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方面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5
/ 2

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方面的疗效观察

第一作者,龚燕艳 ,第二作者,吴秋美 ,第三作者,黄思鸣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 云南昆明  邮编:665000

摘要:据统计,我国梅毒人群中HIV患者的感染率在逐年升高,仅次于吸毒人群HIV感染率。梅毒合并HIV易发于具有较多性伴侣的青壮年,性传播是两者共同的传播途径,目前临床对该疾病并无有效方案进行治疗,只能以控制疾病进展,转变为可控慢性病为主要目的。

关键词: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方面;疗效观察

引言

梅毒作为一种强传染性疾病,其病程发展相对缓慢,初期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这就对诊断以及控制治疗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而在临床方面,目前主要采用苄星青霉素以及头孢曲松进行治疗,从而实现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梅毒患者常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用药后0.5 h血药浓度即可达到峰值,且药效持续时间久,其可抑制细菌细胞壁形成,对梅毒螺旋体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但有研究显示,采用苄星青霉素在治疗梅毒的效果也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时期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案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于医院门诊就诊的30例梅毒合并HIV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15)和研究组(n=15)。其中,对照组男女各为7例、8例,年龄平均(38.73±5.37)岁;病程平均(13.73±2.37)个月。研究组男女各为9例、6例,年龄平均(37.86±5.16)岁;病程平均(14.41±2.55)个月。两组一般资料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均经实验室确诊为梅毒;②入院就诊前未曾采用其他抗病毒抗生素药物治疗;③资料完整,家属知情同意;④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plasmareagin,RPR)阳性,TRUST滴度范围为1∶2~1∶256;排除标准:①有肿瘤疾病(恶性)者;②合并精神障碍者;③合并严重脏器疾病者;④病程>2年者;⑤特殊时期妇女,如:妊娠期;⑥对药物过敏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奇霉素治疗 , 0.5 g/ 次 ,1 次 /d, 连续用药 15 d。试验组患者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治疗 , 240 万 U/ 次 , 1 次 / 周 , 连续用药 3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 T 细胞亚群相关指标。治疗后 , 患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转阴或滴度降至1∶4以下为显效;RPR 滴度降低幅度≥1/4 为好转 ;RPR 滴度降低幅度<1>± 标准差 ( x- ±s)表示 , 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 采用 χ 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3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

显效:治疗后患者机体RPR试验结果出现阴转,同时未发生反复情况;有效:经过药物治疗后RPR试验结果转阴,或滴度降低4倍;无效:治疗后抗体滴度升高4倍。[(有效+显效)÷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不良反应

观察患者用药过程中是否出现皮疹、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情况。

2结果

2.1两组焦虑与疼痛情况比较

观察组焦虑评分、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一次注射成功率、药物残余量、红肿渗液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一次注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红肿渗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00%,对照组为94.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 , 患者会出现不同的症状表现 , 一些患者可能表现出的是无症状潜伏状态 , 早期可能会侵犯皮肤局部黏膜 , 进而出现斑疹、斑丘疹等皮疹、与感冒病症很相似的症状及周身淋巴结肿大等。性交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途径 , 少部分还可能通过接吻、哺乳等直接接触方式传播等 。因为梅毒患者的症状表现和其他很多疾病存在着相似之处 , 故而临床医生应综合患者的既往病史、体格及生化检查等作出科学诊断 , 特殊情况下需要进行追踪随访诊断。从 1905 年 Schaudinn 等发现 TP 以来 , 梅毒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的研究成为临床领域内的一大热点。 通过大量的研究分析 , 指出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在梅毒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一方面会增加感染 TP 的风险 , 另一方面对疾病的预后也会产生不良影响。现已证实 , 在早期梅毒皮损的浸润细胞内 T 淋巴细胞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 并且伴随梅毒病情的发展, T淋巴细胞亚群也会随之出现一定改变。由报道称,CD4 + 淋巴细胞在一期梅毒患者皮损内占优势 , 而经检测发现二期梅毒患者皮肤内 CD4 + 与 CD8 + 淋巴细胞大体持平 , 甚至是后者稍微占据优势 , 这间接表明早期梅毒皮肤组织的自我愈合可能和 CD4 + 淋巴细胞之间存在着一定关联性。后期还有研究指出 , CD8 + 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 (CTL) 可能通过释放部分活性介质的方式诱导梅毒皮损中的免疫反应 , 并且处于活化状态下的CD8 + CTL 不仅仅具备溶解细胞内螺旋体的功能 , 还能够基于生成

