校重视学生就业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系统化研究。缓解学生就业困难,并对社会上存在的用工荒问题有效研究,进一步提升高校就业与管理工作的系统针对性,确保高校毕业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及专业特长,更加谨慎地选择职业方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实现更好的晋升发展。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就业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近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就业工作持续关注,多次作出工作部署。在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大大会上,将就业工作作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写进了报告,明确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二十大报告在就业工作上,一方面释放了强化就业优先的积极信号,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主动对接经济发展需求,为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提供坚强支撑。

一、网络招聘的概念

招聘是指在某一时期内,能够吸引一定数量符合岗位条件的应聘人员,鼓励其应聘到某个用人单位任职的过程。用人单位根据其人力资源规划,广泛吸引合适的人才到用人单位应聘,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确定人才需求。用人单位的这些职位的发布目的在于寻找合格的申请人,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应聘者会去应聘这个工作岗位是因为他们对这个工作岗位感兴趣,并具有胜任这个岗位的资格。求职者一旦与招聘方口头或书面约定下一步如何开始,就意味着招聘工作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选拔工作的展开。招聘以招聘人员的来源为主,采取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两种形式。所谓内部招聘,就是主要通过内部员工的晋升来解决用人单位出现岗位空缺时的招聘问题。外部招聘是对符合职位空缺条件的应聘人员,在用人单位外部众多的应聘人员中,按照一定的标准择优录用的招聘方式。在外部招聘中,网络招聘是当前互联网时代招聘的一种常用方式。

二、当前校园网络招聘的痛点分析

(一)网络招聘效果弱于线下招聘

高校毕业生求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也是当代大学生中常见的“慢就业”“懒就业”的特点所导致的,相比较校园线下招聘易组织统计、成功率高、雇主比毕业生更主动等特点,网络招聘更适合于具有较强就业意愿的毕业生,而对处于“犹豫不决”与“懒就业”的学生吸引力并不大,而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强招聘平台宣传推广,优化提升毕业生的使用感受,而且还需要高校加强就业教育,培养学生对于网络招聘的使用习惯。

(二)就业与管理工作存在滞后性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更新频率大大加快,各企事业单位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但高校就业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依然停留在传统模式下,仅关注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对学生整体就业质量、就业之后的晋升发展并不十分关注,学校就业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存在滞后性,影响了学生就业的整体质量。

(三)雇主资质难辨

在招聘平台的商业化进程中,越加突出对其作为大额招聘服务购买方——雇主需要的重视,不断为其优化服务,推出新的功能,而逐渐放松或忽视了对雇主资质的核查,不断降低审核资质材料的要求,这也就给部分机构冒用、盗用一些正规企业资质入驻平台、发布和实际工作内容不符的招聘信息提供了机会,比如很多下游子公司甚至仅是项目合作的其他公司都可以打着总公司的旗号入驻平台,尽管这一情况在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等由政府主办的平台上较少见,但也存在部分招聘信息发布、修改、更新不及时等问题。

三、网络招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用人单位层面

用人单位作为网络招聘的主体之一,应该在结合自身单位的实际情况下,明辨性地选择合法、安全的人才招聘平台,发布符合单位需求的真实可靠的招聘信息,并注重招聘信息的更新和完善,以免出现滞后性。同时,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充分运用招聘平台的多样化功能,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与求职者的求职交流,以便于更好地掌握求职者的意向和动态,促进招聘的顺利开展和找到心仪的员工。此外,用人单位还应与国内知名招聘平台洽谈,强化社会责任,共同建立健全网上招聘管理制度。

(二)实施“高校-家庭-企业”就业培育协同机制

促进毕业生就业是高校“一盘棋”工作,高校要积极构建就业培育协同机制。家庭的期待和价值观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择业方向。高校要督促各班辅导员班主任加强与学生家庭密切沟通联系,积极构建家校服务网络,鼓励家长参与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念的引导,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及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青春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施展才华、建功立业。高校和社会属于就业供需两端,二者互利共赢、相互依存。学校要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制定出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具有院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协同就业机制,聘请与学校学科专业对口的行业职场精英担任大学生校外生涯导师,在研学基地组织学生学习职业课程,深化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和职业探索,增强行业的熟知度和吸引力,搭建快捷有效的就业渠道。

(三)以生为本,不断扩大就业服务市场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就业教育与指导工作要体现综合服务性价值,一方面指引学生多途径收集就业信息,开阔学生选择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教会学生对一些就业信息有效遴选,科学判断,避免让学生盲目求职,浪费时间精力。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坚持客观公正,既要让他们对瞬息万变的就业环境有效理解,又要让学生保持就业初心,与校内教师做好沟通工作。另外还要发挥好党员干部及学生家长的辅助作用。让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对学生的就业心态有效了解,把握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些思想异动。家长做好支持工作,稳定学生求职心态。多管齐下,为学生就业、教育、创业服务工作的落实有力引导。在专业技能层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行业发展分析,对自己的求职方向、求职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结束语

高校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充电”,提升自身核心就业能力,充分发挥网络招聘的优势,实现资源最大化的合理配置,同时不断完善自己,以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除此之外,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还需要提高防范意识,避免在线上求职过程中的上当受骗现象。网络招聘平台的功能和监管机制不断完善,有利于保证招聘质量,服务好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实现共赢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明霞.网络招聘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

[2]陈昱.互联网SNS模式下美国大学就业服务系统发展研究[J].长江丛刊,2019,(02):147-148.

[3]罗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0):23-24.

[4]肖云鹏,戴天骥,吴欣虹,王蓉.以招聘就业大数据为基础反馈教学的“校企学”服务模式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5):35+158.

[5]许瑜铭.“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路径改革探索研究[D].郑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