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预检分诊标准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3
/ 2

急诊预检分诊标准与实践

郑秉星,张庆韦,冯路路

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 056001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预检分诊的相关标准和具体临床实践情况对分诊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21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620例急诊内外科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表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0例。其中对照组的患者接受常规接诊治疗管理模式,而观察组患者则接受急诊预诊分诊管理系统。对比两组患者对急诊工作的整体满意度、诊疗挂号的时长、诊疗准确度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分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且急诊预诊分诊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整体的工作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疗时采用急诊预检分诊工作模式,能够有效地缩短患者挂号时间,避免更严重的意外事件的出现,能够有效地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诊;预检分诊;分诊质量

急诊工作中预检分诊工作质量直接反映整个医院的整体救治水平。每天医院会接收大量的急诊患者,但由于未对患者进行明确的等级划分,造成本就紧缺的医疗资源利用率低下。预检分诊是急诊工作的首要环节,但现如今我国护理资源日益稀缺,需要合理的配置现有的人力储备才能够保证既定的护理质量目标。预检分诊工作能够有效地控制院内传染病的扩散范围,防止造成进一步的交叉感染,为患者带去更好的诊疗服务体验。鉴于此,本次实验选取了我院收治的急诊患者共计620例,对开展不同的诊疗工作干预方案,现将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21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620例急诊内外科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表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68例女性患者142例,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43.36±8.57)岁,就诊次数1—4次,平均就诊(2.14±0.74)次;对照组男性患者172例,女性患者138例,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52.57±4.72)岁,就诊次数1—4次,平均就诊(2.14±0.74)次。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对比后无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预检分诊岗位排班制,每班有固定的人员,固定的班次进行上班值勤,对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对于重症的患者要密切观察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1]

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的预检分诊就诊制度,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1)采用智能急诊预检分诊信息化的系统,根据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在线评估。记录患者发病时间、主诉、个人史、既往史等相关分诊信息。以此来对患者的病情实施定性分级,不断对患者的病情等级进行细化分类,从而决定患者的后期就诊区域。对于普通诊疗区域的患者每1小时开展1次病情评估,而对于重症区域的患者要在半小时之内进行病情评估,对于危重症的患者连接心电监护仪时刻监测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情况[2]。(2)合理配置现有的人力资源。传统的排班方式可能会由于人力资源不足,从而导致责任护士简化前期评估流程,造成评估不全面或者二次评估等问题。基于该现状在预检分诊区域设置2名岗位,采用新老搭配的工作模式,合理配置分诊护士和助诊护士的排班。开展三班倒的模式,确保分诊护士24h全天在岗,而助诊护士可以在每天繁忙时间段进行辅助工作,确保有2名护士在岗工作[3]。(3)加强预检分诊岗位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预检分诊的护士需要具备扎实的专科护理知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敏锐的病情观察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意识。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挂号等待时间、意外事件发生率和跌倒,坠床等情况进行统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统计两组患者的就诊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将以上所采集到的各项数据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运用(x±s)表示,t检验。认为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两组患者分诊挂号时长、分诊准确率对比表[n,(x±s)]

组别

例数

分诊挂号时长(min)

分诊准确度(%)

对照组

310

12.21±1.43

236(76.12)

观察组

310

5.63±2.31

287(92.58)

t

10.246

8.573

P

0.002

0.003

表2两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对比表[n,%]

组别

例数

坠床

跌倒

紧急抢救

总发生率

对照组

310

5

4

7

5.16%

观察组

310

2

1

2

1.61%

X2

13.426

P

0.003

表3两组患者分诊工作满意度对比表[n,%]

组别

例数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有效率

对照组

310

165

134

11

96.45%

观察组

310

223

85

2

99.35%

X2

9.748

P

0.003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的频频发生,急诊科室的工作量也在逐渐加大。面对众多的急诊患者现有的急诊医疗资源已逐渐失去平衡,人力和物力资源也变得更加紧缺。以往常规的就诊方式多由分诊的护士或者值班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询问再开展治疗,这就造成患者等待时间过长,有可能会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造成漏诊或误诊

[4-5]。鉴于此,要提高急诊预检分诊工作的有效率能够采用预检分诊系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之后对患者进行病情分级,从而提高分诊的准确率,缩短分诊的时间,避免分诊失误的情况。

随着急诊预检分诊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更好地配置预检分诊人员的资源,缩短了患者分诊时间,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的实践运用。

参考文献:

[1]邓霞,吴耀彩.优化护理流程在急诊预检分诊护理质量提升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18):87-89.

[2]刘瑾瑜.急诊预检分诊智能化系统管理急诊预检分诊影响[J].安徽医专学报,2022,21(01):11-12.

[3]周炜.国内急诊预检分诊信息化管理的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8,32(13):18-20.

[4]萧佩仪.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在患者分诊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11):147-149.

[5]王芳,刘训华,陈维进,黄娅娟.急诊临床信息管理系统预检分诊优化就医流程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7,24(09):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