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模式提高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母乳喂养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3
/ 2

【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模式提高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母乳喂养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方法:研究以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为观察对象,从2022年3月-2023年2月间筛取30例进入研究,入组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一组实行集束化护理(观察组,n=15),一组实行常规护理(对照组,n=15),对比不同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中产妇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产妇产褥病、失血性休克、生殖道感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6.67%(1/15)低于对照组20.00%(3/15),(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母乳喂养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推荐参考使用。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模式;宫缩乏力;产后出血;产妇母乳喂养率;并发症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是产妇分娩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一定的病死率。产妇对分娩的恐惧、紧张情绪,产程时间过长、羊水过多等因素均是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主要诱因。对于此类产妇,需要加强护理干预,以实现产后出血的有效防治。集束化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主张针对护理对象实现全过程护理指导,以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促进病情转归。研究由此角度出发,就集束化护理模式的临床实践成效展开分析,以观察对象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30例进行分组、对照探讨,过程、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以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为观察对象,从2022年3月-2023年2月间筛取30例进入研究,入组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一组实行集束化护理(观察组,n=15),一组实行常规护理(对照组,n=15)。观察组中,产妇年龄23-35岁,平均(28.10±1.45)岁,孕龄39-41周,平均(39.02±0.55)周;对照组中,产妇年龄24-35岁,平均(28.15±1.43)岁,孕龄39-41周,平均(39.10±0.59)周;将产妇各项基础资料输入计算机,经统计学分析,所得结果表明,组间差异无意义,统计学结果可比较(p>0.05)。纳入标准:①基线资料完成;②自愿参与研究;③生命体征稳定。排除标准:①产后严重出血,需立即治疗产妇;②不能完全配合研究产妇。

1.2方法

观察组应用集束化护理:(1)产妇入院后,协助产妇及其家长进行入院相关手续的办理,为产妇建立个人档案,结合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例如针对产前焦虑、紧张产妇,需向产妇及其家属做好相应的健康知识宣教,以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向产妇及其家属详细介绍产后出血的发生原因、临床救治措施等,使其更加明确产后出血的相关知识,放松情绪,以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对分娩。(2)在产妇分娩过程中,指导产妇掌握正确的宫缩方式,鼓励产妇进行有规律的子宫收缩,如产妇出现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需给予产妇进行适当的子宫按摩,并配合缩宫素等方式有效止血。(3)在产妇分娩后,对产妇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进行密切观察,评估产妇的出血量、情绪变化、恶露情况,适当给予产妇血容量补充,对会阴进行清洁,以碘伏定时消毒。产后对产妇子宫进行间断式按摩,观察子宫下降位置,如发现异常需及时处理,多与产妇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满足产妇的合理需求,联合产妇家属给予产妇关心与温暖。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分娩前积极纠正产妇贫血、治疗基础疾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进行备血,产程中严密监测产妇的出血量,采取缩宫素预防出血等。

1.3观察指标

(1)母乳喂养率:记录两组产妇产后的完全母乳喂养情况、混合喂养情况、人工喂养情况。(2)并发症发生率:记录围产期产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由SPSS20.0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规则如下,计数资料:统计方法“%”,检验方式“χ2”,计量资料“spacer.gif”,检验方式“t”,统计学差异性标准“P<0.05”。

2结果

2.1母乳喂养率

观察组中产妇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母乳喂养率

组别

完全母乳喂养

混合喂养

人工喂养

母乳喂养率

观察组(n=15)

10(66.67%)

4(26.67%)

1(6.67%)

93.33%(14/15)

对照组(n=15)

5(33.33%)

4(26.67%)

6(40.00%)

60.00%(9/15)

χ2

-

-

-

4.6584

P

-

-

-

0.0209

2.2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中产妇产褥病、失血性休克、生殖道感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6.67%(1/15)低于对照组20.00%(3/15),(P<0.05)。

3讨论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宫缩乏力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较高、且有一定的致死率,因此对产后宫缩乏力性出血进行有效防治,是改善产妇预后的重要途径[1]

以往,临床主要以常规护理对分娩期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其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预防与控制出血,但常规护理措施容易受到产妇个体差异的影响,且护理内容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干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集束化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将护理内容贯穿于产妇的分娩期全程,针对产妇的实际情况展开护理干预

[2]。本次研究中,通过对观察组产妇实施集束化护理,待产妇入院后,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将重点放在产妇存在的问题、可能引起产后出血的因素进行评估,有效提高产妇对产后出血的认知度,做好心理准备,缓解紧张、恐惧情绪,对产妇进行节律性子宫按摩,促进子宫规律收缩,并给予产妇鼓励与安慰,有效降低产妇产后出血量,提升产妇的母乳喂养率,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3]

综上所述,集束化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母乳喂养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临床可行性高。

参考文献

[1]许巧英.全程责任制护理模式在剖宫产产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17):247-249.

[2]乔轶雯.综合护理模式在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J].母婴世界,2021(10):161.

[3]姜文婕.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应用子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J].淮海医药,2021,39(6):64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