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检查与CT血管造影的影像表现探究分析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3
/ 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检查与CT血管造影的影像表现探究分析研究

张强   ,高洁

昌吉市人民医院  831100

【摘要】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检查与CT血管造影的影像表现,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危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8月我院神经科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7d内进行超声以及CT血管造影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检查与CT血管造影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基于Kappa进行一致性检验,同时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年龄、吸烟等危险性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位于颈总动脉窦部,斑块无一致性信号,可见低、强、强弱不等回声信号。超声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阴性预测值为92.86%(22/28),CT血管造影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阴性预测值为95.45%(21/22)。两组数据有良好一致性,Kappa值为0.8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在高血脂、糖尿病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多因素回归性分析结果进行研究,提示高血脂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性因素。结论 超声检查以及CT血管造影均可应用于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检查中,且高血脂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性因素。临床需通过合理调控血脂水平,指导合理饮食以及规律生活等方式,预防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或其他血管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CT血管造影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而言,受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因素影响,导致颅内动脉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狭窄或闭塞问题,甚至导致脑组织血供受到影响,因长时间缺血、缺氧因素影响导致患者神经功能受到损伤[1],表现出典型的病理生理学改变[2-3]。有报道显示[4-5]: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近年来首位致死性疾病,本病预后效果差,脑卒中后常伴随偏瘫、认知功能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对患者身心健康状态有非常不良的影响。有报道中显示,高血脂症导致患者体内脂代谢异常,可能因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式导致患者的血管狭窄并影响血流动力学,最终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产生[6]。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临床如何尽早实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并积极进行临床干预,成为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的一项课题。因此,为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检查与CT血管造影的影像表现,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危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本研究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8月我院神经科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取得了满意的研究结论,现汇总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8月我院神经科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纳入研究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均为急性发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病灶性,经脑部MRI以及CT检查确诊为责任梗死病灶。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7d内进行超声以及CT血管造影检查。研究内容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献血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7d内进行超声以及CT血管造影检查。超声检查方法为:检测仪器为GE超声检查仪,工作探头频率设置为7.0~10.0MHz,患者取仰卧体位,颈后加垫软枕,偏头状态下自颈动脉近心端开始进行检查,遵循自下至上原则对远心端进行扫描,触及颈内外动脉、颈总动脉以及分叉,对内径参数进行记录,同时对动脉对称性以及狭窄程度进行分析,在颈动脉近膨大的部位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进行测定与记录,将该参数≥1.5mm且凸出至血管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诊断依据。CT血管造影检查方法为:检测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 64排CT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体位,扫描自主动脉开始至颅底Wills动脉环为止,基于双筒高压注射器对对比剂进行注射,对比剂标准为300.0mg/ml欧乃派克,注射速率按照4.0ml/s标准控制。扫描参数如下:管电压控制为120kV,管电流控制为120mA,工作矩阵为512*512,扫描层厚为5.0mm,层间距控制为5.0mm,基于工作站对扫描图像进行重建,层厚按照2.0mnm标准控制,将颈动脉狭窄程度作为判定依据,轻度狭窄为≤29%,中度狭窄为30%~69%,重度狭窄为70%以上。

1.3 观察指标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检查与CT血管造影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基于Kappa进行一致性检验,同时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年龄、吸烟等危险性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性因素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用%、表示,检验方法分别为χ2t检验,统计学软件为SPSS20.0,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与CT血管造影影像表现对比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位于颈总动脉窦部,斑块无一致性信号,可见低、强、强弱不等回声信号。超声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阴性预测值为92.86%(22/28),CT血管造影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阴性预测值为91.30%(42/46)。两组数据有良好一致性,Kappa值为0.867。如下表(见表1)所示。

表1:超声检查与CT血管造影检测结果对比表

CT血管造影结果

超声检查结果

合计

斑块阴性

斑块阳性

斑块阴性

52

4

56

斑块阳性

2

42

44

合计

54

46

100

2.2 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在高血脂、糖尿病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如下表(见表2)所示。