γ 干扰素 (IFN-γ), 使巨噬细胞发挥自身的吞噬功能进而清除部分 TP。运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验了早期梅毒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 CD8 + 、CD4 + 、CD4 + /CD8 + 水平 , 统计发现患者组外周血 CD4 + 、CD4 + /CD8 + 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 CD8 +显著高于对照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当前 , 国内外临床针对梅毒疾病 , 提倡早期发现 ,及时予以规范化治疗 , 青霉素类药物自问世以来就一直作为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 , 至今未见耐药的相关报道 , 早期梅毒患者可能会被治愈 , 晚期梅毒患者虽然可以采用抗梅毒疗法 , 但是不能逆转前期已经造成的部分身体损害。因为个体差异相对较大 , 故而用药治疗并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速、最有效 , 除了常用的非处方药物外 , 应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结合患者自身状况选用最合适的药物。阿奇霉素是临床上一种常用的广谱抗生素 , 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过程 , 进而发挥抑菌的效果。本品药物的抗菌谱相对广泛 , 其能有效抑制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 , 还有一些不典型的病原体 ,例如支原体、衣原体等。正因如此 , 临床经常会采用阿奇霉素治疗以上敏感细菌引起的感染问题 , 例如上呼吸道感染等。阿奇霉素自身具备二碱价双亲的特别属性 , 明显强化了其在酸内的稳定性 , 改善了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阿奇霉素在体内的转运特点十分独特 , 有学者提出了药物的吞噬细胞传递机制 , 用药后阿奇霉素能快速汇集至多形核白细胞 (PMN) 与巨噬细胞内 , 伴随吞噬细胞的迁移过程被转送到感染病灶 , 进而使感染组织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很高的药物浓度 , 有研究发现其组织浓度比胞外浓度高出 300 倍左右 , 并且消除过程十分缓慢 , 组织半衰期大概是 68~76 h, 如果每日用药 1 次 , 连续给药 3 d, 能够维持有效浓度长达 8~10 d 。苄星青霉素是一种长效青霉素 , 抗菌谱和青霉素相似度很高 , 故而临床上又将其叫做长效青霉素、长效西林 , 临床多采用其注射液制品 ( 注射用苄星青霉素 ) 治疗疾病 , 通过肌内注射后能够缓慢游离出青霉素 , 进而发挥抗菌的作用 , 作用机制相对较长。本品药物的特点是用药后吸收较缓慢 , 血药浓度偏低 , 但是能维持较长时间 , 成人肌内注射 240 万 U,2 周后血清浓度 0.12 μg/ml, 儿童肌内注射 60 万 U 或者120 万 U, 24 h 后血药浓度能达峰值 , 分别是 0.16 μg/ml或 0.15 μg/ml, 仅适合用在对青霉素高度敏感的维生素感染治疗领域 , 主要经肾脏伴随尿液排出至体外 , 少量也会经胆汁进行排泄。

结语

综上所述,早期梅毒患者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进而更好的控制病情,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经优化改进后的注射苄星青霉素方法对患者疼痛改善存在积极影响,利于注射治疗有效性、安全性以及患者满意度提升,并降低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吴远慧,朱由瑾,周向昭,等.早期梅毒患者血清IL-1β、IL-27、IL-33水平与细胞免疫状况的关系.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21,15(9):666-671.

[2]吴龙源,刘咏芳,杨小兰.梅毒硬下疳患者采用苄星青霉素联合皮肤物理抗菌膜治疗的效果评价.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3):5-6.

[3]康丽云,范月儿,宋榕颜.苄星青霉素改良肌注方式在梅毒产妇分娩新生儿中的应用.海南医学,2020,31(14):1833-1835.