表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性因素分析结果示意表

危险因素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P

高血压

75

42

33

0.511

0.841

25

15

10

高血脂

40

5

35

12.073

0.000

60

35

25

糖尿病

31

3

28

15.585

0.000

69

44

25

吸烟

33

20

13

1.183

0.965

67

37

30

2.3 多因素分析结果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多因素回归性分析结果进行研究,提示高血脂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性因素。如下表(见表3)所示。

表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性多因素分析结果示意表

因素

标准误

Wald

P

OR(95%置信区间)

高血脂

0.190

45.456

<0.001

3.600(2.481~5.235)

糖尿病

0.331

15.535

0.356

2.016(1.141~2.596)

3 讨论

   在CT血管造影检查下,能够充分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内膜-中层厚度[7],评估是否形成斑块并对斑块大小进行准确判断,同时提示斑块发生部位以及影响范围,在血管超声检查过程中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异常变化以及局部组织血流灌注变化,为临床对此类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8-9]。同时,CT血管造影通过最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技术以及多平面重组技术的综合应用,有效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支持对动脉管腔的粪便,能够准确描述受检对象动脉狭窄程度以及狭窄性质,从而支持对缺血性脑卒中危险程度的准确判定[10]。本次研究中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位于颈总动脉窦部,斑块无一致性信号,可见低、强、强弱不等回声信号。超声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阴性预测值为92.86%(22/28),CT血管造影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阴性预测值为91.30%(42/46)。两组数据有良好一致性,Kappa值为0.867。分析认为,与CT血管造影技术相对比,超声检查能够在不同体位下重复开展,以促进准确性的提高,再进行颈部实时血管超声成像局部放大,提高对小斑块的敏感性水平,这对于临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准确筛查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性因素的调查分析过程中数据显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在高血脂、糖尿病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多因素回归性分析结果进行研究,提示高血脂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性因素。有报道中提示,早期空腹血糖受损阶段人群及2型糖尿病患者IMT增厚危险因素中高血糖为其中之一。 糖尿病会移动巨噬细胞并通过极化作用对因子途径予以抑制,并经由糖基化终产物途径、胰岛素抵抗、激活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与泛素- 蛋白酶体系统等机制诱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还有报道中显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中,血脂异常是独立的危险性因素。TC、TG以及LDL-L可能通过脂质沉积的方式导致CAS产生,同时氧化应激反应以及凝血因子激活同样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的关键机制。除此以外,HDL-C肯恩通过外周转运脂质至肝脏并通过转化反应的方式降低患者血液中TC以及转化无水平,并对活性氧成分以及细胞黏附因子产生影响。从这一角度上来说,预防LDL-C过氧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迟并阻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进程。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超声检查以及CT血管造影均可应用于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检查中,且高血脂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性因素。临床需通过合理调控血脂水平,指导合理饮食以及规律生活等方式,预防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或其他血管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文,任翠龙,孙艳霞. 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诊断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22,24(8):598-602.

[2] 王明月,张蕾,包晶晶,等. 多普勒超声与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临床研究[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1,37(11):1215-1218.

[3] 蒋雪莹. 超微血管成像(SMI)与超声造影(CEUS)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J]. 中国标准化,2022(12):193-195.

[4] 杜光菊. 高频超声技术在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效果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2022,25(7):187-189,198.

[5] 李晓蕾. 超微血流成像与超声造影成像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诊断价值[J]. 医疗装备,2022,35(9):20-22.

[6] 施秀荣,张渊,单君,等. 超微血管成像及超声造影技术评价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J].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21,39(1):87-90.

[7] 何伟波. 超声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有效性比照观察[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2,6(8):22-24.

[8] 刘晓冬,马芳,许继梅,等. 超微血流成像与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一致性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22,20(6):66-69.

[9] 刘刚,江玲,孙伟.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缺血性改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特征的评估价值[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1,25(17):52-56.

[10] 臧艳芳,袁振林,董军见,等. 超声、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2020,18(5):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